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inland E-commerce Reshapes Hong Kong’s Retail Market
香港曾以「購物天堂」聞名於世,其零售業是經濟的關鍵支柱。 從尖端電子產品到國際奢侈品,這座城市一度憑藉品質保證與匯率優勢吸引著全球消費者。 如今,內地電商平臺的崛起,正深刻重塑著香港的商業生態。 這不僅是一場線上與線下的模式之爭,更是由技術進步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驅動的,對香港核心經濟結構與比較優勢發起的根本性拷問。
過去,商品經香港流向內地; 如今,技術進步正在驅動消費流向發生歷史性逆轉。 內地電商平臺如淘寶、京東、拼多多等,憑藉其規模經濟與激烈競爭,為香港市民創造了巨大的消費者剩餘。 據Statrys調查顯示,高達75%的香港網上消費者曾在內地網站購物。 從大型家電到日常雜貨,消費外流的趨勢日益顯著。
這一轉變得益於交易成本的顯著降低。 線上比價打破了資訊壁壘,而菜鳥、順豐等物流巨頭構建的集運網路,配合遍佈全港的數千個自提點,已將跨境包裹的平均配送時間縮短至2-4天。 同時,香港「轉數快」系統支援支付寶(香港)、微信支付(香港)等錢包的即時支付,提升了本地交易效率,而這些錢包的跨境功能進一步便利人民幣結算。 當低價的「引力」足夠強大,交易成本的「阻力」趨近於零時,消費行為的轉向便成為由經濟規律所驅動的必然。
內地電商的衝擊對香港零售業而言,是一場經典的「創造性破壞」。 高昂的租金與人力成本,使實體店在與線上對手的價格戰中處於天然劣勢。 據國際房地產顧問公司的數據,即便在復甦期,銅鑼灣等核心商業區的商鋪空置率近年仍徘徊於接近兩位數的高位。 然而,破壞亦催生創造。 敏銳的商家正積極擁抱變革,例如崇光百貨早已推出其網上商店,提供線上訂購、線下提貨的o2o服務。 誠品書店等品牌則通過融合咖啡館、舉辦文化講座與展覽,打造獨特的沉浸式文化體驗。
轉型的核心,是從販賣商品轉向經營服務與體驗。 零售商需利用深刻的本地文化洞察,提供線上平臺無法複製的即時感官享受與社群連接,並以此重新定義自身的價值主張。
這場變革的影響已溢出商業範疇,在社會層面激起深遠漣漪。 首先,它衝擊著勞動力市場,傳統零售從業者亟需向數位營銷、數據分析等新技能轉型。 香港職業訓練局近年已開設電子商務及數碼營銷高級文憑課程以應對市場需求。
其次,變革重塑了城市空間的功能。 部分位於黃金地段的高租金商鋪,或將讓位於更多元化的服務業態,如文化空間、共用辦公或社區體驗中心。 這為本地中小企業帶來了雙重考驗:既要直面電商的競爭,亦可善用平臺開拓內地市場的機遇,例如通過各類電商管道銷售本地的特色品牌產品。
這並非「購物天堂」的黃昏,而是香港重塑其核心比較優勢的歷史契機。 過去所依賴的零關稅「商品通道」角色,其優勢正在技術與市場的穿透下迅速消解。 香港的未來,必須從「商品流的通道」轉向「高端服務流的樞紐」。
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可為數位經濟企業的全球化提供跨境結算、貿易融資及資本市場服務。 其與國際接軌的專業服務體系,可為跨境業務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與數據合規保駕護航。 在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框架下,香港更能憑藉其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深化與深圳、廣州的供應鏈合作,並升級為全球高價值產品的供應鏈管理中心。
香港未來的角色,應是從一個單純的消費目的地,升維為連結內地龐大生產力、消費力與全球市場的“雙向增值節點”,創造遠超商品交易本身的巨集大價值。
內地電商的衝擊,是數位經濟與區域一體化浪潮下的必然產物。 對素以靈活應變著稱的香港而言,危機之中亦孕育著轉機。 從「購物天堂」到「戰略服務樞紐」 香港需要擁抱變革,將挑戰內化為升級的動力,在大灣區與全球市場的交匯處,錨定一個更高價值的未來。
章逸飛博士
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高級講師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五年九月二十二日載於《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