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林晨教授在2021中关村论坛之“金融科技论坛”发表《科技信贷市场发展的一些思考》主题演讲

2021中关村论坛於9月24至28日在中国北京举办。中关村论坛乃国家级平台,致力促进全球高科技创新交流合作。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与知识交流)暨金融学讲座教授林晨获邀於 9月25日为金融科技平行论坛担任主旨演讲嘉宾,通过视频就《科技信贷市场发展的一些思考》作重点分享。

本年度中关村论坛由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国家有关部委深度参与,高位统筹论坛各项工作。2021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金融科技论坛”以“数字经济下的金融科技治理”为主题,聚集全球知名专家学者、技术新锐、产业界领袖线上线下相聚,交流思想观点,为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林晨教授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高·斯彭斯教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教授、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教授、北京金控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范文仲教授等全球学界与业界领袖聚首一堂,在论坛上探讨了金融行业与数字化的交集融合、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变革与挑战、金融科技如何有效治理等话题。林晨教授的主题演讲聚焦于金融科技信贷发展中存在优势与问题,并阐述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林晨教授指出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传统金融难以完全覆盖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的信贷需求。疫情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金融科技信贷实质上成为了中小企业和消费者获得信贷的重要渠道。

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基础建设的不完善。信息基础建设是信贷发展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征信覆盖率还远远不足。传统金融的征信需要依靠信息和算法来对信贷进行定价,然而,中小企业和消费者往往缺乏传统金融机构需要的“硬信息”,那么如何搜集并有效利用难以量化的“软信息”成为普惠金融的关键点。目前已经有学术研究证明了“软信息”在信贷定价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征信的普及和覆盖能够同时为传统信贷和金融科技信贷提供重要且基础的信息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的使用也是一把双刃剑,消费者隐私的滥用也可能会造成额外的危害,如何平衡效率和隐私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其中的一种解决方案是利用联邦学习的算法来解决数据的写作和隐私保护问题。除了隐私性以外,数据优势可能造成的垄断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目前的市场上大量存在信贷科技公司与小贷公司联合放贷的商业模式,科技公司对大数据和算法的掌控可能会带来较高的委托代理成本、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和阻碍金融行业创新等问题。

然而,金融科技企业具有“逆周期”的潜力。由于信贷科技公司对中小企业具有更为准确和深入的了解,如果其能够在“经济下行”期间保持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会有助于中小企业稳定生产,稳定雇佣,进而度过难关,实现经济稳定的社会责任。

此外,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关系还有很多的话题需要探索。例如,金融科技对社会福利、家庭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影响等,这跟国家推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联系在一起。因此,金融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研究潜力,金融普惠的实现需要未来更多的业界实践和学术探讨。

阅读更多

穷毕生精力推动管理学的变革 – 法布里斯·卢米诺教授

怀着一颗寻找真相、实事求是的心,来自法国的法布里斯·卢米诺教授立志以学者的身份,推动商业知识的革新贡献社会。卢米诺教授于2021年5月加入港大经管学院,成为学院的管理及商业策略教授,冀开创事业新高峰。

因缘际会下成为学者

「在我的学术旅途上,我有幸遇到一众良师益友。受到他们的启发,当我在2003年修读硕士课程时,我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开始萌芽,并驱使我攻读博士、成为一名学者。」卢米诺教授说。他认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上建立自己的专长,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机构和从业员探索新事物具有非凡意义。此外,对卢米诺教授而言,学者肩负起传承知识和培育社会栋梁的责任,是一件非常崇高的事。

作为一名策略管理学学者,卢米诺教授致力研究企业如何建立可持续的相对优势,对抗竞争对手、拟定有关风险管理和商业策略。策略管理学学者亦会与从业员合作,构建理论模型,为市场提供理论指引。在策略管理学这个大课题中,卢米诺教授对企业管理尤感兴趣,特别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例如企业之间如何发展及调整这些机制等等。凭着敏锐的商业触觉,卢米诺教授多年来为学界贡献了无数高质量的论文。自2003年起,卢米诺教授在研究方面屡获殊荣,包括在2019年,获国际知名的美国管理学会 (Academy of Management) 颁发Conflict Management Division’s Most Influential Article Award,以表扬他撰写的策略管理学论文,对商业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2017年,他获商业教育网站Poets & Quants 评选为40位40岁以下最杰出的商学院教授之一 (40 Under 40 Most Outstanding Business School Professors);在2016年,他的论文亦夺得了国际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Contracting and Negotiation》 的最佳论文殊荣。

