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國際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第四節港大經管學院 x 香港總商會線上研討會就香港的人才問題展開討論

HKGCC

左至右:苗學禮先生、郭國全先生、程騰歡博士

 

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這類顛覆性科技的出現,國際人才競爭越演越烈。香港若要脫穎而出,就必須堵截人才外流,同時增加人才供應。

第四節港大經管學院 x 香港總商會線上研討會於2021年10月20日舉辦,並以「國際人才競爭白熱,香港何去何從?」(The Global race for talent: Where does Hong Kong stand?)為題,邀請了港大經管學院副教授程騰歡博士和香港金融學院行政總裁郭國全先生,探討在人口老化的趨勢下為香港設計全新的人才戰略。是次活動由香港總商會的經濟政策委員會主席苗學禮先生主持。

會上,郭國全先生以不同數據,分析香港在國際人才競爭中的定位。郭先生指出,雖然香港的低稅率和優厚薪酬能吸引跨國企業和高層管理人員,但高昂的居住成本卻難以鼓勵海外的中層人才落地生根。他又批評本地人才所持有的技能與市場的實際需求脫軌。比方說,縱使本地的金融市場渴求金融科技和綠色金融方面的人才,但多年來市場仍未能增加供應。而在招攬海外專才方面,香港亦遠不及鄰近地區積極進取。他認為香港有必要增加在教育方面的投資並改革其人才政策,但歸根究底,一個城市的經濟實力有限,唯有融入一個規模更大的經濟區域才能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因此郭先生希望香港能加深、加快與大灣區的融合。

程騰歡博士隨即為大家提供詳盡的數據,讓大家了解現時就讀由政府資助或自資的高等教育課程的人數,並進一步解釋高等教育界可以怎樣培育和挽留人才。面對坊間批評香港的高等教育系統未能為市場提供所需人才,程博士指為期四年的大學本科課程旨在為同學提供全能發展。待同學在本科打好基礎後,便能在修讀型碩士課程中,短時間內建立商業社會的實務技能。程博士對香港的人才供應持樂觀態度,他相信香港具備培育人才和促進經濟轉型的能力,但他認為政府應該把目光放遠,加倍投資在研究型碩士課程上。

在研討會最後的討論和問答環節中,程博士以谷歌的線上廣告競投系統為例,指出相關的論文早在半個世紀前已經出現。雖然事隔50年,但論文的知識最終得以發揚光大,對現代商業社會影響深遠。程博士希望社會大眾能把目光放遠,不要視教育單純為找份好工作。接受教育,同時給予了我們開創未來的可能性。對郭先生而言,他認為香港需要加深和內地商業夥伴的交流、雙互合作,才能為大灣區共建一個全面的人才庫。他亦認為我們需要就增加副學士在勞工市場中的認受性進行深入思考。苗學禮先生總結研討會就高端人才的培訓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希望大眾能多關注藍領勞工的短缺問題。一眾講者期待與不同的持份者、學者、商界領袖進行更深入的討論,解決香港的人才問題。

閱讀更多

香港大學林晨教授在2021中關村論壇之“金融科技論壇”發表《科技信貸市場發展的一些思考》主題演講

2021中關村論壇於9月24至28日在中國北京舉辦。中關村論壇乃國家級平台,致力促進全球高科技創新交流合作。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与知识交流)暨金融学讲座教授林晨獲邀於 9月25日為金融科技平行論壇擔任主旨演講嘉賓,通過視頻就《科技信貸市場發展的一些思考》作重點分享。

本年度中關村論壇由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國家有關部委深度參與,高位統籌論壇各項工作。 2021中關村論壇平行論壇之“金融科技論壇”以“數字經濟下的金融科技治理”為主題,聚集全球知名專家學者、技術新銳、產業界領袖線上線下相聚,交流思想觀點,為推動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

