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mbling with Tariffs: A Losing Proposition for All
關稅豪賭 只有輸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上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將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今年 1 月的 3.3% 顯著調低至 2.8%。報告指出,中國和印度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預計未來5年貢獻比例分別為 23%和超過15%;而美國因其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遭下調至 11.3%。
不言而喻,國際經濟復甦正面臨貿易矛盾升溫與政策不確定性的兩面夾擊。
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下調的主因,在於特朗普政府自今年以來實施的關稅政策,已導致各國供應鏈中斷、企業投資意欲減退,以及商品生產成本上升。預測顯示,今年國際貿易增長將放緩至 1.5%,美國的經濟增長從 1.8% 下調至 0.9%,而歐元區則降至 0.8%。國際金融研究所預測,美國或在 2025 年下半年錄得負增長。
根據彭博上月進行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82 位經濟學家預計美國經濟在12 個月內陷入衰退的機率升至 45%,皆因美國政府對多國加徵關稅,將對消費支出和經濟增長造成長期壓力。
2024 年,中美兩國的商品貿易總額約為 5850 億美元,其中美國自中國進口商品的金額遠高於出口至中國的金額:進口4400 億美元,出口僅為 1450 億美元,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 2950 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經濟規模約 1%。【圖】
自特朗普上一任期至拜登當政時期,一直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以致美國從中國的進口比例從 2016 年的 21% 降至 2023 年的 13%,可見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依賴日益下降。但期間部分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已改由東南亞國家輸往美國市場,例如太陽能板,按美國商務部 2023 年數據,中國太陽能板製造商已將組裝業務遷至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然後出口至美國,以規避關稅。
如果美國對這些東南亞國家的商品實施「對等」關稅,將不可避免地推高這些實際上仍源自中國的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售價。
2024 年,美國對中國的最大宗出口是大豆,作為中國畜牧業的關鍵飼料;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以電子產品、電腦和玩具為主,而最大類別商品是智能手機,佔美國進口總額9%,其中一大部分是美國蘋果公司在中國代工製造的產品。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令蘋果公司市值下挫,股價跌幅在過去1個月高達 20%。這些中國製造的美國入口商品,早已因特朗普政府實施的 20% 關稅而價格上漲;若關稅增至 100% 或更高,美國消費者承受的價格壓力可能是原來的5倍。另一方面,中國對美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也將推高美國商品在中國市場的售價,而令中國消費者蒙受損失。
經濟學理論早已指出,關稅會導致進口商品漲價,削弱消費者購買力;進口成本上升則會推高本國企業的生產成本,並通過供應鏈影響相關產業,導致產量下降。企業資金壓力加大,更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窒礙投資環境。
此外,中國基於在銅、鋰、稀土等核心軍用材料供應方面佔主導地位,可選擇限制對美出口,以衝擊美國國防產業和相關製造業。美國則通過限制中國至今仍未能全面自主生產的先進微晶片的出口,並可能向柬埔寨、墨西哥、越南等國施壓,以減少此等國家與中國的貿易往來。
美國今次對多數國家的商品徵收至少 10% 關稅,儘管部分懲罰性關稅暫緩 90 天實施,但彭博經濟研究指出,美國當前的有效關稅率已達 23%,創下本世紀以來的新高,勢將導致美國家庭需求大幅縮減,而消費支出是驅動美國本地生產總值的動力(約佔三分之二),導致經濟衰退加劇的風險。
國際機構警告,長期維持高關稅將對全球供應鏈和經濟產生連鎖衝擊。彭博的數據顯示,美國首季進口按年增 19.2%,因企業為趕及在高關稅生效前提前備貨。然而,直至 2027 年的進出口預測卻遭下調,出口預計將持續下降至 2026 年。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對美國商品已實施的報復性關稅,將進一步削弱美國產品的海外競爭力。
對通貨膨脹的潛在影響同樣不可忽略。根據調查,2025 年底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預計為 3.2%,核心 PCE 通脹將升至 3.3%,均高於此前估計的 2.7%水平。Comerica 銀行經濟師 Bill Adams 和 Waran Bhahirethan 表示,儘管通脹不會重返 2022 年的高峰,但其升溫幅度將收窄美國聯邦儲備局的減息空間。縱使經濟增長放緩,勞動市場仍展現韌性。預測顯示,2025 年底失業率將升至 4.6%,略高於此前估算的 4.3%。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備受美國不斷加碼的關稅政策衝擊,增長預測下調至 4%,低於此前的 4.6%。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S. Roach)認為,中國的國家主導型工業政策在貿易戰初期或能抵禦部分影響,但若關稅衝突持續升級,將會重創以出口為主的經濟模式
中國雖已提倡從出口導向型經濟轉為內需驅動型,卻殊非易事。由於社會保障系統不夠完善,許多家庭依然傾向節儉儲蓄,對消費支出的貢獻有限。儘管政府最近推出了「30 條提振內需」計劃,展現中央對問題的重視,但社會保障系統仍有待顯著改善。
關稅政策不僅加劇了中美之間的矛盾,也削弱了兩國的經濟增長潛力。中國在試圖應對外部壓力的同時,也需應對內部結構性問題,這將對未來經濟走勢產生深遠影響。
中美兩國共佔世界經濟總量約 43%,若雙方爆發全面貿易戰,以致經濟增長放緩甚至陷入衰退,將嚴重拖累全球經濟,各國投資活動大為受損。
作為最大製造國,中國的產能遠超國內消費需求,其出口大幅高於進口也就不足為奇。由於商品得益於政府補貼和低息貸款等政策,許多商品(如鋼鐵)能以低於實際成本的價格生產,假使無法出口至美國,企業或會另覓市場。雖然他國消費者因而受惠,卻不利於當地生產商,並且打擊就業。英國鋼鐵貿易協會就已警告,中國過剩的鋼鐵產能可能轉向英國市場,對其相關產業構成威脅。
此外,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中美貿易戰產生極具破壞性的溢出效應。發展中國家呈分化態勢,部分新興市場或受更大影響,估計今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將降至 3.7%,較此前預測減少 0.3%。全球通貨膨脹的回落速度亦將遜於預期,全年預計維持在 4.3%,其中發達經濟體的通脹壓力尤為嚴重。
根據模擬分析,若關稅戰進一步升級,全球經濟增長率可能再下降 1.5%,並引發金融市場的劇烈震盪。國際貿易關係日趨緊張,只會對生產力和經濟增長構成長期威脅。因此,保持貿易政策的穩定性至關重要。各國政府應避免採取單邊主義措施,並加強貨幣政策協調,以免全球金融體系分裂。
謝國生博士
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首席講師、新界鄉議局當然執行委員
何敏淙
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五年五月七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