区块链技术对企业治理的正面影响

多年来,卢米诺教授撰写了不少论文,探讨不同机构所面对的问题。在2020年,卢米诺教授决定开拓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致力探讨破坏性科技对企业管治的影响。 「区块链并非只是关于比特币,这项技术能允许买卖双方共同持有一份内容相同、可追溯,而且难以窜改的交易记录。区块链的出现,令市场『去中心化』一词不再停留于理论层面,所以我很有兴趣研究这项技术对企业管治和日常运作的影响。」卢米诺教授说。

除了能为买卖双方提供高透明度的交易体验,便利商务往来,卢米诺教授指出区块链亦有其他可取之处。他说:「例如沃尔玛的食品供应区块链,能够迅速侦测到员工在定价时,不小心犯下的错误。由马士基(Maersk)和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管理的TradeLens 区块链,甚至能够提供实时的数据分享,并在去中心化的情况下实现全网络数据对帐。」卢米诺教授说。他进一步指出,区块链的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它甚至能为企业执行日常工作。卢米诺教授解释:「分散式风险投资基金 The DAO 就是一个实例。这基金并不需要人类管理和指挥,亦没有一个实体办公室。它的一切运作全凭投资者在区块链上就项目投票,区块链会按照其内置的智能合约,根据投资者们的投票结果,和执行项目时的表现,决定投资者所获分配的利息。」

卢米诺教授指出,以区块链进行企业管治,或者能减少资料搜集、监控和执行的成本,但设计一个区块链的成本亦会较高。他以5个W 和一个H来寄语未来有兴趣研究区块链的管理学学者们:

 

What – 研究更多有关区块链中的技术细节

Who – 研究在推广这项技术的过程中,谁是最大的得益者

Why – 研究区块链的早期应用和扩散模式

When – 研究最适合应用区块链的时机

Where – 研究能增加或减低企业应用区块链的因素

How – 研究区块链如何影响企业合作和他们的业绩表现

 

认真的教育家

卢米诺教授在醉心研究之余,亦不忘培育年轻一代。卢米诺教授杰出的教学表现备受肯定,他曾获颁发超过30项有关教学成就的奖项。在这个学期,他将会执教EMBA-Global Asia和其他博士课程 ;在2022年春季,他会在本科和工商管理学硕士的课程中,教授有关策略管理学。

数年前,卢米诺教授曾以访问学人的身份来访港大经管学院。他非常欣赏经管学院高质素的研究工作,亦对港大学生所展示出的努力,留下深刻的印象。卢米诺教授笑言十分期待他的教学工作,希望与学生们加强知识交流。

阅读更多

税制改革刻不容缓 ?第三节港大经管学院 x 香港总商会在线研讨会就现行税制的财政可持续性展开讨论

低税率及简单税制为确立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面对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全球税务改革的热潮,有部份人对香港的财政前景表示担忧。第三节港大经管学院 x 香港总商会在线研讨会于2021年9月20日举办,并以「香港未来的公共财政」(The Future of Hong Kong’s Public Finances: Spend Now, Tax Later?)为题,邀请了港大经管学院副教授赵耀华博士和惠誉评级首席中国分析师(主权评级)费安德先生 (Andrew Fennell) 讨论香港现时是否需改革税制,以应对外来环境的转变及修补目前税收结构的缺陷。是次活动由香港总商会的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苗学礼先生主持。

在会上,费安德先生 (Andrew Fennell) 首先就香港经济表现和政府的财政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尽管香港经济受到疫情严重打击,但由于受全球贸易周期和经济活动复苏等因素推动,他预计今年经济会反弹。此外,他强调我们充足的财政储备在疫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大大减低了疫情对企业和市民的影响。然而,他亦指出与其他地方相比,香港财政在这段时间恶化程度更为急剧,揭示出本地财政状况的弱点。