香港大學林晨教授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高·斯彭斯教授、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教授、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教授、北京金控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範文仲教授等全球學界與業界領袖聚首一堂,在論壇上探討了金融行業與數字化的交集融合、金融科技發展帶來的變革與挑戰、金融科技如何有效治理等話題。林晨教授的主題演講聚焦於金融科技信貸發展中存在優勢與問題,並闡述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林晨教授指出中小企業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消費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然而,傳統金融難以完全覆蓋中小企業和消費者的信貸需求。疫情的衝擊進一步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金融科技信貸實質上成為了中小企業和消費者獲得信貸的重要渠道。

傳統金融難以覆蓋的重要原因在於信息基礎建設的不完善。信息基礎建設是信貸發展的基礎,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徵信覆蓋率還遠遠不足。傳統金融的徵信需要依靠信息和算法來對信貸進行定價,然而,中小企業和消費者往往缺乏傳統金融機構需要的“硬信息”,那麼如何蒐集並有效利用難以量化的“軟信息”成為普惠金融的關鍵點。目前已經有學術研究證明了“軟信息”在信貸定價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徵信的普及和覆蓋能夠同時為傳統信貸和金融科技信貸提供重要且基礎的信息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的使用也是一把雙刃劍,消費者隱私的濫用也可能會造成額外的危害,如何平衡效率和隱私是一個重要的話題。其中的一種解決方案是利用聯邦學習的算法來解決數據的寫作和隱私保護問題。除了隱私性以外,數據優勢可能造成的壟斷也是一個重要的話題。目前的市場上大量存在信貸科技公司與小貸公司聯合放貸的商業模式,科技公司對大數據和算法的掌控可能會帶來較高的委託代理成本、更大的系統性風險和阻礙金融行業創新等問題。

然而,金融科技企業具有“逆週期”的潛力。由於信貸科技公司對中小企業具有更為準確和深入的了解,如果其能夠在“經濟下行”期間保持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會有助於中小企業穩定生產,穩定僱傭,進而度過難關,實現經濟穩定的社會責任。

此外,金融科技與普惠金融的關係還有很多的話題需要探索。例如,金融科技對社會福利、家庭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影響等,這跟國家推進和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聯繫在一起。因此,金融科技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研究潛力,金融普惠的實現需要未來更多的業界實踐和學術探討。

閱讀更多

窮畢生精力推動管理學的變革 – 法布里斯·盧米諾教授

懷著一顆尋找真相、實事求是的心,來自法國的法布里斯·盧米諾教授立志以學者的身份,推動商業知識的革新貢獻社會。盧米諾教授於2021年5月加入港大經管學院,成為學院的管理及商業策略教授,冀開創事業新高峰。

因緣際會下成爲學者

「在我的學術旅途上,我有幸遇到一眾良師益友。受到他們的啟發,當我在2003年修讀碩士課程時,我對學術研究的興趣開始萌芽,並驅使我攻讀博士、成爲一名學者。」盧米諾教授說。他認為在某一特定領域上建立自己的專長,並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機構和從業員探索新事物具有非凡意義。此外,對盧米諾教授而言,學者肩負起傳承知識和培育社會棟梁的責任,是一件非常崇高的事。

作爲一名策略管理學學者,盧米諾教授致力研究企業如何建立可持續的相對優勢,對抗競爭對手、擬定有關風險管理和商業策略。策略管理學學者亦會與從業員合作,構建理論模型,為市場提供理論指引。在策略管理學這個大課題中,盧米諾教授對企業管理尤感興趣,特別是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例如企業之間如何發展及調整這些機制等等。憑著敏銳的商業觸覺,盧米諾教授多年來為學界貢獻了無數高質量的論文。自2003年起,盧米諾教授在研究方面屢獲殊榮,包括在2019年,獲國際知名的美國管理學會 (Academy of Management) 頒發Conflict Management Division’s Most Influential Article Award,以表揚他撰寫的策略管理學論文,對商業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在2017年,他獲商業教育網站Poets & Quants 評選為40位40歲以下最傑出的商學院教授之一 (40 Under 40 Most Outstanding Business School Professors);在2016年,他的論文亦奪得了國際學術期刊《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Contracting and Negotiation》 的最佳論文殊榮。

