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宣布对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商品大幅加征关税,汽车及零部件税率更高达25%。此举据称旨在促进美国制造业回流,同时减少贸易逆差,但实际上却可能引发一连串深远的负面影响。
12 Mar 2025
教学人员
Quantamental investing—a strategy that melds traditional fundamental analysis with data-intensive quantitative methods—has surged in popularity over the past decade. Today, it stands on the cusp of a transformative era: advanced AI models, once prohibitively expensive, are becoming more capable, affordable, and widespread. This technological leap is poised to redefine how we identify and exploit market inefficiencies. Imagine a team of tireless, ever-alert junior analysts who can analyze millions of corporate filings, news articles, and social media chatter in seconds—that's essentially what these next-generation AI systems offer.
7 Mar 2025
Hong Kong’s trams have been a city icon for over a century, but ridership remains 15% below pre-pandemic levels due to slow speeds from traffic congestion. Dr. Vera Wing-han Yuen, an economics lecturer at the HKU Business School, highlights a unique advantage of trams—their ability to access Happy Valley, an area not easily reached by the MTR. To improve efficiency, dedicated tram lanes could help reduce delays. She also sees AI-powered scheduling as a solution: “AI can adjust schedules based on real-time traffic conditions, ensuring smoother and more evenly distributed services throughout the entire route.”
6 Mar 2025
教学人员
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讲师何志培博士与香港地产资讯平台28Hse携手研发“易发楼价指数”(Eva Property Index),以反映二手楼价趋势,指数以土地注册处数据为基础及其他相关地产资料,涵盖了147个成份屋苑,并以成交量作为主要选取标准。 何博士预测2025年香港楼价将会温和反弹。他认为,香港经济将温和增长,以及利率暂时不会急升,将有利支持楼价上升。
5 Mar 2025
教学人员
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今天,数据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广泛应用,数据的价值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几乎所有企业都致力于利用数据分析来获取有价值的商业洞见。
5 Mar 2025
教学人员
作为一个沿海城市,且地势低洼,香港很容易受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已历经多次气候灾害。何国俊教授、王芑丹女士、胡若菡女士和毕成先生指出,有两种气候风险尤其令人关注:强台风侵袭和海平面上升。作者们研究了台风和海平面如何影响公共租住房屋(公屋),并在不同气候变化情况下进行情景分析,评估潜在的经济损失。
分析显示,海平面上升引致的资产损失可能更为严重,长远而言尤其如此。另外,在较高碳排放的气候情景下,三个所选公共屋邨因海平面上升而遭受的资产损失将远远高于台风造成的损失。气候风险若处理得当,可转化为发展机遇。
为妥善适应气候变化,作者提出了七大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包括整合数据,构建地理编码数据平台,以全面展开气候风险分析;活化更新旧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对新建筑物选址应考虑海平面上升问题;对脆弱社群给予更多关注;改良气候灾害预测、预警和紧急应变系统;构建气候巨灾保险和再保险市场;支援早期气候科技企业和气候适应科技应用;在实现净零排放过程中,不容小觑气候转型风险。
3 Mar 2025
教学人员
在《南华早报》SCMP论坛“重新定义香港系列2025”上,港大经管学院副院长及亚洲环球研究所总监邓希炜教授强调,香港的债务对GDP比率显著低于新加坡、日本和美国等其他发达经济体。这为政府主动利用政府担保的债券来投资新的增长驱动力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因为历史上对大型基建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是正面的。 在新加坡《海峡时报》发表的一篇相关文章中,邓教授分享了有关升级香港经济部门的见解,这些见解与前述观点一致。邓教授表示:“香港的高排名和全球认可的大学拥有大量优秀的基础科学和学术研究,这些研究应该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需要被实现。” 他还强调了促进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之间更好协同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努力,香港可以解锁新的机遇,巩固这座城市作为不仅仅是金融中心的角色。
3 Mar 2025
教学人员
港大经管学院副院长及亚洲环球研究所总监邓希炜教授在接受《南华早报》和《信报》访问时分享了对财政预算的看法。他强调,政府正采取“保守的做法”来应对赤字,建议在2025-26财政年度减少2%的经常性开支,并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持续进行类似的削减。他认为,为了解决结构性赤字,特别是政府提高收入以应对开支不断上升的能力仍未明朗,可能需要将削减开支的幅度提升至3%。 对于香港未来5年债务占GDP比率最高16.5%,邓教授形容为“完全安全”水平。至于人民币债券,对于需要及持有人民币的机构例如国企则有吸引力,虽然内地经济遇压力,但国企有资金流动性,年期为3至5年较合适。 邓教授亦强调,针对机构投资者发债成本较低。随著目前股市表现良好,零售投资者对债券的收益要求至少在4%至4.5%之间。因此,他建议应最大化机构市场的参与,因为3.5%的收益仍然具有吸引力。
27 Feb 2025
教学人员
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刘洋接受《灼见名家》访问时表示2025/26年度的财政预算案属预料之中,并且认为香港的财政状况依然健康。他表示政府审慎处理财政预算,形容政府削减开支的行动很快,对政府能有效控制和减少日常开支感乐观,相信经营开支再略降就能解决问题。 刘教授强调,政府在资金运用上需综合考量社会与经济效益,以及应加速推动长远项目发展,例如北部都会区及大学科研项目。他指出,这些计画需由政府提供基础科研资源及设施建设支持,方能有效吸引人才。不过,他建议政府不要投资“风险企业”,强调“香港一向是小政府,要继续保持好”。 至于香港政府利用法定机构自行发债来推动好的项目发展,例如机场管理局和市区重建局,刘教授认为这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他提到,香港的发债计划应保持简单易明,较易让市民有信心入手认购。
刘洋强调公共财政应以“抓大放小”的原则来考量,认为太花时间人力钻研和实行削减一些占用实质资源较少的项目,例如长者交通优惠,可能更不划算。他亦不主张公务员减薪,认为这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27 Feb 2025
教学人员
香港经济目前正面临转型的种种挑战,尤其在地缘政治风险日益增大的背景下,这些困难尤为明显。尽管如此,港大经管学院副院长及亚洲环球研究所总监邓希炜教授接受TVB、有线新闻及香港电台等访问时,表示依然乐观。他指出,最新的财政预算案中包含了多项针对经济转型的措施,以及进取的减开支方案。他认为,分析香港财政时,必须区分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邓教授对政府每年能减少2%经常性开支表示有信心,并相信在4年内可达成7%的减幅。对于社会福利、医疗卫生及教育三大方面开支均超过1000亿,他表示如新加坡一样,香港亦面对人口老化等问题,所以在以上三方面开支难免有大幅增长。
在债务方面,邓教授指出,香港的债务占GDP约10%,这比新加坡超过170%的债务比例要健康得多。他预期未来1-2年内息口不会上升,发行10-15年期的债券以支持长期的基建投资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做法。 邓教授强调政府在理财方面需保持审慎,未来每年减少经常性开支,加上不同基金的整合,将为政府带来可观的收入,他亦指出,虽然基金回拨固然令财赤减少,但回拨基金亦令投资产生的回报减少。他认为,全球最低税和最低补足税可能每年为政府带来约150亿元的税收,但这也可能影响香港的竞争力,因此需谨慎评估外资流失的风险。最后,他指出,推动文化产业和吸引非国内游客将有助于提升香港的经济贡献。
26 Feb 2025
教学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