學術論文
研究焦點
全球學者
知識轉移
龍虎山下
媒體報導
重返校園:行政總裁職業生涯前所接觸的宗教信仰、公司的風險承擔與創新
重返校園:行政總裁職業生涯前所接觸的宗教信仰、公司的風險承擔與創新
最新的研究表明,CEO早年的個人經歷对其后来作为企业高管的決策有影响。我們的研究延伸了这一研究领域,探討了CEO在職業生涯前对宗教信仰的接觸如何影響其公司的風險承擔及創新表现。借鑒發展心理學和烙印理論相關的研究,我們認為那些曾就讀有宗教背景學校的CEO更有可能有风险規避思维和心态。這種思維和心态會延續到他们的高管职业生涯,导致公司采取避险行为,降低企业創新水平。通过使用美國上市公司的大批樣本,我們的假设得強大支持:我们发现曾就讀有宗教背景學校的的行政總裁所管理的公司往往采取比较保守的企业创新决定;当公司董事会成员的职业前宗教接触更多时,這種效应更為強烈。此外,公司风险承担行为有助減輕CEO職前的宗教接触与公司创新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我们讨论了本研究对戰略領導文獻、公司風險承擔和創新研究等方面帶來的啟示。

佔有欲強代表工作表現好?工作心理所有權對領域感、信息交換和工作績效的影響
佔有欲強代表工作表現好?工作心理所有權對領域感、信息交換和工作績效的影響
當員工對工作的多方面產生佔有欲時,就會出現工作心理所有權。借鑒資源保存理論和調節定向理論,這研究採用以資源為基礎的觀點,提出標記、捍衛及拓展這三種形式的領域感,以及信息交換和個人調節定向是工作績效的雙面刃。作者在研究一通過多步驟分析,制定並驗證了領域擴張的規模。研究二以358組員工與主管的配對來測試這個模型;發現工作心理所有權會促使員工標記、捍衛和拓展工作領域。捍衛領域會窒礙信息交換、拓展領域對信息交換則有正面影響,而標記領域與信息交換無關。信息交換與工作績效有正向關係。當員工加強對工作領域的防衛,信息交流便會減少,窒礙其工作表現,這影響對保守型的員工尤甚。當員工拓展其工作領域及加強信息交流,其工作績效便會提高,這對較進取員工的影響尤為明顯。以上的發現對研究和實踐有顯著影響。

大學畢業生接受一年額外教育的回報
大學畢業生接受一年額外教育的回報
本文結合新加坡最大的公立大學的學生記錄與收入調查數據,估算擁有學士學位的畢業生若多接受一年高等本科教育的回報。部份學院第四(榮譽)年的資格取決於第三年末成績是否達標,我們通過斷點迴歸設計對此進行研究。相對於成績差一點就達標的學生,第三年末平均成績略高於門檻的學生明顯更有可能完成第四年課程,並且於畢業後有更高的收入。額外一年的本科教育為學生在畢業六個月後帶來的收入回報率約為 12%。結合稅收數據亦顯示學生在畢業後至少四年仍受惠於此持續回報。此外,即使大學降低門檻以鼓勵更多學生完成第四年本科教育,额外一年高等教育带来的收入回報仍然可觀,證明此現象並不完全源於教育的信号机制。

春節幸福感和疫情感知風險調查:來自機器學習的洞察
春節幸福感和疫情感知風險調查:來自機器學習的洞察
2023年剛結束的兔年春節內地民眾過得怎樣?調查顯示,兔年春節期間,民眾的幸福感平均值為5.47,介於“比較開心”與“開心”之間(1為最低值,7為最高值),“比較開心”以上人群占比為83.1%。
How to Recover from Work Stress, According to Science
How to Recover from Work Stress, According to Science
To combat stress and burnout, employers are increasingly offering benefits like virtual mental health support, spontaneous days or even weeks off, meeting-free days, and flexible work scheduling. Despite these efforts and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employees buying into the importance of wellness, the effort is lost if you don’t actually recover. So, if you feel like you’re burning out, what works when it comes to recovering from stress?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recovery paradox” — that when our bodies and minds need to recover and reset the most, we’re the least likely and able to do something about it — and present five research-backed strategies for recovering from stress at work.