區塊鏈技術對企業治理的正面影響

多年來,盧米諾教授撰寫了不少論文,探討不同機構所面對的問題。在2020年,盧米諾教授決定開拓一個新的研究方向,致力探討破壞性科技對企業管治的影響。「區塊鏈並非只是關於比特幣,這項技術能允許買賣雙方共同持有一份内容相同、可追溯,而且難以竄改的交易記錄。區塊鏈的出現,令市場『去中心化』一詞不再停留於理論層面,所以我很有興趣研究這項技術對企業管治和日常運作的影響。」盧米諾教授說。

除了能為買賣雙方提供高透明度的交易體驗,便利商務往來,盧米諾教授指出區塊鏈亦有其他可取之處。他説:「例如沃爾瑪的食品供應區塊鏈,能夠迅速偵測到員工在定價時,不小心犯下的錯誤。由馬士基(Maersk)和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管理的TradeLens 區塊鏈,甚至能夠提供實時的數據分享,並在去中心化的情況下實現全網絡數據對帳。」盧米諾教授說。他進一步指出,區塊鏈的技術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它甚至能為企業執行日常工作。盧米諾教授解釋:「分散式風險投資基金 The DAO 就是一個實例。這基金並不需要人類管理和指揮,亦沒有一個實體辦公室。它的一切運作全憑投資者在區塊鏈上就項目投票,區塊鏈會按照其内置的智能合約,根據投資者們的投票結果,和執行項目時的表現,決定投資者所獲分配的利息。」

盧米諾教授指出,以區塊鏈進行企業管治,或者能減少資料搜集、監控和執行的成本,但設計一個區塊鏈的成本亦會較高。他以5個W 和一個H來寄語未來有興趣研究區塊鏈的管理學學者們:

 

What – 研究更多有關區塊鏈中的技術細節

Who – 研究在推廣這項技術的過程中,誰是最大的得益者

Why – 研究區塊鏈的早期應用和擴散模式

When – 研究最適合應用區塊鏈的時機

Where – 研究能增加或減低企業應用區塊鏈的因素

How – 研究區塊鏈如何影響企業合作和他們的業績表現

 

認真的教育家

盧米諾教授在醉心研究之餘,亦不忘培育年輕一代。盧米諾教授傑出的教學表現備受肯定,他曾獲頒發超過30項有關教學成就的獎項。在這個學期,他將會執教EMBA-Global Asia和其他博士課程 ;在2022年春季,他會在本科和工商管理學碩士的課程中,教授有關策略管理學。

數年前,盧米諾教授曾以訪問學人的身份來訪港大經管學院。他非常欣賞經管學院高質素的研究工作,亦對港大學生所展示出的努力,留下深刻的印象。盧米諾教授笑言十分期待他的教學工作,希望與學生們加強知識交流。

閱讀更多

稅制改革刻不容缓 ?第三節港大經管學院 x 香港總商會線上研討會就現行稅制的財政可持續性展開討論

低稅率及簡單稅制為確立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面對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和全球稅務改革的熱潮,有部份人對香港的財政前景表示擔憂。第三節港大經管學院 x 香港總商會線上研討會於2021年9月20日舉辦,並以「香港未來的公共財政」(The Future of Hong Kong’s Public Finances: Spend Now, Tax Later?)為題,邀請了港大經管學院副教授趙耀華博士和惠譽評級首席中國分析師(主權評級)費安德先生 (Andrew Fennell) 討論香港現時是否需改革稅制,以應對外來環境的轉變及修補目前稅收結構的缺陷。是次活動由香港總商會的經濟政策委員會主席苗學禮先生主持。

