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與親友以及同事、學生交流,始終離不開兩個問題。一是新冠疫情過後,香港會恢復到疫前那樣嗎?二是這段期間離開香港的人,有多少會回來呢?一波波疫情下來,不少人對未來悲觀了許多,不敢預期明天會更好,但求至少可以回到從前;這種心態大概不是香港人獨有。
20 Apr 2022
Economics
第五波疫情單日新增確診終於回落到3位數,特首林鄭月娥宣布不會再每天上午11時舉行疫情記者會。市內交通開始繁忙,街上人頭湧湧,大家都急不及待外出消費玩樂,報復疫情所受的遏抑。雖然確診數字下降令人鬆一口氣,但很多弱勢仍活在水深火熱中。本篇將會詳述新冠疫情下3個弱勢群體如何受到打擊。
19 Apr 2022
Faculty
繼早前在本欄與讀者探討三個香港未來可發展的產業,包括第三代半導體、生物科技和食品科技 ,筆者今次跟大家分享我對三個小型開放經濟體—— 以色列、新加坡和瑞士的經濟政策研究。選擇探討這三個國家的經驗,皆因其人口、勞動力成本和經濟發展均與香港相近,但先進製造業的表現卻遠遠拋離香港。
19 Apr 2022
Faculty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李苑)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毛振華近日在港大北京中心一周年《What's next——變革中的機遇與出路》研討會上發表題為《中國宏觀政策:如何應對“黑天鵝”與“灰犀牛”? 》的演講時建議,宏觀政策應把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靈活巧妙地妥善處理風險,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18 Apr 2022
Faculty
筆者早前與香港生產力局合作的《再工業化研究報告》,專注研究三個與香港經濟及人口規模相似的經濟體 ——以色列、新加坡和瑞士。近日新加坡政府與以色列政府簽署了關於人工智能的合作備忘錄,並提倡加強在農業科技和食品科技等領域合作。當像新加坡這樣類似香港的小型開放經濟體居安思危,重新想像後疫情時代自身在全球經濟的定位及籌謀新發展方向,香港又是否應想想如何向高端科技工業推進?
18 Apr 2022
Facult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European Union (EU) could see some minor strains over Beijing’s stance on the Ukraine war, but decoupling is unlikely given the entrenched commercial relationship and impracticality of diversifying supply chains, experts say.
16 Apr 2022
Faculty
專家普遍認為,現時的氣候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是工業革命的後遺症。工業生產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暖化地球,如果我們未能將升溫幅度控制在不高於工業革命以前1.5至2攝氏度之內,地球很可能在2100年就不宜人類居住。為此,我們必須在2050年以前將全球碳排放降回至2005年的水平。
13 Apr 2022
Economics
半導體行業作為明星行業,既有前景,又是大勢所趨。此行業將壯大本地再工業化人才庫,為工業4.0和工商界注入新動力,提升香港的競爭力。為年輕一代提供合適的工作機會和新技術知識,促成技術開發與學術研究合作。
8 Apr 2022
Facu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