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Sara Kim awarded HKU Outstanding Young Researcher 2018-19

Dr. Sara Kim,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rketing, Faculty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was recognised as one of the winners of the Outstanding Young Researcher Award (OYRA) 2018-19. The award aims to recognise young researchers for their outstanding research accomplishm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r. Kim has made a great impact in her research. She has been collaborating with different companies in China and Korea to put her research findings into practice.

When talking about her research, Dr. Kim said, “I have built a new area examining computerised helpers in mobile games and education software. My research also provides new insights on prosocial behaviour and service marketing. For instance, two of my papers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ssistants for marketers, software designers, and educators. I am also collaborating with two Korean companies to implement real world business strategies based on my findings in these papers. I also collaborated with a Chinese e-commerce firm to implement service strategies for their frontline employees.”

OYRA is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documented evidence of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research accomplishments,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research publications, ability to compete for research grant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restige of the funding bodies and the size of the grants awarded, and impact of the research work. Only applicants under age 40 will be considered.

Dr. Kim’s research focus is on consumer and managerial decision mak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management. She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antecedents of consumers’ sense of self, including self-affirmation, identity threats, mortality salience, and implicit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and the impact of consumers’ sense of self on various consumer judgments and behaviours such as consumer emotions, word-of-mouth, prosocial behaviour, and anthropomorphism. Her work has appeared in renowned publications such a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and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d reported by international media such as New York Times, Time, Science Daily, and Medical News Today.

阅读更多

竞赛狂人:王庆辰

想成功,就必须与众不同
王博士从小就萌生出对传承和创造知识的兴趣。热衷于研究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有高应用价值的知识,王博士在念本科的中段便果断地把自己的主修从生物学改为计算机科学,一门给予学者大量机会与商业机构合作的学科。

由于私营研究机构往往只专注研究自己所属的公司或公司所附属的行业所面对的难题,王博士认为学术研究的路线更适合他。学者除了在选择研究主题方面享有更多自由,学术研究同时亦给予王博士从来自各行各业的人身上学习的机会。故此,在完成硕士课程以后,王博士便踏上了他的学术生涯。

学术职位的竞争激烈。王博士认为,尽管念好本科的技能与研究工作无关,但进入学术界的门券却偏偏是优异的本科成绩。因此,如果想在研究的领域上突围而出,同学们必须培养一些在研究圈子中较为罕见和重要的技能。以王博士本人为例,他在数据分析方面有着强大的天赋,而拥有优异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正正是学界和商界都渴求的。这使得王博士获得大量的机会,与各式各样的企业和机构进行合作研究,以及为它们提供咨询服务。这使王博士能在建立自己的实战经验的同时,树立自己在学界的声望。

竞赛狂热
近年来,王博士参加了近30多场与资讯科技和金融相关的竞赛。王博士认为多参加这类比赛能够大大提升同学们的专业技能。这些比赛给予同学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把学术理论应用于私人公司的真实数据上。而王博士本人的数据分析技能,也是透过参加这些比赛锤炼而成的。由于研究新的资讯科技知识和开发新的信息产品往往需要动用私人公司的实时数据,故此,王博士认为参加这类比赛对于有志在科网业发展的同学而言,是一流的热身。

除此之外,参加比赛所带来的经验还可以增加同学们对行业的认知。将来,不论他们选择成为学者或者选择在商界发展,他们的研究项目和营销计划亦能够与市场接轨。

对王博士而言,参加比赛不仅能帮助他从其他参赛者中学习新的知识,沉醉在竞争的狂热中亦能帮助他暂时放下学术研究所带来的压力。

人工智能和债务追讨
在自己的研究生涯中,王博士为自己能够开发出一套专门用于追讨债务的人工智能感到特别自豪。债务追讨公司的运作一直存在问题。除了追讨债务本身包含着繁复工序外,市面上大多数的债务追讨公司亦同时面对人手不足的问题。而王博士开发的人工智能,则可以帮助他们把还款纪录良好的债务人归类,并计算出最适合客户服务中心职员致电债务人的时间和致电的频率。由于腾出了大量时间,使债务追讨公司的员工可以把精力集中在还款记录较差的债务人身上,从而提升公司的生产力。仅在美国,全国本土家庭中所累积的债务就已经超过6000亿美元。因此,王博士的这项研究,对全球的债务追讨市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网巨人与科网企业家
当被问及学生应该为科网巨头工作,还是在科网的领域上创业时,王博士认为这取决于同学自己的个性。为科网巨头工作除了可以为同学提供优质的生活,同学亦有很大机会能够获得一片充满光明的职业前景。而创业则充满风险,过程非常艰巨。