在會上,費安德先生 (Andrew Fennell) 首先就香港經濟表現和政府的財政狀況進行深入的分析。儘管香港經濟受到疫情嚴重打擊,但由於受全球貿易週期和經濟活動復蘇等因素推動,他預計今年經濟會反彈。此外,他強調我們充足的財政儲備在疫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大大減低了疫情對企業和市民的影響。然而,他亦指出與其他地方相比,香港財政在這段時間惡化程度更為急劇,揭示出本地財政狀況的弱點。

趙博士也認同費安德先生的看法。他亦對現時稅制的財政可持續性有所懷疑,因其稅基頗為狹窄。 他認為我們不應只著重於每年的收支平衡,更需考慮財政的可持續性,否則香港未來將有機會面臨結構性財政赤字。他進一步指出我們外匯基金的投資回報率除了一直在下降外,收益亦遠低於其他同類型的主權基金。因此,他提議借鑒新加坡的儲備管理模式,採用“借入投資”的策略,建立新的機構和機制,以提升投資收益率及建立更穩健的財政。

在最後的討論和問答環節,幾位嘉賓就不同議題再作深入的探討,包括趙博士所提出方案的可行性和其他提升財政收入的方法。他們認為不同財政政策各有利弊,需再作討論,尋求最合適的方式。因此,我們期待學術界和商界就相關議題作更多討論,為鞏固本地財政出謀獻策。

閱讀更多

從執行到研發管理學知識初心不變 - 趙潤雅博士

趙潤雅博士曾擔任奧緯諮詢公司的高級顧問,其後發現創造知識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這位來自韓國的年輕學者,在耶魯大學博士畢業後,今年6月剛以管理及商業策略學助理教授的身份加入港大經管學院。

環球商業旅途的終點站

憑著過人的商業觸覺,趙博士在本科畢業後便獲名聞國際的奧緯咨詢公司青睞,從實習生一躍成為正式員工。關於商業顧問的工作,趙博士向我們解釋:「商業顧問的工作並非只靠能言擅道,為客戶出謀獻策。你必須主動和客戶打好關係,贏取他們的信任。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措,往往決定你能否成功。」

以商業顧問的身分為多家亞太地區的跨國企業解決不同的管理問題,讓趙博士意識到金錢收入並非激勵員工的唯一誘因。為了探本溯源,趙博士決定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修讀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甚至更進一步在耶魯大學攻讀了一個管理學博士學位。趙博士說:「在修讀MBA的時候,我發現管理學學者會以科學的方法研究各類的辦公室行為。雖然我在本科修讀經濟學的時候並沒有注意到這點,但我非常高興我終於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

研究員工的光環效應

趙博士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討僱員與他們的職業之間的關係。其中一份即將會在國際知名的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發表的論文,集中研究工作意義和事業發展之間的關聯性。趙博士在美國透過進行縱向研究和網上問卷,她發現員工的工作動機可以分為三種,而且這些動機之間的差異所產生的效果亦截然不同。三種動機分別是:薪津驅動(視工作為賺取收入的行為);事業驅動(以工作滿足個人在職業生涯的成就感和榮耀);和使命驅動(視工作為實現自我完善和創建未來的使命)。

趙博士觀測到視工作為使命的員工往往能在辦公室表現出非常正面和積極的氣場,他們大多力臻完美,樂於在工作上多走一步。這類僱員對組織表現出非一般的盡責,他們在管理層眼中一般也擁有較為正面的形象,所以他們的仕途和薪津亦比一般員工較為理想。但趙博士發現:「即使這些視工作為使命的員工的工作表現與其他人相比並無差異,他們的上司仍會主觀地認為他們的表現較為優秀。所以,在辦公室表現出對工作的熱誠,可以為你帶來一個『光環效應』。」

但趙博士承認這份研究未必能應用在亞洲的商業社會上:「普遍人認為,亞洲企業家視員工對工作有熱誠是理所當然的事。但現實到底是怎麼樣,還有待研究和觀測。這正是我加入港大經管學院的原因之一,可讓我有機會深入研究亞洲市場。」

