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比利时报纸Dernière Heure 爆料指出,网约车平台Uber会根据用户手机电量的不同向不同的使用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1] 具体而言,对于相同的一段旅程,如果你的手机剩馀电量有84%,Uber的收取的价格是16.6欧元;而如果你的剩馀电量只有12%,你的价格将是17.56欧元。 定价背后的逻辑显而易见:如果你的手机快没电了,你大概率是“等不起”的,只能无奈接受Uber的高价。

3917 7271
KK 836
网购时代,「老用户与狗不得享受」的优惠,往往让忠实的消费者感到无奈。许多电商平台实施「一人一价」策略,甚至基于用户的购买习惯和浏览记录「看人下菜碟」,让不同的消费者为同样的商品支付不同的价格。此外,机票价格也在不断波动,越搜越贵已成常态。许多消费者发现,同一航班在不同时段价格差异巨大,甚至刚查看的票价,片刻后便上涨了。没错,你被算法操控了——作为消费者,我们对商家的这些套路早已见怪不怪。
近期内地电商巨头淘宝、京东、拼多多纷纷发力,将香港市场纳入包邮区。过去港人需先通过中转集运才能接收所订货品,相比之下,最新推出的一站式购物服务,自然大受欢迎。 无庸置疑,内地电商龙头的抢滩行为必会影响本地零售业,让早已低迷的销情雪上加霜。这种趋势下,本土零售业有什么应对之道?笔者从以下3个角度建议业界如何破解困局。
现代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消费者数据,并对消费者进行个性化定价。与此同时,消费者可以利用各种手段篡改数据来诓骗公司,以获取更优惠的价格。我们研究当消费者可以收集数据时企业应当如何收集消费者数据以及应否向消费者披露数据收集情况。研究考虑一个企业可以收集消费者数据以识别不同消费者的类型,并进行个性化定价,而消费者可以篡改数据。我们发现,当公司不向消费者披露数据收集范围时,它会收集更多消费者数据;当公司披露数据收集范围时,公司所收集的数据则会减少。消费者篡改数据可能对公司和消费者都不是一件好事。此外我们发现,公开数据收集范围可以增加公司利润、消费者盈余及社会福利。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应根据消费者操纵数据的成本和需求异质性,来调整数据收集范围和价格。公共政策应要求公司披露其数据收集范围,以增加消费者剩余及社会福利。即使没有强制披露数据的政策,企业也应该自愿披露其数据收集范围以增加利润。此外,为消费者篡改数据提供便利最终可能会损害消费者和公司的利益。
香港大学的百年基业声威远播,再加上我们学院与亚太区的商业群体关系良好。在强强结合下,港大的市场学学者们在研究上将如虎添翼,并能更有效地把他们的研究和知识传授给学生,继而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天生对周遭事物充满好奇的李曦博士,自幼对市场营销策略以及相关的经济现象深感兴趣。李博士非常欣赏港大经管学院卓越的研究水平,所以他最终在2021年7月以市场学副教授的身份加入我们港大经管学院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