Purple Haze, All in My Brain
Purple Haze, All in My Brain
Jian Zhang from the HKU Business School along with authors from the Shanghai Advanced Institute of Finance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NSEAD in Singapore and the PBC School of Finance at Tsinghua University, helped to advance understanding of this phenomenon in their recent paper, called Air Pollution, Behavioral Bias, and the Disposition Effect in China. The team studied how air pollution can affect mental health by intensifying a certain type of cognitive bias observed in financial markets.
研究企業之間的協調行為 – 郝宇博士
研究企業之間的協調行為 – 郝宇博士
計算機編程聽起來好像和經濟風馬牛不相及,但擁有出色的編程技術,不但能幫助個人進行經濟學學術研究,更能助你在商界捉緊更多就業機會。

疫況愈下 「清零」何價?
疫況愈下 「清零」何價?
香港在連續數月「清零」後,在社區出現Omicron變種病毒個案,爆發第五波疫情,特區政府因而重新推出表列處所須關閉等社交距離防疫措施,並取消多項大型活動。
構想虛擬貨幣的未來 – 游楊博士
構想虛擬貨幣的未來 – 游楊博士
作為教師,在鼓勵同學努力學習之餘,我亦會主動了解本地市場運作以及邀請僱主來到課堂分享業界經驗。

內地股票發行制度改革躍登新台階
內地股票發行制度改革躍登新台階
註冊制是市場化程度更高的股票發行制度,為美國、英國、香港、新加坡等市場所採用,此次全面落實制度之舉,體現內地證券市場與國際證券市場進一步接軌。本文對註冊制的推展歷程作一扼要回顧,並分析新舊制度的不同特色。
後疫情時代:打造可持續旅遊消費體驗
後疫情時代:打造可持續旅遊消費體驗
作為一個多元旅遊城市,香港以豐富的文化遺產、美食文化、國際化購物環境和現代商業的都市風貌而舉世聞名,成為國內外廣大遊客心中的旅遊勝地。然而,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響,香港旅遊業也成為最受打擊的行業之一。
香港創意  繁花似錦還是綠肥紅瘦?
香港創意  繁花似錦還是綠肥紅瘦?
筆者兩個月前在本欄撰文〈香江失健筆,本港缺奇才〉,論及香港文藝界花果飄零,創意行業難以振興。一些朋友頗有微詞,責怪筆者沒由來的悲觀。過去兩月,各種藝術節、文化節、展覽會、音樂會接踵而至,乃至五一黃金周前的美食市集、全港戲院日,無不四處人頭湧動,足見本地文藝文化產業活力十足。筆者自問:錯否,錯否?繁花似錦,卻道綠肥紅瘦!
內地股票發行制度改革躍登新台階
內地股票發行制度改革躍登新台階
註冊制是市場化程度更高的股票發行制度,為美國、英國、香港、新加坡等市場所採用,此次全面落實制度之舉,體現內地證券市場與國際證券市場進一步接軌。本文對註冊制的推展歷程作一扼要回顧,並分析新舊制度的不同特色。
後疫情時代:打造可持續旅遊消費體驗
後疫情時代:打造可持續旅遊消費體驗
作為一個多元旅遊城市,香港以豐富的文化遺產、美食文化、國際化購物環境和現代商業的都市風貌而舉世聞名,成為國內外廣大遊客心中的旅遊勝地。然而,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響,香港旅遊業也成為最受打擊的行業之一。
Wall Street’s Biggest Banks Face a Harsh Reality Check in China
Wall Street’s Biggest Banks Face a Harsh Reality Check in China
“Wall Street banks should have factored in geopolitical risks a long time ago,” said Chen Zhiwu, a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usiness School.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the best case scenario for them is that China reverses direction and goes back to real open-door policy and market reforms, revitaliz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This is an extremely unlikely scenario but not im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