與港大校友深厚的淵源

從修讀本科丶任職顧問丶到攻讀博士,趙博士與港大的校友和同學有著深厚的緣分。趙博士形容她遇到的港大畢業生每一個都非常優秀,具備國際視野:「此外,我亦相當仰慕港大經管學院頂尖一流的研究水平,同事們亦相當友善。我剛抵步香港,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的總監陳浩然博士便教會我如何找到心儀的住處了!」

閱讀更多

為港大健兒打氣

第14屆全運會今日正式開幕!11位港大精英運動員學生及畢業生,將會代表香港出戰。當中5位代表,包括陳銘泰、楊文蔚、蔡俊彥、范琳娜和張朗然都是來自我們港大經管學院。讓我們一起為他們加油!

田徑

  • 陳銘泰(工商管理學學士〔會計及財務〕)
  • 楊文蔚(工商管理學學士)

劍擊

  • 蔡俊彥(工商管理學學生〔會計及財務〕)
  • 琳娜(經濟金融學學生)

獨木舟

  • 張朗然(經濟金融學學士,學位教師教育文憑學生)
閱讀更多

我們的以色列先鋒 - 羅尼.米凱利教授

羅尼.米凱利(Roni Michaely)教授在環球金融界是一位家喻戶曉的知名學者。米凱利教授曾在以色列證券局(Israel Securities Authority) 擔任管理職務,他同時亦是以色列一家出色的金融初創企業 — Tipranks的董事和早期投資者。米凱利教授卓越的成就和資歷深厚的背景獲港大經管學院管理層的青睞和信任,對他委以重任,未來將在以色列成立一所創業及創新研究中心,為我們學院進軍中東以及歐洲市場跨出重要的一步。

以純粹的好奇心驅動

米凱利教授笑言自己的學術生涯啟發來自一組簡單不過的基礎金融理論:「莫迪尼亞尼.米勒定理是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基礎。它背後的原理非常簡單,單純就指在不考慮稅項、破產成本及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企業的價值在一個有效率的市場裏,並不會因為企業融資方式改變而受影響。簡單來說,一家公司的價值,就只是其商品價格中的一個的函數。這套簡單、有效而不失優雅的理論為現代的金融市場奠定基礎,所以我想,這麼簡單?那我倒不如繼續進修金融學。」

大眾普遍認為學者的生活平淡如水,但對米凱利教授而言,探索知識的道路,就好比經營初創企業一樣刺激。他說:「在知識的前沿推進,為人類的未來啟發新的思維,這就是『突破』。」米凱利教授一直專注研究利益衝突如何影響企業的財務決策。通過利用不同的方法及理論模型,他在此領域享負盛名,並自1996年起便在學界屢獲殊榮

評論可持續發展投資(SRI)基金

米凱利教授近年進行了一系列有關企業和金融從業員在應對氣候突變問題上的表現。隨著氣候問題和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日益嚴重,有聲音要求企業和資產管理公司在為股東創造價值的同時應顧及環境保育,以及持份者的福祉,而非單純追求高利潤。故市場上開始出現不同類型的SRI基金。這些基金一般會採取三種不同的策略:第一,他們會單純地投資在向來積極改善環境、社會、企業管治(ESG)的企業上。米凱利教授認為這是一種取易不取難的行為,因為基金經理並不需要進行任何後續工作;第二,基金為履行他們的信託責任,積極參與旗下企業的治理,特別是在制定環境政策方面;第三,有些基金只是掛著SRI的名號進行投資活動。他們不會尋找擁有優良ESG表現的企業投資,亦不會鼓勵旗下企業在ESG上更進一步。他們就只是單純地「漂綠」自己。故米凱利教授聯同另外三名學者,就著相關的議題進行了一項研究,旨在探討市面上的SRI基金,究竟會採用上述三種策略中的那一種為多:究竟這些基金只是投資在向來積極推動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的企業上,抑或基金經理會積極地與他們旗下的企業合作,在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方面更上一層樓。而研究發現,這些基金會直接投資在一些在ESG方面已經表現得(相對而言)出色的企業上。

