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港大經管學院是一所紮根亞洲、面向國際的頂尖商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課程 課程
        • 我們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培育人才。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團隊
        • 學院團隊 學院團隊
        • 國際化的教職員團隊,積極推動課程發展,提供優質教育。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研究 研究
        • 引領知識創造的前沿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媒體 媒體
        • 促進知識交流,分享獨到的見解及構思,啟發社會大眾。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就業及工作 就業及工作
        • 加強與企業及夥伴的合作,攜手培育專業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招聘人才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 English
  • 简
輸入搜尋
logo
輸入搜尋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港大經管學院是一所紮根亞洲、面向國際的頂尖商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課程 課程
        • 我們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培育人才。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團隊
        • 學院團隊 學院團隊
        • 國際化的教職員團隊,積極推動課程發展,提供優質教育。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研究 研究
        • 引領知識創造的前沿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媒體 媒體
        • 促進知識交流,分享獨到的見解及構思,啟發社會大眾。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就業及工作 就業及工作
        • 加強與企業及夥伴的合作,攜手培育專業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招聘人才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港大經管學院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團隊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招聘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首頁 研究 思維領導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Organisations’ dilemma amidst the spread of epidemics

Organisations’ dilemma amidst the spread of epidemics

11 Mar 2020
分享到推特分享到面書分享到whatsapp分享到領英分享到電郵

從疫情擴散看組織困境 

管理學大師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今年1月不幸去世,他生前憑其所提出的「顛覆性創新」理論(Theory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聞名於世。2011年,其著作《創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更被《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評為史上六大商業名著之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成功高效的企業,往往不擅長自我革新,與時俱進。這些企業也許很早就知道了競爭者的新技術,但最初並不重視。新技術不成熟,吸引的顧客也有限。可問題是,當企業醒覺時,卻往往為時已晚。

克里斯滕森所揭示的問題,不只限於企業和創新。如何及時處理各種潛在的危機,對任何組織來說,也都至關重要。21世紀的社會經濟環境瞬息萬變,一旦發現問題,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有可能釀成危機。可困難的是,在這黑天鵝紛飛的年代,如果看到每個潛在問題都全力應對,組織也就窮於應付。怎樣打造敏捷的組織,既不杞人憂天,也不做溫水青蛙,才能夠維護有關組織的核心競爭力?

當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也和這個問題息息相關。疫情其實發現得並不晚,可最初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時任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認為,「如果自己可以早一點決定,採取像現在這樣嚴厲的管控措施,結果會比現在要好,對全國各地的影響要小。」【註1】上海華山醫院的張文宏醫生也指出,「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在本次疫情中,中國實際上錯過了早期預警的窗口,從而導致當我們想要啟動全國疫情防控時,需要花費數以千倍的代價和資源。」【註2】

本文從經濟學和博弈論的角度出發,透過以下三方的角色分析這個問題。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人趨利避害。雖然具體事件是新冠肺炎,但它揭示的是組織,尤其是大組織的兩難困境。

直接資訊部門

英特爾公司前行政總裁格羅夫(Andy Grove)有句名言,「春天來時,雪首先在周邊融化,因為那是最先接觸春天的地方。」直接資訊部門指在組織邊緣,但卻是最早發現問題的機構。本次疫情的直接資訊部門是武漢市衞生健康委員會(衞健委)。發現問題以後,武漢衞健委需要把資訊傳遞給上層,可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任務。困難之處在於武漢衞健委的資訊,尤其在疫情初期,是複雜而不確定的,例如基本傳染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簡寫R0)究竟多大?但接收資訊的上層需要的則是簡單、格式化的資訊。問題本身很複雜,但領導日理萬機,他要掌握的情況在於是0抑或1。

武漢衞健委傳遞的不是資訊本身,而是基於資訊的判斷。問題究竟是小還是大?這個決定當然會受各種因素影響,但無論古今中外,傳遞壞消息一般都沒有好結果。反而若報告問題不大,不但讓領導安心,而且一旦問題消失了,就更顯得有駕馭能力。

換言之,直接資訊部門雖然發現了問題,卻傾向選擇傳遞問題不大的判斷。然而事情並未結束,直接資訊部門的選擇會影響其後的判斷和行為。從判斷上講,人有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總傾向於自己的判斷是對的。說了問題不大之後,注意力自然會偏向好消息,忽略壞消息;要是問題出現惡化,則後果尤其嚴重。

從行為上講,人總不希望被發現自己是錯的。於是,那些對自己判斷不利的資訊,也會被扭曲或遭隱瞞。據報道,疫情初期確診標準被設得異常嚴格。另外,武漢衞健委對國家專家小組隱瞞了人傳人的資訊,甚至和專家小組說:「你們是不是懷疑我瞞報啊?」使得調查工作變得困難。

其他部門

這裏分析的是對疫情有影響的部門,從百步亭的社區負責人,以至武漢衞健委以外湖北省的一眾決策者,遠至國家疾病控制中心(疾控中心)的專家領導。

他們在這次疫情中飽受輿論批評。如果百步亭社區可以取消萬家宴,如果武漢市、湖北省的決策者可以更迅速自主的採取行動,如果疾控中心的專家可以刨根問底,早些確定病毒的傳染性,鮮活的生命就可以得到挽救。可惜這些部門都沒有做正確的事,卻只管各自喊冤:要麼沒有權力做事,要麼得到的資訊不準確,反正錯不在我。

