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區域IP貿易中心 推動中國IP國際化
兩年前,筆者於本欄撰寫〈知識產權商業化 有利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文,並與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發表《知識產權商品化:策動香港再工業化發展》研究報告,提出包括「鼓勵以無形資產作融資抵押」等一系列建議,以期促進本港IP(知識產權)商業化發展。
筆者樂見特區政府繼去年推出「專利盒」稅務優惠後,上月施政報告再推新措施促進IP交易。其中包括:(1)商經局及知識產權署聯同金管局推出IP融資沙盒,透過銀行、保險、估值及法律等專業,協助試點行業(特別是科技行業)利用IP進行融資;(2) 香港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年底正式運作後,將向本地中小型創科企業以國家標準提供專利評估,及推出為期兩年的先導計劃,資助專利估值以作信貸融資的參考。這些政策措施均有助香港建設成為區域IP貿易中心,促進本地產業多元化發展。
全球IP資產價值有增無已
世界已踏入創科和文創的時代,催生出對IP的龐大需求。由於研發、設計活動持續增加,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專利申請量已達355萬,為歷來最多,其中約65%的專利申請來自亞洲。同年,全球實用新型申請達313萬宗、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為152萬宗、商標申請則達1,523萬宗,主要均來自亞洲。這清楚顯示亞洲在IP商業化方面的龐大需求,亦反映出香港建設成為區域IP貿易中心的機遇。
近年來,香港的IP審批量維持在相對景氣的水平。2021至2024年間,知識產權署批出的轉錄標準專利年均超過1萬宗,而每年批出的商標則介乎2萬5千至3萬5千宗。截至2025年9月30日,在香港註冊/獲批予的有效轉錄標準專利和商標分別約為7萬項及49萬項。
全球IP並不只是增量,而且還增收。翻查世界銀行的數據,全球IP使用費(接收)已從2000年的822億美元持續飆升至2024年的5,393億美元。而香港的IP使用費(接收)則從2000年的1.1億美元大增至2023年的7.1億美元;IP使用費(支付)從2000年的4.6億美元急升至2010年的19.8億美元,其後大致維持平穩,在2023年仍達18.4億美元。
根據國際授權協會(Licensing International)發表的《2025全球市場報告》,2024年全球授權商品和服務銷售額創歷史新高,達到3,696億美元,同比增長3.7%。其中企業品牌、體育、娛樂、名人、時尚等多個授權板塊均保持穩健增長態勢。
從企業層面來看,知識產權的經濟價值或許更為直觀。截至2025年6月底,迪士尼公司的總資產高達1,966億美元,其中商譽佔733億美元、生產及授權內容成本佔313億美元、無形資產則佔96億美元。這3項與IP息息相關的資產佔總資產比例超過一半。
同期,國內知名潮玩品牌泡泡瑪特(Pop Mart)的總非流動資產為35億人民幣,其中使用權資產佔13.7億,無形資產佔2.1億,清晰顯示出IP的資產價值。再者,該公司展示出驚人的IP運營和商業化實力,2025年上半年收入達138.8億人民幣,實現204.4%的同比增長。當中收入過億的藝術家IP商品共有13個,其中The Monsters (其中包括Labubu)、Molly、Skullpanda、Crybaby和Dimoo的營收分別高達48.1億、13.6億、12.2億、12.2億和11.1億人民幣。
當前國內的研發與設計生態日趨成熟,無論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還是文化創意、數字內容等領域,都湧現出大量具備龐大發展潛力的IP。然而,若要釋放IP的內在價值,必須經過有效的商業轉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與貿易中心,具備與國際接軌的法律制度、專業人才和市場,正好具備條件打造成為區域IP貿易中心,服務區內IP通向世界。
在這一進程中,政府的角色無疑至關重要。事實上,特區政府正從多個層面同步推進相關工作。其中包括推動在香港實施《商標國際註冊馬德里協定有關議定書》下的國際商標註冊制度;爭取在2030年前自主進行專利實質審查;優化註册外觀設計制度和版權條例;實行專利盒稅務優惠,將具資格IP收入的應評稅利潤稅率從16.5%降至5%;籌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舉辦亞洲知識產權營商論壇;推出IP融資沙盒;為中小企提供專利估值服務及資助;與前海合作打造IP創新高地等。
構建香港IP商業化生態
在這些基礎上,仍有不少方案值得考慮和推進。第一,特區政府可研究以綠色金融框架為範本,制定標準,向全球投資者發行IP債券;鼓勵銀行為IP相關項目發放貸款,並視IP為無形資產,接受借款人以之作為抵押。如此一來,創新型公司將更願意投資研發及創造IP,因為預期相關投資有望產生具有實際價值的資產,而非僅是為了產生業務收入而投入的成本。此外,應鼓勵保險公司參與其中,以管控IP投資的下行風險。
誠言,參考新加坡「知識產權融資計劃」(IPFS)於2018年被終止的經驗教訓,單純在保費和估值方面向企業提供資助,並不足以發展出蓬勃的IP商業化生態。特區政府應進一步為IP融資建立整全的生態系統,例如善用香港成熟的交易所市場機制,制定透明規則,鼓勵上市公司將IP以無形資產的形式作出披露。
第二,高效的IP市場交易,往往基於以透明及標準化的方式釐定可靠價格。為降低IP估值的高昂成本及相關活動的風險,監管機構或平台創建者需要推動一個相對兼具效率及公平性的估值過程。例如利用大數據技術為IP提供參考價格,以及在IP交易與資訊平台上披露每個IP的詳細信息,加強買賣雙方、保險公司、法律從業者等專業服務供應商之間的配對,以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自由市場。
第三,由於IP創造、估值和交易的成本較為高昂,以規模經濟分擔成本在IP商業化的過程中十分重要。因此,應考慮建立設有秘書處的IP聯盟,將生態系統中的產、學、研、投等各方持份者連接起來,共同推動科研和文創成果商業化。一方面,各個大學的技術轉移辦事處可在聯盟中分享研究成果,以促進信息流通。另一方面,聯盟可聘請內部律師、專利專家、科學家、研究人員及營銷專業人員等, 以協助成員了解其研究和設計成果的市場價值,以及對應的商業轉化和營銷策略。
除此之外,亦需要爭取盡早加入專利審查高速公路,接軌國際IP平台;與內地攜手加強打擊侵權活動,並鼓勵以調解方式降低IP相關法律成本;推動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台的發展,以完善IP商業化生態;深化與大學及國際組織的合作,擴大IP人才庫;考慮通過「香港增長組合」採購先進產業的IP等。
香港建設區域知識產權中心任重道遠,筆者衷心冀望本港IP產業能夠發展壯大,在服務中國及其他區內國家的IP商業化與全球化之餘,亦能優化本港經濟結構,為市民大眾創造充裕、優質的就業機會。
鄧希煒教授
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環球事務)、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
張超藝先生
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助理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五年十月二十二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