科网企业家的平均工资不仅低于科网巨头的员工,科网企业家们还必须面对一些与资讯科技无关但异常恼人的难题,比方说处理办公室租金等等。尽管科网企业家有百万分之一的机会成为第二位比尔·盖茨,但对大部分的初创企业而言,它们会因为总总原因而在起步初期便壮志未酬身先死;雄心壮志的澎湃激昂,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便会慢慢的变成只满足于收支平衡的平庸。只能说,创业之路既吸引了愚人,也吸引了智者。

展望
观察到香港的人工智能市场微小而缺乏动力,王博士希望透过加入香港大学,利用他在商界的人脉为港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以增强他们的对人工智能的知识并加以砥砺他们的能耐。透过吸引各地人才以及继续秉承港大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平,香港将能够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中继往开来。

阅读更多

卓荦不羁: 史德仁博士

知识的工匠

史德仁博士酷爱思考,在念本科期间曾四次转换自己的主修科目,最终找到心头好,专心修读会计学。会计学吸引史博士的地方,在于这份知识在商界有着极高的泛用性。掌握会计知识不仅可以使同学在深造其他金融知识时更得心应手,亦能帮助同学们了解会计学与商业道德在规范和监管金融市场的秩序上无可取代的重要性。史博士著迷于会计学的多功能性,故决定成为该领域的学者。

尽管私营机构也有自己的研究团队,但由于私营研究团队所给予研究人员的时间有限,而且主题亦只局限于有关公司或公司所在的行业所面对的难题,因此史博士对此并不热衷。而由于学界研究人员在研究选材和时间管理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史博士毕业以后便断然拒绝了为一家知名银行作研究人员的邀请,并展开了他的学者生涯。

 

创造知识的精髓

许多人认为念好本科课程的技能与学术研究无关。但尽管两者之间的性质完全不同,史博士认为在这两个领域上成功的窍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要学生热衷于思考,他们就会有动力从多角度思考课本中的知识。这些思维上的训练都能有效地为本科生将来成为研究生打好基础。当然,研究生们比起本科生需要更具创造力,才能为学界探索未知的知识。

作为一个学者,史博士对研究院独有的学术氛围情有独钟。学者的工作毫不孤单,除了阅读前人的论文外,他们还必须与其他学者进行激烈的辩论。史博士认为频密的逻辑思辨可以鼓励同学从全新的角度思考以及观测良久以来一直未受质疑的知识,并享受在思维上被挑战和冲击所带来的愉悦。日复日地锻炼大脑,说不定有一天你能解决一些困扰学界多年的关键难题。

说比做容易。学术研究非常困难,成功的例子都是凤毛麟角。因此,学会如何管理情绪压力,对学者的身心健康至为重要。史博士认为关键是对自己许下合理的期望。对自己许下合理的期望,可以使研究人员更能够注意到自己的进度,从而在研究工作中得到满足感,继而获得动力继续前行。此外,史博士认为让事业成就成为人生中唯一快乐来源未免太过可悲,人生中的快乐是应该从不同的渠道中获得的。史博士认为在事业以外,我们应该花时间发展自己的嗜好和兴趣,并多与亲朋戚友一起享受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多样化,更幸福。

 

对整数的执着乃镜花水月

在面谈中,史博士与我们分享了一项为解读人对整数的执着的研究。这个研究已进行了十年。史博士观察到,人们总是对整数有着异常的喜爱。尽管在金融世界中,1000亿与995亿之间的差异微不足道,投资者往往对能达到1000亿这个指标的企业更加青睐。纵使对整数的追求不合逻辑,但这往往是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媒体关注、令市场分析师趋之若骛,以及获得更多来自机构股东的投资的契机。但当然,盲目追求整数对企业的营运而言也有不少负面影响。史博士指出,盲目追求整数上的增长对员工的负荷很大。急剧的增长亦难以维持,而当增长突然放缓,市场就会对这些企业失去信心,长远而言,使公司更难寻找新的投资者注资。笔者相信这项研究的发现将会十分有趣。