當然,所謂「正確」是指對社會來說正確,對個人來說未必正確。《紐約客》(The New Yorker)有張經典的漫畫,其中一位經理模樣的人物和同事說:「我不關心事情能不能做成。我關心的是,萬一事情做不成,會不會被解僱。」

官員並非不想做正確的事,可是除了做事,還要做人。做人在哪裏都重要,但在官僚體系裏,它的重要性尤為突出。首先,官員的「產出」(output)不易測量,工作的好壞更多靠周圍領導同事主觀評價。其次,他們的工作需要協作。第三,官員的職業生涯多是在體制內,不易離開。人做不好,評價不佳,影響升遷之餘,亦得不到周邊的協作,事情自然做不好。最後,受了委屈和不公,還走不了。

各種因素加在一起,比起做事,官員更注重做人。救人當然重要,但如果讓同事不好看,就得不償失了。尤其為了救人要多做一些事,那還不如不做。雖然以後也許會出問題,但這不要緊;重要的是,要保證錯不在自己,不用背鍋。

中央決策部門

中央決策部門當然對官員不作為的情況深惡痛絕,但有時官員太多作為也會有問題。《韓非子》記錄了一個官員因為越權而被處分的故事,涉事官員雖然做了正確的事,但在韓非子看來,官員不能越權以求立功,而是應該按照明確職責,司守本職,以免結黨營私。

經濟學家對這個議題也有研究。在研究的框架下,中央決策部門可以通過放權,讓地方官員多做正確的事;但是放權之後,官員也更容易營私。在某些情況下,研究發現最好的管治方式,是把放權與收權交替進行。官員不作為,要呼喚英雄;英雄太多了,又得強調制度。雖然一放就亂,一抓就死,但收放之間的輪迴,是中央決策部門因為資訊不對稱的無奈。

可在收權的年代,中央決策部門特別不容易及時收到有效資訊。正如上文的分析,如果直接資訊部門最初錯誤判斷問題不大,之後他們就更願意,也能更成功的扭曲資訊,隱瞞問題。因為他們知道,在收權的年代,其他部門不會真正進行監督,指出他們的錯誤。

即使問題十萬火急,其他部門也很難會多管閒事做刺頭。與其越權解決問題,不如傳遞資訊,請示上級領導。重要的是,這些資訊的目的並非幫助作出正確的判斷,而是為了日後免擔責任。對情況描述的措詞滴水不漏,可對做決策卻是有害無益。

如果組織層級眾多,資訊傳遞更難。層級愈多,傳到中央決策部門的有效資訊愈少愈延遲。大型組織因此往往錯失矯正問題的機會,之後又矯枉過正。但這個問題不易解決,即使在大數據時代亦然。中央決策部門需要的,除了數據,還有基層部門好的判斷和擔當,在收權的年代,這些是稀缺品。這個問題,是所有大組織的阿基里斯之踵(Achilles heel)。

 

【註1】:《武漢市委書記:如果我早一點決定,結果會比現在要好》,星島日報,2020年2月1日。

【註2】:《張文宏復盤新冠肺炎③:全球新冠防控策略比較及後續應對》,澎湃新聞,2020年2月28日。

 

李晉教授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管理及商業策略、經濟學)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零年三月十一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COVID-19 & Monetary Policy4 Mar 2020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history of witch trials18 Mar 2020
Trending
創新策略的共通點——從減貧談到國際Web3中心
創新策略的共通點——從減貧談到國際Web3中心
Prof. Joseph CHAN
一直以來,香港在四大支柱產業上表現卓越,包括貿易與物流、金融服務、專業及工商業服務以及旅遊業。根據香港政府的研究統計,在新冠疫情之前,這四個行業貢獻了接近六成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和近一半的總就業機會。然而,這些支柱產業各自都面臨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原因包括市場需求和用戶行為的快速變化、區域和全球競爭、新的價值鏈發展、先進科技的影響,以及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為應對這些挑戰,「創新」被提出作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手法,而問題在於我們應如何制定創新策略——而不是單單為了「創新」而提出想法。本文將探討如何從減貧的角度出發進而延伸至研究Web3行業的發展,來思考創新策略的制定方法——這兩個話題的共通點或許能為我們提供關於香港未來發展路徑的啟示。
14 May 2025
教學人員
關稅豪賭  只有輸家
關稅豪賭  只有輸家
Dr. Maurice K.S. TSE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上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將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今年 1 月的 3.3% 顯著調低至 2.8%。報告指出,中國和印度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預計未來5年貢獻比例分別為 23%和超過15%;而美國因其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遭下調至 11.3%。
7 May 2025
教學人員
Prof_Li_Jin_2019
About Author
Prof. Jin LI

Area Head of Management and Strategy

關鍵字
疫情大流行
管理及商業策略
我想了解更多學院的最新消息和活動資訊
LinkedIn WeChat Instagram Facebook Weibo Twitter YouTube

©2025 版權屬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所有 | 隱私政策 | 無障礙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