赵博士也认同费安德先生的看法。他亦对现时税制的财政可持续性有所怀疑,因其税基颇为狭窄。 他认为我们不应只着重于每年的收支平衡,更需考虑财政的可持续性,否则香港未来将有机会面临结构性财政赤字。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外汇基金的投资回报率除了一直在下降外,收益亦远低于其他同类型的主权基金。因此,他提议借鉴新加坡的储备管理模式,采用“借入投资”的策略,建立新的机构和机制,以提升投资收益率及建立更稳健的财政。

在最后的讨论和问答环节,几位嘉宾就不同议题再作深入的探讨,包括赵博士所提出方案的可行性和其他提升财政收入的方法。他们认为不同财政政策各有利弊,需再作讨论,寻求最合适的方式。因此,我们期待学术界和商界就相关议题作更多讨论,为巩固本地财政出谋献策。

阅读更多

从执行到研发管理学知识初心不变 - 赵润雅博士

赵润雅博士曾担任奥纬咨询公司的高级顾问,其后发现创造知识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位来自韩国的年轻学者,在耶鲁大学博士毕业后,今年6月刚以管理及商业策略学助理教授的身份加入港大经管学院。

环球商业旅途的终点站

凭着过人的商业触觉,赵博士在本科毕业后便获名闻国际的奥纬咨询公司青睐,从实习生一跃成为正式员工。关于商业顾问的工作,赵博士向我们解释:「商业顾问的工作并非只靠能言擅道,为客户出谋献策。你必须主动和客户打好关系,赢取他们的信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措,往往决定你能否成功。」

以商业顾问的身分为多家亚太地区的跨国企业解决不同的管理问题,让赵博士意识到金钱收入并非激励员工的唯一诱因。为了探本溯源,赵博士决定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修读工商管理学硕士课程,甚至更进一步在耶鲁大学攻读了一个管理学博士学位。赵博士说:「在修读MBA的时候,我发现管理学学者会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类的办公室行为。虽然我在本科修读经济学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这点,但我非常高兴我终于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研究员工的光环效应

赵博士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雇员与他们的职业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份即将会在国际知名的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发表的论文,集中研究工作意义和事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赵博士在美国透过进行纵向研究和网上问卷,她发现员工的工作动机可以分为三种,而且这些动机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效果亦截然不同。三种动机分别是:薪津驱动(视工作为赚取收入的行为);事业驱动(以工作满足个人在职业生涯的成就感和荣耀);和使命驱动(视工作为实现自我完善和创建未来的使命)。

赵博士观测到视工作为使命的员工往往能在办公室表现出非常正面和积极的气场,他们大多力臻完美,乐于在工作上多走一步。这类雇员对组织表现出非一般的尽责,他们在管理层眼中一般也拥有较为正面的形象,所以他们的仕途和薪津亦比一般员工较为理想。但赵博士发现:「即使这些视工作为使命的员工的工作表现与其他人相比并无差异,他们的上司仍会主观地认为他们的表现较为优秀。所以,在办公室表现出对工作的热诚,可以为你带来一个『光环效应』。」

但赵博士承认这份研究未必能应用在亚洲的商业社会上:「普遍人认为,亚洲企业家视员工对工作有热诚是理所当然的事。但现实到底是怎么样,还有待研究和观测。这正是我加入港大经管学院的原因之一,可让我有机会深入研究亚洲市场。」

与港大校友深厚的渊源

从修读本科丶任职顾问丶到攻读博士,赵博士与港大的校友和同学有着深厚的缘分。赵博士形容她遇到的港大毕业生每一个都非常优秀,具备国际视野:「此外,我亦相当仰慕港大经管学院顶尖一流的研究水平,同事们亦相当友善。我刚抵步香港,工商管理学硕士课程的总监陈浩然博士便教会我如何找到心仪的住处了!」

阅读更多

为港大健儿打气

第14届全运会今日正式开幕! 11位港大精英运动员学生及毕业生,将会代表香港出战。当中5位代表,包括陈铭泰、杨文蔚、蔡俊彦、范琳娜和张朗然都是来自我们港大经管学院。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

