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港大經管學院是一所紮根亞洲、面向國際的頂尖商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課程 課程
        • 我們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培育人才。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團隊
        • 學院團隊 學院團隊
        • 國際化的教職員團隊,積極推動課程發展,提供優質教育。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研究 研究
        • 引領知識創造的前沿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媒體 媒體
        • 促進知識交流,分享獨到的見解及構思,啟發社會大眾。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就業及工作 就業及工作
        • 加強與企業及夥伴的合作,攜手培育專業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招聘人才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 English
  • 简
輸入搜尋
logo
輸入搜尋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港大經管學院是一所紮根亞洲、面向國際的頂尖商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課程 課程
        • 我們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培育人才。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團隊
        • 學院團隊 學院團隊
        • 國際化的教職員團隊,積極推動課程發展,提供優質教育。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研究 研究
        • 引領知識創造的前沿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媒體 媒體
        • 促進知識交流,分享獨到的見解及構思,啟發社會大眾。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就業及工作 就業及工作
        • 加強與企業及夥伴的合作,攜手培育專業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招聘人才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港大經管學院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團隊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招聘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媒體報導

首頁 研究 思維領導 媒體報導

Rationalise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 to accurately reflects voters’ aspiration

25 Dec 2019
分享到推特分享到面書分享到whatsapp分享到領英分享到電郵

理順比例代表制度 準確反映選民意願

上月24日舉行的區議會選舉民主派大獲全勝。全港18區區議會,原本全由建制派控制,選舉後17區改為民主派控制,只有離島區例外;原因是離島區有8名當然議員,他們不經區議會選舉產生,全是建制派。建制派大敗的原因是他們支持特首林鄭月娥對抗主流民意。區議會選舉當日有近3百萬名選民投票,民主派得票率接近6成,遠遠超越建制派的4成得票率。選舉結果清晰顯示主流民意不接受林鄭對「五大訴求」的回應。選舉過後,林鄭依然極不尊重主流民意,堅持繼續對抗,是卑劣政客行逕。

不足一年,立法會選舉將會在明年9月進行。與區議會不同,立法會只有一半議席(35席)由地區普選直接產生,其餘一半議席分為超級區議會(5席)和傳統功能界別(30席),傳統功能界別議席非由普選產生,議席多數由建制派掌控。另外,區議會選舉實行單議席單票制,而立法會地區選舉和超級區議會選舉採用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有多種,可大致歸納為三大類:最大餘額法,最高均數法和可轉移單票制。立法會地區選舉和超級區議會選舉以黑爾數額(Hare quota)計算議席,是一個最大餘額法。

黑爾最大餘額法由臨時立法會(臨立會)於1998年通過,取代前立法局地區選舉單議席單票制,目的是減少民主派在1998年舉行第一屆立法會地區選舉贏取議席數目。其實,當時臨立會秘書處已就各種比例代表制提供客觀分析,指出所有最大餘額法(包括黑爾最大餘額法)都可能引致「阿拉巴馬矛盾現象」(Alabama Paradox),即某選區議席總數增加1席,其中一個政黨反而有可能損失1席。臨立會秘書處的分析亦同時指出,最高均數法可避免這種弊病【註一】。最高均數法比最大餘額法優勝,臨立會卻偏偏選取黑爾最大餘額法,證明政治決定可以不顧道理。

我在《比例代表制的荒謬之處》一文【註二】指出,黑爾最大餘額法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就是它可能「違反民意」——— 隨着投票人數增加,某一政黨無論得票數目和其增長率皆高於另一政黨,但有可能前者的議席數目不增反減,而後者的議席數目不減反增。「違反民意」抵觸民主的基本精神,選舉制度「違反民意」是荒謬的。Balinski和Young的專著Fair Representation: Meeting the Ideal of One Man, One Vote對此問題(和其他相關問題)有深入分析。他們指出,所有最大餘額法均有可能「違反民意」(他們稱之為Population Paradox),而避免此問題的不二法門是轉用最高均數法。臨立會秘書處的分析沒有提到此嚴重問題,也沒有提及Fair Representation一書,功課做得不足,大家應引以為鑒(最好讀多一點書)。