透過各種測試,研究發現SRI基金會主動投資一些積極保護環境和推動社會責任的企業上。一般而言,SRI基金會持有一些排污量低,而且願意投資在減排科技的企業。除此之外,SRI基金亦會持有一些員工滿意度高(比如一些在企業文化、在職發展空間、和薪酬福利方面獲員工給予高評價的企業),工業意外率低的企業上。最後,SRI基金的資產組合中,旗下企業在董事局性別和種族多元方面也較為豐富。總的來說,SRI基金給予投資者的資產組合,均由在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方面表現已相當出色的企業組成。

但研究亦顯示,SRI基金並不會進一步提升旗下企業在環保和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研究團隊發現,這些企業在獲SRI基金投資前後,他們在環保和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在進行一系列的數據分析以後,研究團隊證明這個「零變化」的現象並非因為統計學問題、缺乏長期數據或基金持股份額多寡等因素所導致。SRI基金從根本上完全無法改變旗下企業的行為規範。

米凱利教授認為基金經理應該更主動地向企業出謀獻策。例如,在周年會議上向董事局提交建議書,或與私下與董事們商討各類的可持續發展計畫。在20216月,SRI基金 Engine No.1,便成功說服天然氣巨頭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修改其環境保護政策。

米凱利教授指出,SRI 基金可以透過減持股份等手段逼使旗下企業進行改革。他說:「基金經理若要證明自己由衷地希望改變企業的環境和社會政策,間接或直接的方法其實也有很多種。比方說,他們可以直接與企業的管理層對話,也可以透過傳媒向市場『放風』,指出這些公司並非這麼『可持續』,並以撤資減少持股等手段令企業進行改革。」 由於市場上的投資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議題越趨重視,米凱利教授希望他的研究能對這些SRI基金施加壓力,鼓勵他們在提升旗下企業在環保和社會責任方面多走一步。

從以色列帶來創新和創業思維

米凱利教授擁有豐富的學術及商業經驗,為什麼會選擇來到香港?原來他一直有意向東發展。對米凱利教授而言,香港作為連接東西的橋樑、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環球經濟與日俱增的重要性、以及香港大學在學界的威望等因素,都在他的考慮之列。港大除了學術地位優越,同時亦是通往東方和內地學界的大門。故此,米凱利教授選擇加入港大經管學院可謂理所當然。

米凱利教授的加盟對港大經管學院的發展意義重大。他除了擁有卓越的學術成就外,他對教學的熱誠和強大的實戰經驗,定必能大大提升港大經管學院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聲望。學院正積極拓展網絡,從而加強我們的影響力。香港大學北京中心經已啟用,而我們正穩步推進開設深圳和越南中心。隨著米凱利教授的加入,學院將受惠於他對高科技初創企業的認識,以及他在以色利、亞洲、以及歐美等地的強大人際網絡和聲望,並為學院西進中東,甚至拓展至歐洲市場帶來更多機會。

以色列建立港大創新中心,為環球市場注入創業和創新的動能,是一件非常具挑戰性的項目,而米凱利教授亦對之非常期待。這項計畫的主要目標,是促進香港和內地,與以色列的企業家(在不久的將來甚至會擴展至歐洲的企業家)之間的交流。中心的落成能強化地區在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方面的發展,以及幫助港大學者與世界各地的持分者建立合作關係。

米凱利教授相信中心的落成,能打破以色利和香港之間的地域隔閡,有利兩地的學生丶學者、企業家和商界領袖進行知識交流。以色列是「創業之國」,其年輕一代富有創業家精神。米凱利教授希望可以將家鄉積極進取的特質帶來香港,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米凱利教授總結道:「對我來說,這是一趟非常刺激的旅程。我很期待與港大優秀的學者合作、盡早展開我的教學工作、並與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商界精英交流。我相信在以色成立港大創新中心,將會為所有持分者帶來莫大的裨益。我非常高興能夠參與其中。」

