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馬馳騁博士獲頒經濟史學會最佳論文獎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馬馳騁博士獲頒經濟史學會最佳論文獎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下稱學院)經濟學助理教授馬馳騁憑獨著論文 「知識傳播與智識變遷:當儒家文人遇上耶穌會士」(Knowledge Diffusio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When Chinese Literati Met European Jesuits),榮獲本年度美國經濟史協會 (Economic History Association)「Arthur H. Cole獎」,用以表彰刊登於經濟史學頂級期刊《經濟史雜誌》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的年度最佳論文。該獎項在2022年9月16至18日威斯康星州拉克羅斯舉行的經濟史協會年會上公佈。

馬馳騁的獲獎論文採用計量經濟學方法,檢驗耶穌會士帶來的歐洲科學對明清時期中國學者科學產出的影響,籍此分析知識交流的開放性如何影響知識生產和人力資本變遷。馬馳騁利用1580–1800年間在華耶穌會士名錄,構建了耶穌會傳教士及其科學家在中國的府際地理分佈,並根據科技史文獻統計出中國各地學者的科技著作數量。數據分析表明,中國學者撰寫的科技書籍在耶穌會士進入中國後顯著增加,並且該增長主要分佈於耶穌會科學家的駐地,而與耶穌會傳教士(非科學家)的駐地分佈無關。中國科技著作的增加,主要是由於耶穌會引入的歐洲科學促使明清學者重新審視中國科學,並借鑒西學方法改進和推動了本土數學、天文和地學等領域的研究。然而,清廷與1722年開始驅逐耶穌會士之後,中西知識交流中斷,中國科技著作數量明顯減少。

因此,耶穌會進入和離開中國提供了兩個相呼應的「準自然實驗」,使我們得以檢驗知識交流與知識生產之間的因果關係。對於中國經濟史,馬馳騁的研究結果為理解科技與工業革命爲何沒有發生在明清中國(即「李約瑟之謎」)提供了新的實證綫索。經濟史學界的一種傳統觀點認爲,明清科技「停滯」是由於明清知識階層缺乏對科技和西學的興趣;而該研究則表明,科技停滯或許更與帝國的對外交流政策有關。

獲獎論文發表在2021年12月,可按此探索原文詳細內容: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journal-of-economic-history/article/abs/knowledge-diffusion-and-intellectual-change-when-chinese-literati-met-european-jesuits/2313DD04962562256C2CDF6DEBE9FF7B
另可參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商業評論 (LSE Business Review) 對該文的介紹: https://blogs.lse.ac.uk/businessreview/2021/11/18/the-jesuits-and-the-chinese-literati-lessons-from-the-first-intellectual-contact-between-china-and-europe/

 

關於「Arthur H. Cole獎」
「Arthur H. Cole獎」每年由《經濟史雜誌》編輯委員會評選,頒發給前一年該雜誌所有發表論文中的最佳文章。往年獲獎論文見https://eh.net/eha/prizes/economic-history-association-prizes-and-awards/

 

關於馬馳騁博士
馬馳騁博士現為香港大學經管學院經濟學助理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發展經濟學和經濟史,側重於歷史文化、制度和人力資本在長期經濟和金融發展中的作用。學院經濟史學者近年來屢獲殊榮,2021年,馬馳騁與學院龔啓聖教授和浸會大學陳婷博士合作發表於《經濟學雜誌》(The Economic Journal) 的關於中國科舉制對人力資本長期影響的論文,獲得「英國皇家經濟學會獎」(Royal Economic Society Prize)。2022年,由香港大學經管學院牽頭的量化歷史研究團隊獲香港教資會「卓越學科領域計劃」(Areas of Excellence Scheme) 大額撥款資助,馬馳騁博士為此跨學科研究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

Other Event's Alb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