 

人工智能与会计前景

尽管许多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会计师这门专业,史博士指出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其实只仅仅是记帐一类机械式的作业。会计师的价值在于他们能通过有效地分析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能免却会计实习生花在记帐上的职责,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其他技能。

此外,史博士认为会计这个行业在商业社会中是一块极好的踏脚石。拥有会计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同学日后在进修其他财务分析技能时更得心应手,在四大会计师行工作,还能给予会计师与其他知名企业建立关系的机会。因此,史博士认为会计行业前景仍然一片光明。

 

会计的法则

会计是商业社会的基石丶资本市场的定海神针。故史博士强调,有意成为会计师的同学,必须深入了解会计的法则。会计师的一念之差,在企业盈利与商业道德之间的微妙平衡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同学们必须明确意识到,他们作为会计师为客户办事的同时,亦肩负起保障金融市场稳健的道德责任。

关于会计的法则,商界中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会计数字是铁一般的事实。它们出自会计系统,故是绝对准确的。但亦有人认为会计数字只不过是首席执行官串通会计师捏造出来的谎言。它们只是一些看起来很准确,但实际上只是为了为骗取市场注资或提高首席执行官年终奖金而精密计算出来的数字。

史博士认为两者皆不正确,因为会计的法则在现实生活中是灵活执行的。商家希望会计的准则能具备灵活性,为企业腾出更多空间,向市场反映出最准确的经济现实。但根据代理理论,由于企业经理和股东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故总会有企业经理屈服于自己的贪念,利用信息不对称所做成的灰色地带瞒骗股东为自己图利。因此,四大会计师行的审计师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他们中立的第三方身份使他们置身于企业内部的利益漩涡之外,确保独立的审计报告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可信的数据,以巩固市场的信心。

因此史博士一直以来都积极游说商界提高员工对会计知识的认知和重视。在史博士的学术生涯中,他曾为大大小小的金融机构提供有关会计的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但他的征途远远还未结束。

 

展望

透过在课堂中观测同学,史博士发现港大学生的领导才能很优秀。他们有着一流的谈判技巧和沟通能力,在进行小组专题研习时,他们能够有效地、富弹性地安排组员在指导和执行的职位间调换。这使他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除了教学,史博士还非常享受他在港大的研究工作。受到学​​院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启发,史博士相信他已经准备好为港大经管学院成为全亚洲,以至全世界最好的商学院的宏愿全力以赴。

阅读更多

会计就只是记帐? :邱琳博士

知识.家庭.自由

自邱博士修读本科以来,她就醉心于知识创造。尽管她主修经济学和金融学,但她母亲作为审计师的专业背景,最终鼓励了邱博士选择研究会计学。此外,鉴于私营企业给予员工的自由度有限,而学者在挑选研究课题上却享有较大的自由度,因此邱博士在本科毕业后便随即展开了她的学者生涯。

 

研究生入门指南

对于有志成为研究生的同学,邱博士建议他们多参与院校举办的研讨会和工作坊,使自己更了解学界的重点研究问题。此外,主动与刚上任的教授交谈,能获得最新的市场资讯,以便自己了解不同研究院的文化,以及认清由不同院校举办的研究生课程之间的好坏优缺。

以一级荣誉毕业殊非易事,但相比研究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也只是小巫见大巫。研究工作是一场持久的作战,故此适量的休息对研究人员的生理及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邱博士本人则会透过参观博物馆和听音乐会减压。

寻找倾诉对象也是一个很好的抒发渠道。研究的道路有时候甚为孤独,皆因局外人无法设身处地去理解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挫折。因此,邱博士认为博士生之间应该多作交流,以保持身心健康。

 

会计学不局限于记帐

制作财务报表只是会计师工作的一部分。会计师的真正价值在于他们透过分析业务数据的能力,为客户提供能够应对今日的挑战以及准备将来的商业建议。人工智能的出现减省了繁琐的数据输入工作,让实习生有更多时间来磨练他们对数据分析的造诣。

会计知识就像一扇随意门,能为同学们开拓出不同的就业选择。除了能够成为会计师或在投资银行担任信托管理的职务以外,拥有丰富的会计知識亦能为有志成为企业家的同学在处理企业财务和投资理财的事宜上更得心应手。