閱讀更多

投資還是儲蓄?了解跨國企業處理外匯風險策略

自70年代布雷頓森林制度 (Bretton Woods System)崩潰,國際外匯市場開始進入匯價浮動的新時代,匯價波幅亦因此成爲國際貿易中的主要風險之一。隨著90年代全球化加速、全球供應鏈擴張,外匯風險對跨國企業在投資、貿易、以及融資活動的影響亦與日俱增。

有鑒於學界缺乏針對外匯風險對企業投資行爲的實證研究,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王自干博士聯同來自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奧林學院 (Olin School of Business) 的Mark P. Tylor教授和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系的許奇博士,一同研究分析來自44個國家的4082家跨國企業,由1987年至2017年間的資本支出數據。

團隊定義外匯風險為(一)某經濟體的主權貨幣由固定匯率轉爲浮動匯率,以及(二)某經濟體的主權債券評級被下調。團隊發現外匯風險明顯令跨國企業減少資本支出。數據顯示,外匯風險每增加一個標準差,企業的資本開支(相對其年初總資產值)比例便會下降2.9%。研究亦顯示在開放的經濟體系(即活躍於國際貿易的經濟體)中,跨國企業因外匯風險而減少資本支出的情況更為顯著。然而企業只要積極使用外匯衍生工具,便能有效地對沖風險。

王博士以兩個並不互斥的原因解釋為何外匯風險與資本支出成反比。首先,假設跨國企業都是理性的決策者,當市場匯價波幅加劇時,他們便會意識到延遲或局部延遲投資計劃所得的實際期權收益,將會比繼續推行投資計劃的機會成本高。與此同時,跨國企業會增加他們的預防性儲蓄以維持他們的日常運作。外匯風險的水平每上升一個標準差,跨國企業便會增加他們的現金持有比例1.6%。這個現象對於受財務限制的跨國企業而言尤其顯著。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外匯風險對企業投資行爲的影響多在一年後才會出現,在第二年便會開始逐步逆轉,並在第三年完全消失。

此論文為少數探討外匯風險對跨國企業投資行爲影響的研究之一。現時人民幣國際化如箭在弦,加上央行數字貨幣亦在不同國家中開始試行,一連串不可預測的因素有可能會為市場帶來重大的外匯風險。故此,是次的研究發現在可預見的將來依然極具價值。

閱讀更多

以創造知識完善自我 – 金敦泓博士

金敦泓博士是一名理論金融經濟學家,專長於證券設計及資產管理等領域。在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金博士於2020年八月以金融學助理教授的身份加入港大經管學院。

踏上完善自我之途

金博士認為,當排除個人好惡而想要做一些於人於世有價值的事,很多選擇都是殊途同歸的。 她曾結識很多學術界的朋友和師長,有感於其見地與格局,學養豐厚而不矜不伐,令她選擇了治學。

她借用現代小說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在其著作《刀鋒》中的一段話:「如果一個人變得純潔完善,風骨就會名聞遐邇,追求真理的人自然會接近。如果我照自己的意思過活,也可能影響別人,就算只是投石入池的漣漪,也會引發另一道漣漪,再引發第三道漣漪。說不定有些人覺得我過得幸福平靜,到頭來又把所學傳給他人。」而作為老師,這種責任更多是潛移默化的。

因為教學對象在研究生及以上,金博士認為,教研究生應該有不同的考量,旨在讓學生形成有別於本科時的目標和眼界,和對未來更精準的判斷。 對她的學生,金博士有兩項寄語:其一,本科時可以攝取最多的知識,探索所有的方向,是浪漫而隨性的;而研究生的針對性會大幅提高,選擇會因為影響著未來短期或長期的人生而變得慎重。 其二,金融作為應用學科,擇業時難免伴隨著浮躁。想保留純粹的理想,又想獲得與之相稱的社會報償,重點便在於如何最大程度地使二者調和。比起短期趨利而貿然進入一個傳統的上升軌道重複枯燥的工作,作為老師更應該讓學生建立放眼全局的想法和實力,在了解整個市場的前提下選擇真正喜歡的方向。