田径

  • 陈铭泰(工商管理学学士〔会计及财务〕)
  • 杨文蔚(工商管理学学士)

剑击

  • 蔡俊彦(工商管理学学生〔会计及财务〕)
  • 范琳娜(经济金融学学生)

独木舟

  • 张朗然(经济金融学学士,学位教师教育文凭学生)
阅读更多

我们的以色列先锋 - 罗尼.米凯利教授

罗尼.米凯利(Roni Michaely)教授在环球金融界是一位家喻户晓的知名学者。米凯利教授曾在以色列证券局(Israel Securities Authority) 担任管理职务,他同时亦是以色列一家出色的金融初创企业 — Tipranks的董事和早期投资者。米凯利教授卓越的成就和资历深厚的背景获港大经管学院管理层的青睐和信任,对他委以重任,未来将在以色列成立一所创业及创新研究中心,为我们学院进军中东以及欧洲市场跨出重要的一步。

以纯粹的好奇心驱动

米凯利教授笑言自己的学术生涯启发来自一组简单不过的基础金融理论:「莫迪尼亚尼.米勒定理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它背后的原理非常简单,单纯就指在不考虑税项、破产成本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的价值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里,并不会因为企业融资方式改变而受影响。简单来说,一家公司的价值,就只是其商品价格中的一个的函数。这套简单、有效而不失优雅的理论为现代的金融市场奠定基础,所以我想,这么简单?那我倒不如继续进修金融学。」

大众普遍认为学者的生活平淡如水,但对米凯利教授而言,探索知识的道路,就好比经营初创企业一样刺激。他说:「在知识的前沿推进,为人类的未来启发新的思维,这就是『突破』。」米凯利教授一直专注研究利益冲突如何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通过利用不同的方法及理论模型,他在此领域享负盛名,并自1996年起便在学界屡获殊荣

评论可持续发展投资(SRI)基金

米凯利教授近年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企业和金融从业员在应对气候突变问题上的表现。随着气候问题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日益严重,有声音要求企业和资产管理公司在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同时应顾及环境保育,以及持份者的福祉,而非单纯追求高利润。故市场上开始出现不同类型的SRI基金。这些基金一般会采取三种不同的策略:第一,他们会单纯地投资在向来积极改善环境、社会、企业管治(ESG)的企业上。米凯利教授认为这是一种取易不取难的行为,因为基金经理并不需要进行任何后续工作;第二,基金为履行他们的信托责任,积极参与旗下企业的治理,特别是在制定环境政策方面;第三,有些基金只是挂着SRI的名号进行投资活动。他们不会寻找拥有优良ESG表现的企业投资,亦不会鼓励旗下企业在ESG上更进一步。他们就只是单纯地「漂绿」自己。故米凯利教授联同另外三名学者,就着相关的议题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探讨市面上的SRI基金,究竟会采用上述三种策略中的那一种为多:究竟这些基金只是投资在向来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企业上,抑或基金经理会积极地与他们旗下的企业合作,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更上一层楼。而研究发现,这些基金会直接投资在一些在ESG方面已经表现得(相对而言)出色的企业上。

透过各种测试,研究发现SRI基金会主动投资一些积极保护环境和推动社会责任的企业上。一般而言,SRI基金会持有一些排污量低,而且愿意投资在减排科技的企业。除此之外,SRI基金亦会持有一些员工满意度高(比如一些在企业文化、在职发展空间、和薪酬福利方面获员工给予高评价的企业),工业意外率低的企业上。最后,SRI基金的资产组合中,旗下企业在董事局性别和种族多元方面也较为丰富。总的来说,SRI基金给予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均由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表现已相当出色的企业组成。

但研究亦显示,SRI基金并不会进一步提升旗下企业在环保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研究团队发现,这些企业在获SRI基金投资前后,他们在环保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在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分析以后,研究团队证明这个「零变化」的现象并非因为统计学问题、缺乏长期数据或基金持股份额多寡等因素所导致。SRI基金从根本上完全无法改变旗下企业的行为规范。