会计知识还可以辅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明智的决定。记帐等基本会计知识可以培养我们谨慎理财的美德,而进阶的会计知识,比如投资回报评估等,更能指导我们把有限的资源投资在高回报的商品上。

透过介绍她对企业管治的研究,邱博士进一步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会计学。维持企业管治的稳定是会计师鲜为人知的职责。公众经常忽略审计师和税务官在确保企业遵守商业道德的问题上,担当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而作为一名会计学者,邱博士的研究集中在企业内部势力平衡的变动如何影响高层管理人员的动机,长远而言,如何影响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邱博士指出,近年来,股东在业务运作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球趋势。随着企业的投票成本降低,企业股东越来越热衷参与周年大会,而机构股东在决定管理层激励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令股东对管理层利益的影响更为直接。比方说,在收购21世纪福克斯中,迪士尼的股东集体投票否决了董事会把首席执行官的年终奖金加倍的决定。

 

展望

香港大学是一所享负盛名的教育及研究机构,其丰富的资源及人际网络无远弗届。邱博士希望透过利用港大的声望争取参与更多的咨询研究项目。而邱博士最有兴趣的研究对象,是药厂和科技公司。邱博士指出,在这些公司里,首席执行官拥有的专业知识往往超越董事会和股东。故此,她非常有兴趣研究在这些情况下,三方的权力将会如何分配。透过从企业内部观察企业营运,邱博士希望能为学界贡献更多实质的数据。

除研究外,邱博士也希望她作为新晋的学者,能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更主动地参与讨论,并使他们能更放心地与她分享自己在学业和时间管理上的困难。

阅读更多

Year 4 student Janice Danier wins case category in Team Case Competition at Beta Gamma Sigma’s 2019 Global Leadership Summit


Janice Danier (4th from right) and her teammates won their case category.

Janice Danier, a Year 4 BEcon&Fin student, and fellow team members from other business schools, won their case category during the KPMG sponsored Team Case Competition at Beta Gamma Sigma’s Global Leadership Summit held in Chicago in late 2019. The team was selected as a winner based on their innovative solution for their assigned business cas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presentation.

Also attending the event was Ji Ming Jung, a Year 4 BBA(Acc&Fin) student. During the 4-day summit, they both participated in specialised leadership trainings and team events hosted by BGS, and learned from the leaders in various fields of business and academia. They were also given many networking opportunities with recruiters from big companies and got the latest job market information firsthand.

Commenting on the summit, Janice said, “The sessions and speakers had definitely inspired me to develop my own passion, and develop skills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that would help me differentiate from others and be a good leader in work environment. I also found having conversations with recruiters very useful in understanding more about the requirements that I might need for future enrollment.”

Ji Ming also found helping others to grow and to reveal their potentials at work is another approach of leadership that can drive business success, “I gained an idea of how I can further utilise one’s strengths, motivations and social styles for optimising results and the best work experience.”

The Beta Gamma Sigma’s annual Global Leadership Summit brings together nearly 400 BGS members to explore their talents while building relationships with fellow leaders from chapters around the world. During the Summit, attendees participate in a carefully cultivated series of leadership sessions designed to build upon each other to culminate in an intensive team competition.

Janice Danier (left) and Ji Ming Jung (right) participated in the Beta Gamma Sigma’s 2019 Global Leadership Summit.

 

About Beta Gamma Sigma

Established in 1913, Beta Gamma Sigma is an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which operates exclusively for AACSB accredited business programs. Membership in Beta Gamma Sigma is highly selective, reserved for top students within the top 5% of business schools around the world. Members of Beta Gamma Sigma go on to lead—and even create—som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successful companies around the globe. Beta Gamma Sigma has inducted more than 830,000 members worldwide since its founding in 1913.