探索金融學的曠闊原野

作為一個專注於理論模型設計的學者,金博士認為理論的價值,在於能夠塑造出一套連貫和清晰的框架,連結和歸類不同的實證例子,解釋他們之間的關聯。金博士起步於數學領域,故喜歡模型的思辨和證明的直覺。

理論研究之外,金博士亦關注後危機時代開放式基金的流動性管理和宏觀穩定效用。 研究基於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提供的機密數據,並在國際知名的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中發表。

開放式基金的一個結構特徵是提供流動性,因其承諾投資者日贖回權。故開放式基金流動性錯配帶來的潛在脆弱性和拋售成本或可對整個經濟構成重大威脅。

鍾情「港味」的金博士

金博士酷愛藝術、文學、古典音樂、軍事和歷史。對她而言,香港不單是一個利於進行金融學研究的應許之地,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人情味,讓她置身其中可以學到很多:「我個人的興趣與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藝術息息相關。而香港作為東西匯萃的橋樑,亦相當吸引。」

有感於香港大學的百年根基,與其年輕、生意盎然的經管學院之間的碰撞,金博士說:「這裏金融方向的團隊整體年輕活躍,研究方向全面,更兼同事們文質炳煥,人品貴重,有許多值得我學習之處。」

閱讀更多

探討自由市場主義及高度政府干預的利弊 – 第二節港大經管學院 x 香港總商會線上研討會冀收窄本港貧富懸殊及重拾社會公眾信任

承接7月首節研討會的成功,港大經管學院與香港總商會攜手舉辦的經濟重啟線上研討會系列 第二節 「Small Government: Time for a Rethink?」 於2021年8月17日(星期二)圓滿結束。

是次的環節回顧了香港政府行之已久的「小政府、大市場」策略,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講座教授、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教授與香港獅子山學院前主席蘇兆明先生於會上進行了精彩的討論,探討香港是否需要更多的政府干預以重拾公眾信任及推動社會公義。活動由香港總商會的經濟政策委員會主席苗學禮先生主持。

米爾頓・佛利民 (Milton Friedman) 於30年前到訪香港時曾說:「如果想了解自由市場的真正運作方式,這裡就是最佳選擇。」能獲得著名經濟學大師的高度評價 ,主要由於香港政府一直被認為對市場只有最低程度的干預。然而,與此同時,由於財富分配不均和破壞環境等後果,一直以來亦有不少的聲音呼籲香港應重新思考是否繼續奉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定位。

蘇兆明先生在致辭時指出,香港現今的「自由放任政策」(laissez-faire approach) 實與 30 年前大相逕庭,政府控制、管理及干預相比於1970年代明顯地增加。他認為目前的香港或暫未需要更多的政府干預,以免損害香港在個人和商業方面一直比西方社會更優秀的經濟自由。因此,香港不應生搬硬套其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國家的做法,而應尋找最適合的方式,採取恰當的民生措施以改善生活水平,確保經濟可持續增長。

陳教授亦同意香港政府應避免過度干預,以免令香港失去其原有的吸引力。教授更以個人經歷由淺入深作出分析,並建議可考慮將權力授予立法會當選議員而非讓私人機構或協會來決定「遊戲規則」,因為私人機構容易過度關注銷售業績,有時候或會忽視社會的整體利益。

在小組討論及問答環節中,幾位嘉賓更深入地探討與政府干預相關的話題:例如政府支出限制只能佔20% GDP 的約束;是否應對社會不同行業作出的不同程度的干預等等。會上亦有就陳志武教授和蘇兆明先生所提出的見解作進一步的討論,包括為何過多的干預會損害香港的吸引力、以及公務員或企業家何者能成為更好的決策者等。

下一節的線上研討會系列將於 9 月 20 日舉行,屆時將由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副教授趙耀華博士和惠譽評級的董事兼首席中國分析師(主權評級)費安德先生探討香港的稅收制度及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