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港大經管學院是一所紮根亞洲、面向國際的頂尖商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課程 課程
        • 我們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培育人才。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團隊
        • 學院團隊 學院團隊
        • 國際化的教職員團隊,積極推動課程發展,提供優質教育。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研究 研究
        • 引領知識創造的前沿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媒體 媒體
        • 促進知識交流,分享獨到的見解及構思,啟發社會大眾。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就業及工作 就業及工作
        • 加強與企業及夥伴的合作,攜手培育專業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招聘人才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 English
  • 简
輸入搜尋
logo
輸入搜尋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港大經管學院是一所紮根亞洲、面向國際的頂尖商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課程 課程
        • 我們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培育人才。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團隊
        • 學院團隊 學院團隊
        • 國際化的教職員團隊,積極推動課程發展,提供優質教育。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研究 研究
        • 引領知識創造的前沿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媒體 媒體
        • 促進知識交流,分享獨到的見解及構思,啟發社會大眾。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就業及工作 就業及工作
        • 加強與企業及夥伴的合作,攜手培育專業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招聘人才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港大經管學院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團隊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招聘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首頁 研究 思維領導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Long term housing strategy aggravates housing burden

Long term housing strategy aggravates housing burden

22 Apr 2020
分享到推特分享到面書分享到whatsapp分享到領英分享到電郵
名為長策 實則挺市

香江寓所,供不應求;房價飆升,年復一年;能負擔者,寥寥無幾;問題累積,深層次矣;長遠房策,標本不治;對症換藥,方有轉機。

特區政府早於2014年12月落實長遠房屋策略(長策),藉此制定長遠房屋供應目標。該目標是增加供應,以至滿足香港未來十年房屋需求,因此長策需要推算未來十年房屋需求。根據長策的推算,未來房屋需求的組成分為下列四類:住戶數目的淨增長、受重建影響的住戶、居住環境欠佳的住戶和其他因素(流動居民、非本地學生、非本地買家)。四類之中,住戶數目的淨增長最主要,佔總房屋需求約一半。住戶數目的淨增長根據政府統計處的家庭住戶推算,該推算基於過往趨勢。

長策每年更新未來十年房屋需求的推算,隨之逐年延展十年房屋供應的目標。長策在去年12月發表最新的周年進度報告,最新的推算是2020/21至2029/30年度十年總房屋需求423100個單位,其中住戶數目的淨增長佔209800個單位(50%)、受重建影響的住戶佔64000個單位(15%)、居住環境欠佳的住戶佔119100個單位(28%),其他因素佔30200個單位(7%);加上空置單位數目的調整(1900個單位),2020-21至2029-30年度十年總房屋供應目標定為430000個單位(四捨五入)。

另一方面,國際顧問機構Demographia以「中位數倍數」衡量全球各大城市的住房負擔情況,中位數倍數是樓價中位數除以家庭入息中位數;中位數倍數愈高,住房愈難負擔。Demographia認為中位數倍數高於5表示該城市的住房「嚴重難以負擔」。過往十年,香港的中位數倍數在11.4與20.9之間(見表一),高於Demographia認為住房嚴重難以負擔的臨界值2至4倍,明顯超越嚴重難以負擔的程度(Demographia在2010年前未開始計算香港的中位數倍數)。

此外,【表】比較2010至2019十年中位數倍數最高的首三個城市。自2010年起,香港一直是住房最難負擔的城市,冠絕全球,而長策早於2014年12月落實。【表】還顯示香港的中位數倍數在長策落實後比之前更高,而且愈趨嚴重。由此可見,長策落實後,香港的房屋供不應求更為嚴重,導致住房更難負擔,所以長策既不治標,又不治本。長策必須糾正,否則香港的房屋問題將會繼續惡化,走出困局無望。

需求定律是經濟學的金科玉律,意旨價格和需求成反比,如房價愈高,需求愈低。香港過去十年的房屋需求趨勢正正反映房價愈難負擔,以此趨勢推算未來十年房屋需求,無疑是維持房價難以負擔的升勢;但香港的住房已經明顯超越嚴重難以負擔的程度,維持房價惡化的趨勢難以理解。長策的推算對經濟學一知半解,掌握不到以上的道理,有意或無意間導致房價愈難負擔。長策落實後,房價更難負擔是鐵一般的事實。政府卻逃避事實,盲目地堅持錯誤的長策,施政作風違反常理。

政府可能還不明白,雖然房屋供應還未能滿足房屋需求推算,但已增加不少,長策為何仍然失敗?根據以上推論,就算政府能再提高房屋供應,足以符合長策的房屋需求推算,房價愈難負擔的升勢仍然持續,因為長策的房屋需求根據此升勢推算,何況房屋供應的增加還未能符合長策的房屋需求推算。政府必須明白,增加供應不一定改善供不應求,因為需求也在增加;當供應增加低於需求增加,供不應求便會惡化,這是房價愈難負擔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長策的房屋需求根據房價愈難負擔的升勢而推算,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必須糾正。