阅读更多

艺术.经济.生活:李晋教授

追求快乐

为追求人生中的快乐,李教授在年轻的时候曾想过成为一名精算师,一份在他的年代薪金丰厚而且在社会中享负盛名的职业。然而,在一个为期两周的研究计划中与现代微分几何学之父陈省身的相遇,成为了李教授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捩点。这段经历使李教授对知识创造的过程着迷,亦使他意识到学者所享有的自由就是他一生所渴望的 「快乐」 ,驱使李教授踏上了他的学术之旅。

班特 · 霍姆斯壮教授,是另一位对李教授影响深远的人物。他不但是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奖者,他亦是李教授的博士委员会的成员。霍姆斯壮教授有着强大的洞察力,他精辟独到的眼光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令他往往能够从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隐蔽深藏的秘密。他见微知著的能力,以及他富哲学性的思维和研究方式,鼓励了李教授成为一位致力于化繁为简的经济学理论家。

 

看清全局的眼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但是我们的大脑能过吸收以及分析的资讯是有限的,心理学家更认为我们的大脑平均只能记住七个项目。故此,由人脑创建的知识必然是不完整和不准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经济学模型都是错误的,皆因它们都不能够完美地反映现实。但是总有一些模型能够相对地反映现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角度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了解世界。探索的过程中,说不定我们能够发掘一些惊人丶却又原来理所当然的事实。

能够认知到我们的分析工具的局限性,意味着一个人已经到达了学习经济学和研究经济学之间的分水岭。本科课程的培训使同学能够利用既有的分析工具解决数字上的问题。但研究生的课程已经超越单纯处理二元对立,只有对错的数学问题。研究,是一门艺术,因为它牵涉价值判断。李教授认为,经济理论家的工作过程与艺术家丶画家和诗人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科与商科学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不仅在于两者都需要无比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利用有限的媒介(不论是纸张丶诗词丶还是数学公式),在复杂的世界中,反映他们能够拿捏的现实。媒介的局限性意味着艺术品和经济模型中无可避免的扭曲现实。能否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补捉适合的现实,舍弃局部的现实,以展示出更重要,以及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世界的现实,不但能够反映出一个学者的功架和实力,亦能够使读者发现在艺术品以及经济模式中的美。为帮助大家进入经济学家的思想领域,磨练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李教授推荐大家阅读恩斯特· 贡布里希的《艺术与幻觉》,以及托马斯· 斯特恩斯· 艾略特的《On Poetry and Poets》。

 

蜜成花不见

在访谈中,李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一段他认为深刻难忘的的研究经历。该研究钻研企业应该透过什么方法提拔高层管理人员以留住人才。特别是当企业的增长率随时间波动时,企业的内部市场可以怎样稳定公司的内部劳动力供应。概括而言,研究得出的结论,指出最佳的升迁机制应结合「先到先得」和「随机分配」这两个因素。 「随机分配」可以给与具有相同能力的优质员工相同的晋升机会,而「先到先得」则可以有效控制企业内部的流动性,使企业的结构在「上重下轻」以「下重上轻」之间取得平衡。

虽然研究结果看似简单易明,但李教授其实花了好几年时间才得出这个结论。在研究的早期阶段,李教授将大量的变数(例如工资和奖金)加入了计算模型里。尽管这些变数使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更加贴近现实的,但亦同时使「该如可制定最佳的升迁机制」这个关键条件变得不透明,令研究的结果难以被分析,得不出有意义的结论。经过长时间的停滞,李教授决定排除这些额外的变数。排除他们使李教授能够专注于问题的核心,反过来帮助他简化了计算模型,从而产生出了一个清晰而简单的结果。

这段经历除了反映出退一步开阔天空的道理,亦反映出研究知识是一段漫长的道路。唯有带着无比的耐性,不断地探索新的出路,我们才能突破自己以及环境加诸在我们身上的限制,获得成功以及进步。

 

展望

作为一名富有想像力的组织经济学家,李教授一直视我们的身体视为一个组织(企业)。由于研发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的人工智能是机器学习学者的目标,李教授开始涉足相关领域的研究,借以了解机器人和人类的命令结构之间会否存在差异。席间,他还与我们分享了他对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之间可能有所相关的想法。

『当我们拿着一杯热咖啡的时候,我们的手会想放开,但是我们的大脑会迫使它继续握住杯身。但是,如果杯身太热,我们的手会违抗大脑的指令而放手。因此,我相信研究神经科学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机器学习的方式。 』

阅读更多

Foster a Lifelong Learning Community: Alumni Auditing Programme

One requires more than constant adaptation and acquisition of new skills to excel in today’s dynamic and fast-paced business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quip our alumni with new knowledge and to refresh their networks, the Faculty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offers the taught post-graduate alumni the chance to come back to class and top-up their learning to stay relevant and competitive.