米凯利教授认为基金经理应该更主动地向企业出谋献策。例如,在周年会议上向董事局提交建议书,或与私下与董事们商讨各类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在2021年6月,SRI基金 Engine No.1,便成功说服天然气巨头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修改其环境保护政策。

米凯利教授指出,SRI 基金可以透过减持股份等手段逼使旗下企业进行改革。他说:「基金经理若要证明自己由衷地希望改变企业的环境和社会政策,间接或直接的方法其实也有很多种。比方说,他们可以直接与企业的管理层对话,也可以透过传媒向市场『放风』,指出这些公司并非这么『可持续』,并以撤资减少持股等手段令企业进行改革。」 由于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议题越趋重视,米凯利教授希望他的研究能对这些SRI基金施加压力,鼓励他们在提升旗下企业在环保和社会责任方面多走一步。

从以色列带来创新和创业思维

米凯利教授拥有丰富的学术及商业经验,为什么会选择来到香港?原来他一直有意向东发展。对米凯利教授而言,香港作为连接东西的桥梁、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环球经济与日俱增的重要性、以及香港大学在学界的威望等因素,都在他的考虑之列。港大除了学术地位优越,同时亦是通往东方和内地学界的大门。故此,米凯利教授选择加入港大经管学院可谓理所当然。

米凯利教授的加盟对港大经管学院的发展意义重大。他除了拥有卓越的学术成就外,他对教学的热诚和强大的实战经验,定必能大大提升港大经管学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声望。学院正积极拓展网络,从而加强我们的影响力。香港大学北京中心经已启用,而我们正稳步推进开设深圳和越南中心。随着米凯利教授的加入,学院将受惠于他对高科技初创企业的认识,以及他在以色利、亚洲、以及欧美等地的强大人际网络和声望,并为学院西进中东,甚至拓展至欧洲市场带来更多机会。

以色列建立港大创新中心,为环球市场注入创业和创新的动能,是一件非常具挑战性的项目,而米凯利教授亦对之非常期待。这项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促进香港和内地,与以色列的企业家(在不久的将来甚至会扩展至欧洲的企业家)之间的交流。中心的落成能强化地区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方面的发展,以及帮助港大学者与世界各地的持分者建立合作关系。

米凯利教授相信中心的落成,能打破以色利和香港之间的地域隔阂,有利两地的学生丶学者、企业家和商界领袖进行知识交流。以色列是「创业之国」,其年轻一代富有创业家精神。米凯利教授希望可以将家乡积极进取的特质带来香港,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米凯利教授总结道:「对我来说,这是一趟非常刺激的旅程。我很期待与港大优秀的学者合作、尽早展开我的教学工作、并与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商界精英交流。我相信在以色成立港大创新中心,将会为所有持分者带来莫大的裨益。我非常高兴能够参与其中。」

阅读更多

投资还是储蓄?了解跨国企业处理外汇风险策略

自70年代布雷顿森林制度 (Bretton Woods System)崩溃,国际外汇市场开始进入汇价浮动的新时代,汇价波幅亦因此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风险之一。随着90年代全球化加速、全球供应链扩张,外汇风险对跨国企业在投资、贸易、以及融资活动的影响亦与日俱增。

有鉴于学界缺乏针对外汇风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王自干博士联同来自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奥林学院 (Olin School of Business) 的Mark P. Tylor教授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的许奇博士,一同研究分析来自44个国家的4082家跨国企业,由1987年至2017年间的资本支出数据。

团队定义外汇风险为(一)某经济体的主权货币由固定汇率转为浮动汇率,以及(二)某经济体的主权债券评级被下调。团队发现外汇风险明显令跨国企业减少资本支出。数据显示,外汇风险每增加一个标准偏差,企业的资本开支(相对其年初总资产值)比例便会下降2.9%。研究亦显示在开放的经济体系(即活跃于国际贸易的经济体)中,跨国企业因外汇风险而减少资本支出的情况更为显著。然而企业只要积极使用外汇衍生工具,便能有效地对冲风险。