長策所犯的錯誤不止於此。長策制定之時,公私營房屋比例約為5:5。以此比例作為趨勢推算,公私營房屋需求比例亦應約為5:5。在長策執行之初,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卻定為6:4,即大削私營房屋供應20%,令到供不應求更加惡化,是房價愈難負擔的另一原因。理論上,公營房屋供應同時增加20%,但公營房屋不是私營房屋的完美替代品,公營房屋供應的等額增加不能抵消私營房屋供應的減少,所以阻擋不了房價愈難負擔的升勢。其實,私營房屋供應轉為公營房屋供應,房價必然更難負擔,常識而已。長策以為二者可以互換,誤將它們當成完美替代品,是無知的表現。

更無知的是特首林鄭月娥,她主張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應為7:3,即再大削私營房屋供應20%;長策亦隨之在2018年12月落實新的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香港的房價已明顯超越嚴重難以負擔的程度,她卻反其道而行,不止沒有糾正長策,提高私營房屋供應比率,反而再大幅削減私營房屋供應20%(即累積減幅高達40%),把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推至7:3。房屋本來已是香港的深層次問題,經她的胡亂施政後,情況變得更複雜。

長策的另一問題是房屋供應的計算除了不分公私,也不分大小,大單位計算為一個單位,「納米」單位也算是一個單位。由於現時香港的房價已明顯超越嚴重難以負擔,大單位缺乏承接力,發展商便少建大單位,多建納米單位。表面上,納米單位的出現令到單位數目增加(因為納米單位佔樓面面積不多);實際上,它是對長策發出警號,說明房價難以負擔繼續惡化。政府卻自欺欺人,將納米單位的出現計算為私營房屋供應增加,對房價惡化反而置之不理。

長策可從三方面糾正。第一,提高總房屋供應,目的是改善房價難以負擔的情況。第二,提高私營房屋供應比率,恢復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至5:5。第三,計算房屋供應時附加樓面面積資料,讓公眾更準確掌握房屋供應的真正變化。房屋問題已困擾香港多年,長策卻錯漏百出;政府必須實事求是,以理性糾正長策,香港才有轉機走出困局。

表:2010-2019中位數倍數最高的首三個城市(資料來源:Demographia)

中位數倍數最高大城市次高大城市第三高大城市
201011.4(香港)9.6(悉尼)9.5(溫哥華)
201112.6(香港)10.6(溫哥華)9.2(悉尼)
201213.5(香港)9.5(溫哥華)8.3(悉尼)
201314.9(香港)10.3(溫哥華)9.2(三藩市)
201417.0(香港)10.6(溫哥華)9.8(悉尼)
201519.0(香港)12.2(悉尼)10.8(溫哥華)
201618.1(香港)12.2(悉尼)11.8(溫哥華)
201719.4(香港)12.9(悉尼)12.6(溫哥華)

 

程騰歡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零年四月廿二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Enhance covid-19 surveillance, recover from economic shutdown15 Apr 2020
Leaders of the pack under the economic new normal29 Apr 2020
Trending
創新策略的共通點——從減貧談到國際Web3中心
創新策略的共通點——從減貧談到國際Web3中心
Prof. Joseph CHAN
一直以來,香港在四大支柱產業上表現卓越,包括貿易與物流、金融服務、專業及工商業服務以及旅遊業。根據香港政府的研究統計,在新冠疫情之前,這四個行業貢獻了接近六成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和近一半的總就業機會。然而,這些支柱產業各自都面臨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原因包括市場需求和用戶行為的快速變化、區域和全球競爭、新的價值鏈發展、先進科技的影響,以及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為應對這些挑戰,「創新」被提出作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手法,而問題在於我們應如何制定創新策略——而不是單單為了「創新」而提出想法。本文將探討如何從減貧的角度出發進而延伸至研究Web3行業的發展,來思考創新策略的制定方法——這兩個話題的共通點或許能為我們提供關於香港未來發展路徑的啟示。
14 May 2025
教學人員
關稅豪賭  只有輸家
關稅豪賭  只有輸家
Dr. Maurice K.S. TSE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上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將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今年 1 月的 3.3% 顯著調低至 2.8%。報告指出,中國和印度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預計未來5年貢獻比例分別為 23%和超過15%;而美國因其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遭下調至 11.3%。
7 May 2025
教學人員
0HKU_1881_2019
About Author
Prof. Stephen CHING

Associate Professor

關鍵字
房屋
政府
我想了解更多學院的最新消息和活動資訊
LinkedIn WeChat Instagram Facebook Weibo Twitter YouTube

©2025 版權屬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所有 | 隱私政策 | 無障礙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