Last autumn, HKU MBA alumni were invited to join the pilot alumni auditing programme. Beyond our expectation, we received encouraging response and nearly all forty seats were filled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programme was then expanded to include alumni from taught-postgraduate master programmes last December, including Master of Accounting, Masters of Economics and Master of Finance. Once again, we were impressed by the overwhelming feedback with all seats taken quickly by alumni who are eager to learn.

“It was refreshing to learn for myself,” one alumni participated in the programme last semester noted. Others reported much satisfaction growing their network and meeting current students.  “My experience was fantastic, loved the teacher and content and found the lectures very engaging and relevant,” raved a student who joined the newly added Private Equity/Venture Capital course taught by a VC expert and new adjunct professor, Marvin Lai. Another student in Mr. Lai’s class mentioned that he was interested in learning more about investing, as he was investing private funds himself.

This audit programme also benefits faculty members, who enjoy having experienced participants in the classroom with current students, who then can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meet with alumni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age. Students are delighted to sit with alumni who have lived through the programme and are now working in a large variety of industries in Hong Kong.

In view of growing demand for lifelong learning, the Faculty will be offering another round of audit classes the coming summer, and explore opportunities to expand the programme to a broader alumni community.

Please stay tuned.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lumni auditing:

  • FBE postgraduate alumni are eligible to audit one elective per academic year
  • The cost is HKD500, payable via bank transfer
  • Seats are allocated on the basis of availability and only with the permission of the teaching faculty members
  • No credit or certificate of completion will be granted to alumni
  • The teaching faculty member(s) reserves the rights to decide alumni’s in-class engagement
     
      MBA alumni auditing an elective course “Crisis Management in a Global Business Environment” taught by Prof. Raymond Reed Baker in September 2019
      Students and alumni are inspired by the sharing of Prof. Philip Chen, Professor of Practice in Management and Strategy and former CEO of Hang Lung Properties and Hang Lung Group; Ms Diana Cesar, HSBC Hong Kong CEO and Christine Ip, CEO of United Overseas Bank (UOB) Greater China
阅读更多

从金融到机器学习:张晓炜博士

摸石过河

与许多本科生一样,张博士念本科的时候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取向感到迷惘。为了给自己更多的就业选择,张博士决定毕业后先修读一个博士学位。与博士导师探讨自己的前程问题对张博士的事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受到老师的鼓励,张博士额外修读了一个金融数学的硕士课程,取得了进攻金融界的入场券。

有着金融知识的加持,精通数学的张博士获得了一个在美国某知名金融机构中实习的机会。尽管公司在张博士在完成博士课程后愿意正式雇用他,但经过深思熟虑,张博士还是决定从事学术研究。对比学术研究和在银行业工作,张博士觉得征服在知识层面上的挑战更加刺激,更具吸引力。尽管金融机构也有自己的研究团队,但张博士认为,把研究成果和公司盈利挂钩会妨碍自己对知识的探求。鉴于学者在学术研究中有相对较大的自由,张博士最终决定成为一名学者。

张博士最初的研究集中在信贷风险的领域上,但由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市场对高风险金融产品需求大幅下降,研究风险计算的项目经费和需求也随之锐减。但有危必有机,学术界对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兴趣却在这段时间开始增长,为张博士这位热爱研究具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的学者开展新的方向。

回顾自己的学术旅程,张博士认为对学术的热情比个人的才智更重要。研究所涉及的技能与本科相比差异很大。本科生只需要执行老师下达的命令撰写报告及应付考试,而研究生则需要在解难和命题方面更为主动。此外,探索未知的知识是一项非常艰巨且耗时的工作。缺乏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将无法令自己产生坚持下去的动力和耐性。

 

机器学习与热线中心

在采访中,张博士与我们分享了他最近一项有关机器学习如何能提高热线中心服务效率,亦即提升运营管理的研究。张博士观察到热线中心的劳动力供应不稳定。员工流失率很高而且大多数雇员都只是兼职。此外,由于顾客对服务的需求难以预测,因此能否有效地分配人力资源是热线中心生死存亡的关键。

透过开发人工智能以分析热线中心过往所有的服务纪录,便能大概预测到在什么日子、什么时间、什么时段,顾客对热线服务的需求会特别大,从而方便中心经理编配雇员的值勤表。该人工智能还能就着不同的突发情况进行模拟,使中心经理在不同的极端情况下仍然能有效地分配人力资源。