王博士以两个并不互斥的原因解释为何外汇风险与资本支出成反比。首先,假设跨国企业都是理性的决策者,当市场汇价波幅加剧时,他们便会意识到延迟或局部延迟投资计划所得的实际期权收益,将会比继续推行投资计划的机会成本高。与此同时,跨国企业会增加他们的预防性储蓄以维持他们的日常运作。外汇风险的水平每上升一个标准偏差,跨国企业便会增加他们的现金持有比例1.6%。这个现象对于受财务限制的跨国企业而言尤其显著。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外汇风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多在一年后才会出现,在第二年便会开始逐步逆转,并在第三年完全消失。

此论文为少数探讨外汇风险对跨国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之一。现时人民币国际化如箭在弦,加上央行数字货币亦在不同国家中开始试行,一连串不可预测的因素有可能会为市场带来重大的外汇风险。故此,是次的研究发现在可预见的将来依然极具价值。

阅读更多

以创造知识完善自我 – 金敦泓博士

金敦泓博士是一名理论金融经济学家,专长于证券设计及资产管理等领域。在牛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金博士于2020年八月以金融学助理教授的身份加入港大经管学院。

踏上完善自我之途

金博士认为,当排除个人好恶而想要做一些于人于世有价值的事,很多选择都是殊途同归的。 她曾结识很多学术界的朋友和师长,有感于其见地与格局,学养丰厚而不矜不伐,令她选择了治学。

她借用现代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在其著作《刀锋》中的一段话:「如果一个人变得纯洁完善,风骨就会名闻遐迩,追求真理的人自然会接近。如果我照自己的意思过活,也可能影响别人,就算只是投石入池的涟漪,也会引发另一道涟漪,再引发第三道涟漪。说不定有些人觉得我过得幸福平静,到头来又把所学传给他人。」而作为老师,这种责任更多是潜移默化的。

因为教学对象在研究生及以上,金博士认为,教研究生应该有不同的考虑,旨在让学生形成有别于本科时的目标和眼界,和对未来更精准的判断。 对她的学生,金博士有两项寄语:其一,本科时可以摄取最多的知识,探索所有的方向,是浪漫而随性的;而研究生的针对性会大幅提高,选择会因为影响着未来短期或长期的人生而变得慎重。 其二,金融作为应用学科,择业时难免伴随着浮躁。想保留纯粹的理想,又想获得与之相称的社会报偿,重点便在于如何最大程度地使二者调和。比起短期趋利而贸然进入一个传统的上升轨道重复枯燥的工作,作为老师更应该让学生建立放眼全局的想法和实力,在了解整个市场的前提下选择真正喜欢的方向。

探索金融学的旷阔原野

作为一个专注于理论模型设计的学者,金博士认为理论的价值,在于能够塑造出一套连贯和清晰的框架,连结和归类不同的实证例子,解释他们之间的关联。金博士起步于数学领域,故喜欢模型的思辨和证明的直觉。

理论研究之外,金博士亦关注后危机时代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管理和宏观稳定效用。 研究基于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提供的机密数据,并在国际知名的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中发表。

开放式基金的一个结构特征是提供流动性,因其承诺投资者日赎回权。故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错配带来的潜在脆弱性和抛售成本或可对整个经济构成重大威胁。

钟情「港味」的金博士

金博士酷爱艺术、文学、古典音乐、军事和历史。对她而言,香港不单是一个利于进行金融学研究的应许之地,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情味,让她置身其中可以学到很多:「我个人的兴趣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息息相关。而香港作为东西汇萃的桥梁,亦相当吸引。」

有感于香港大学的百年根基,与其年轻、生意盎然的经管学院之间的碰撞,金博士说:「这里金融方向的团队整体年轻活跃,研究方向全面,更兼同事们文质炳焕,人品贵重,有许多值得我学习之处。」

阅读更多

探讨自由市场主义及高度政府干预的利弊 – 第二节港大经管学院 x 香港总商会在线研讨会冀收窄本港贫富悬殊及重拾社会公众信任

承接7月首节研讨会的成功,港大经管学院与香港总商会携手举办的经济重启在线研讨会系列 第二节 「Small Government: Time for a Rethink?」 于2021年8月17日(星期二)圆满结束。