此外,普遍分析是比較各種比例代表制對大政黨或小政黨較為有利。2012年立法會港島區選舉結果有參考價值。當年共有14個名單爭奪港島區7個立法會議席,7個勝出名單是(按得票數目排列):陳家洛(70,475票)、單仲偕(40,558票)、曾鈺成(36,517票)、鍾樹根(33,901票)、何秀蘭(31,523票)、葉劉淑儀(30,289票)、王國興(27,336票);而14個名單共得票330,766張。陳、單、曾、鍾、何、葉劉、王名單的黑爾數額分別為1.49、0.86、0.77、0.72、0.67、0.64、0.58。雖然陳名單得票是鍾(或何或葉劉或王)名單得票兩倍之上,但陳名單獲分派1個議席後,其黑爾餘額0.49少於王名單的0.58,不足以贏取第2個議席,排在陳名單第2名的陳淑莊最終落選。

以上例子一般用來說明黑爾最大餘額法對「大」黨(黑爾數額大於1 )不利。雖然「大」黨得票是「小」黨(黑爾數額少於1)得票兩倍之上,但「大」黨須以整數贏取第1個議席,剩下的餘額往往不敵「小」黨的黑爾數額,最後「大」黨和「小」黨獲得議席數目相同,不符合它們的得票比例。對香港政治有點認識的朋友應該對上述「大」、「小」黨分析不以為然,因為陳所屬的公民黨不是大黨(最多是中型政黨),而鍾所屬的民建聯才是香港的最大政黨;其實,民建聯在該區還有曾名單(曾是民建聯前主席)。曾、鍾兩名單合共得70,418票,接近陳名單得票(70,475票),但曾、鍾兩名單合共取得兩個議席,是陳名單的雙倍!

黑爾最大餘額法表面上對小黨有利,但大黨可以分拆名單,套取「小黨之利」,所以它對這種功利型大黨也是有利的。「老實」的大黨不分拆名單、不配票,便受到懲罰,獲取議席數目低於得票比例。當然,「老實」的政黨也會學乖,漸漸懂得分拆名單和配票。最後,各大黨把名單分拆,努力配票;這種「套利」行為很可能造成多議席單票制亂局,令到某政黨得票高,卻敗於配票能力或運氣。黑爾最大餘額法容易受到操縱,極不理想,有很大改進空間。

Balinski和Young指出,有一個比例代表制——— 抗特(d’Hondt)最高均數法———可以避免以上操縱問題。另外,作為一個最高均數法,抗特最高均數法「順應民意」和沒有「阿拉巴馬矛盾現象」,兩方面皆比黑爾最大餘額法優勝。現時,立法會一半以上的議席(地區選區和超級區議會選舉)採用黑爾最大餘額法,此法在20多年前由臨立會匆匆通過。上月區議會選舉投票人數和投票率皆為歷來最高,立法會選舉比區議會選舉更重要,準確反映選民意願十分重要,是時候「去黑(爾)迎抗(特)」。

 

【註一】:https://www.legco.gov.hk/yr97-98/chinese/sec/library/cin1_plc.pdf
【註二】:《比例代表制的荒謬之處》,程騰歡,明報,2019年12月9日

 

程騰歡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本文同時於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2019 Hong Kong protests18 Dec 2019
The regulation of electricity market in Hong Kong1 Jan 2020
Trending
AI工業革命衝擊勞動力市場
AI工業革命衝擊勞動力市場
Prof. Michael C.L. CHAU
你是否注意到,有別於過往工業革命主要衝擊基層職位,此輪AI浪潮的影響顯然不同? 它不但深入自動化流程,更可能取代那些高技能、高收入的工作。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AI或將影響全球高達40%的就業,其中在發達經濟體如香港,比例可能更高達60%。
16 May 2025
創新策略的共通點——從減貧談到國際Web3中心
創新策略的共通點——從減貧談到國際Web3中心
Prof. Joseph CHAN
一直以來,香港在四大支柱產業上表現卓越,包括貿易與物流、金融服務、專業及工商業服務以及旅遊業。根據香港政府的研究統計,在新冠疫情之前,這四個行業貢獻了接近六成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和近一半的總就業機會。然而,這些支柱產業各自都面臨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原因包括市場需求和用戶行為的快速變化、區域和全球競爭、新的價值鏈發展、先進科技的影響,以及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為應對這些挑戰,「創新」被提出作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手法,而問題在於我們應如何制定創新策略——而不是單單為了「創新」而提出想法。本文將探討如何從減貧的角度出發進而延伸至研究Web3行業的發展,來思考創新策略的制定方法——這兩個話題的共通點或許能為我們提供關於香港未來發展路徑的啟示。
14 May 2025
教學人員
0HKU_1881_2019
About Author
Prof. Stephen CHING

Associate Professor

我想了解更多學院的最新消息和活動資訊
LinkedIn WeChat Instagram Facebook Weibo Twitter YouTube

©2025 版權屬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所有 | 隱私政策 | 無障礙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