 

机械人还不能够取代人类

张博士观察到,商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仍未成熟。以热线中心为例,尽管人工智能出色的分析能力使它可以设计出流畅的行动计画,但由于它无法处理客人有可能会不经意地提出的不一致、矛盾、或错误的指令和执行其编码以外的命令,人工智能在提供服务的层面上仍未能够取代人类。

研发出一个可以同时为成千上万人提供和管理度身订造服务的人工智能,是每一个机器学习学者的梦想,但现今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做出这种程度的人工智能。张博士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继续侧重于精简企业的运作流程,以及提升人类的工作效率等领域。至少在未来十年,人工智能还不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展望

张博士表示很荣幸能够为香港大学服务。港大的学生很聪明,而且很有创新精神。以上一个学期为例,张博士的一位学生成功地运用初阶的文字挖掘技术,调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会议纪要中的某些特别用字,与美国股票市场的波幅之间会否存在关连。他的创意在张博士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此外,张博士亦非常感谢他的学生对他的教学质素表示认可及并作出反馈。他将会继续在教学上下苦功。张博士也很欣赏港大注重跨学科和跨学院合作研究的文化。作为一个热爱创造知识的学者,张博士觉得自己在港大找到了他的二个家。

阅读更多

连结资讯科技与金融:罗晔博士

兴趣使然

对应用数学和社会科学感到无比兴趣,罗博士早早就决定选修经济学,以数字和算式分析世界。受到母校丰富的学术文化影响,毕业以后,罗博士就马上展开了他的学术生涯。

尽管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享有很大的自由度,但罗博士不得不指出,开发新知识就像在黑暗中探索。研究过程波折重重,除了需要无比耐性外,能否相信自己所进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人员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当你在研究遇到重大的挫折时,你会发觉,一个能够在技术上和情绪上支援持你的导师是可遇不可求的。

尽管艰苦,但能成功创造对世界有益的知识所带来的乐趣无可比拟。对于罗博士来说,能够成为一个研究人员是一种荣幸,而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是一种光荣。因此,他非常鼓励有志通透过知识改变世界的学生成为学者。

 

全球市场趋势

经年累月地为金融机构进行咨询工作,令罗博士肯定了工作经验对教学和研究的质素的正面的影响。罗博士指出信息技术上的研发需要大量与金融活动和社交媒体用户相关的一类原始数据,而唯有与大型企业或者公共企业合作才能索取。此外,亲身体验新科技如何应用在企业的日常营运,以及了解其在应用上的限制,能使教学人员在课堂上提供实用和高水平的内容。

罗博士亦观察到市场对数据科学和金融学方面的专才的需求正呈现指数级的增长。在中,美,以及欧盟区,当地的金融机构每年都在招聘数以千计的数据科学家来开发和支援商业用的人工智能。这类的职位,在环球金融市场里有近二丶三百万的空缺。由于金融服务正逐渐电子化,后台办公室在银行界将会越来越举足轻重。面对市场的转变,港大经管学院将继续致力为同学提供研修跨学科技能的机会,加强他们的竞争力。

 

成为区域性的金融科技中心

罗博士认为香港虽然在创新和技术方面落后,但他认为香港在发展金融科技方面有巨大的潜力。毕竟,金融科技的发展需要遵循金融的法则,在不干扰金融市场的秩序下才能稳健成长。罗博士认为,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拥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和健全的法律保障,为金融科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适合的环境。本地的大学除了具备国际级的研究能力外,他们亦能为市场提供大量拥有跨学科技能的专才。故此,罗博士相信香港拥有成为一个地区性金融科技中心必备的「金融」和「技术」。

罗博士认为香港很幸运,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使其在亚太区金融市场中落地生根。他们对金融产品拥有强大的需求,这一点将会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外源性因素,由外刺激香港内部的金融科技产业。

 

金融科技开拓新市场

罗博士观察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助开放微型市场,如小额贷款。尽管因应日常消费(例如借钱购买智能电话)而生的小额贷款一直存在需求,但由于审批贷款所需要的行政成本不菲,故大型金融机构的业务过往从不染指小额贷款市场。然而,商业用人工智能可以自动化贷款程序,大大降低了提供服务时所产生的行政成本,使大型金融机构拥有了和小型金融机构在这类微型金融市场中竞争的能力。