是次的环节回顾了香港政府行之已久的「小政府、大市场」策略,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讲座教授、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陈志武教授与香港狮子山学院前主席苏兆明先生于会上进行了精彩的讨论,探讨香港是否需要更多的政府干预以重拾公众信任及推动社会公义。活动由香港总商会的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苗学礼先生主持。

米尔顿・佛利民 (Milton Friedman) 于30年前到访香港时曾说:「如果想了解自由市场的真正运作方式,这里就是最佳选择。」能获得著名经济学大师的高度评价 ,主要由于香港政府一直被认为对市场只有最低程度的干预。然而,与此同时,由于财富分配不均和破坏环境等后果,一直以来亦有不少的声音呼吁香港应重新思考是否继续奉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定位。

苏兆明先生在致辞时指出,香港现今的「自由放任政策」(laissez-faire approach) 实与 30 年前大相径庭,政府控制、管理及干预相比于1970年代明显地增加。他认为目前的香港或暂未需要更多的政府干预,以免损害香港在个人和商业方面一直比西方社会更优秀的经济自由。因此,香港不应生搬硬套其他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 (OECD) 国家的做法,而应寻找最适合的方式,采取恰当的民生措施以改善生活水平,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

陈教授亦同意香港政府应避免过度干预,以免令香港失去其原有的吸引力。教授更以个人经历由浅入深作出分析,并建议可考虑将权力授予立法会当选议员而非让私人机构或协会来决定「游戏规则」,因为私人机构容易过度关注销售业绩,有时候或会忽视社会的整体利益。

在小组讨论及问答环节中,几位嘉宾更深入地探讨与政府干预相关的话题:例如政府支出限制只能占20% GDP 的约束;是否应对社会不同行业作出的不同程度的干预等等。会上亦有就陈志武教授和苏兆明先生所提出的见解作进一步的讨论,包括为何过多的干预会损害香港的吸引力、以及公务员或企业家何者能成为更好的决策者等。

下一节的在线研讨会系列将于 9 月 20 日举行,届时将由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副教授赵耀华博士和惠誉评级的董事兼首席中国分析师(主权评级)费安德先生探讨香港的税收制度及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

阅读更多

Top 10 Winners in the World Asian Case Competition 2021

A team of two students from HKU Business School won the top 10 in World Asian Case Competition 2021. Themed on “Creating unforgettable, lifelong experiences for students”, the competition requires participants to research on a selected Asian company that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success and became globally powerful brands. Competing teams were expected to highlight certain milestone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brand’s tremendous success and give breakthrough strategies that can help the company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ir business model.

World Asian Case Competition (WACC) is an annual international case competition organised by the Academy of Asian Business. I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namely (i) short proposal in around 400 words, (ii) final proposal in around 10,000 words, and (iii) final presentation for around 15 minutes.

Advisor:

Dr. Winnie Leung, Assistant Dean (Undergraduat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so one of the awardees of Best Advisor Award.

Team Member:

Miss Kakkar Sana, BEcon&Fin, Year 3
Mr. Sharma Jayant, BBA(IBGM), Year 3

 (The team comprises 1 more team member from the Faculty of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tudents sharing:
“Participating in the World Asia Case Competition 2021 gave me an effective platform to demonstrate and further hone my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skills. This experience gave me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from and compete with elite teams from renowned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globe, and enabled me to gain exposure to multiple perspectives. I was very grateful to my advisor and fellow team members for making this an extremely memorable experience for me. I look forward to participating in more of such competitions in the future.”

 

– Sharma Jayant, BBA(IBGM)

“The World Asian Case Competition 2021 gave me the opportunity to be a part of an active and engaged process and interact with like-minded people throughout the journey. This allowed me to gain a multifaceted view of the world as I draw from each participant’s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Being engaged in fruitful discussions with other competing teams also inspired me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and come up with new ideas. Most importantly, I enjoyed exploring interesting case topics, researching global trends and honing my presentation, case cracking and analytical skills. I believed this experience was truly rewarding and would definitely prove to be a turning point for my future.”

 

– Kakkar Sana, BEcon&Fin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