大数据技术是另一个改变市场游戏规则的角色。随着云端技术的发展,记录管理变得越来越准确和全面。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平台公司则透过把数据科学应用在他们丰富的客户数据库中,令他们能够为自己既有的客户群提供风险评估,以至提供线上银行服务的能力。由于它们的违约率远远低于传统银行,它们作为线上银行的出现,相信能够为银行业激起的更多竞争。

 

展望

加入香港大学后,罗博士希望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研究上深造。他已经准备好贡献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令港大成为亚洲领先的商业AI研究机构。除此以外,有见本地生对创科技术上有强烈的兴趣,罗博士感到惊讶之余,也非常享受在港大经管学院的教学体验。

阅读更多

为香港发展带来正面影响:邓希炜教授

人生道路曲折离奇

邓教授大学本科主修工程,但他对自己的学科不感兴趣。意识到自己热衷于运用数据分析研究社会问题后,邓教授转而研修经济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邓教授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美国为一间知名企业从事有关资讯科技的研究。纵使他的工作性质在某程度上与自己立志进行经济分析的梦想相近,但邓教授意识到作为一家大公司的小雇员,影响力有限。邓教授毅然踏上学者之路,借以建立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令自己分析研究的结果更广为人知。

然而,邓教授依然建议同学在成为学者前应先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经验不仅可以增强授课内容的可信性,亦可以为研究生提供更贴近现实的研究题目。因此,当一名女同学问邓教授自己应否前往非洲发展资讯科技时,邓教授指出,只要不存在安全隐患,他强烈建议她勇往直前。

 

成长平稳安定 观察或欠独特见解

在像美国这样的民族大熔炉中学习和工作了大半生,邓教授与不少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接触过。他观察到若一个人的成长环境越趋平稳安定,则他对事物的看法一般缺乏独特见解。比如在学术界,这些人通常都会选择研究一些较技术上的学问,例如计量经济学之类的课题。但相反,在动荡中成长的人往往会有一个非常清晰且具体的研究题目。比方说,印度人会热衷于解决贫困问题,而南美人会热衷于制止循环性的金融危机等等。故此,港大学生应该多参与海外交流计划以拓阔眼界,建立一个更成熟的世界观。

 

论优质学术文章

在中国市场于千禧年代初逐渐对全球开放以后,世界银行对研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演变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研究中国本土出口中,国内成分与其市场开放度之间竟然存在着正面关系的现象。这与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相悖,令世界银行大感不惑。

而这一道难题,在邓教授与世界银行的合作计划中被破解了。透过分析中国企业层面的数据,邓教授发现,由于进口外国原材料提高了中国企业的生产力,中国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亦因而变得更具竞争力。中国的出口商,最终亦顺理成章地从本地企业购买原材料制作出口货品。

这项研究不但得出一个破天荒的结果,过程中还成功产生一个专门将企业层面的数据转化至国家层面的计算模型。邓教授对于他能够把既有的知识,例如市场自由化理论,纳入研究的分析中感到非常自豪。他认为利用既有的知识来分析新现象可以刺激读者的思维,有利于知识的创造,亦令文章的水平得以提高。

 

香港的资源诅咒

邓教授同时也是一名经济发展学的专家。他指出,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都在遭受资源诅咒之苦。资源诅咒是指当全国的经济完全由单一产业所支撑,全国所有的资源都会自动被投放在发展该产业上,结果令其他产业无法进步的现象。万一主导产业崩溃,市场上将不会有另一个产业可以防止全国经济一同崩溃的灾难。由于香港的经济过分依赖房地产市场和金融业,因此香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那该如何破解这个诅咒?邓教授认为社会必须传达一个清晰的信息,证明投身在非主导行业的人也能够有生活品质。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可以在资源分配上下手,而大学亦可以透过培养多样性的专才以辅佐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唯有透过不同持份者之间的合作,一个充满活力的新产业才能诞生,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展望

中美贸易战正处于关键时刻,许多学者都希望能够解决这一个全球危机。香港在中美之间占一特殊位置,且是邓教授的出生地,因此邓教授回归香港,旨在透过发布国际贸易相关的论文,激发地区性甚至地域性的讨论,对决策者带来影响。长远而言,邓教授希望能对世界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