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Web 3.0賦能香港金融業發展 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在全球Web 3.0浪潮推動虛擬資產市場規模持續擴張、國際金融秩序重塑的背景下,構建平衡穩健的本地Web 3.0生態體系,已然成為香港金融發展的破局支點。
Web 3.0是由區塊鏈、智慧合約和虛擬資產和代幣共同構成的新一代互聯網體系。 隨著全球加密貨幣用戶數突破七億,虛擬資產市值達3.5萬億美元, Web 3.0 所代表的去中心化、透明化與智慧化的金融技術浪潮,正在重新塑造國際金融秩序。 對香港而言,深化 Web 3.0 數位創新生態不僅是順應全球趨勢的必要舉措,更是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實現高品質金融創新的戰略選擇。
然而,Web 3.0網路的部分功能具有隱含的社會和金融風險。 由於虛擬資產具有匿名性和全球可交易性質,其曾淪為罪犯進行跨國詐騙、洗錢和毒品走私等違法行為的工具。 因此,如何在推動Web 3.0積極發展和穩健監管之間取得平衡,成為保證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議題。
在此背景下,香港政府積極推動對Web 3.0的制度化研究,尋找積極推進和穩健監管的平衡點。 在積極推進Web 3.0系統建設層面,香港政府在2025年發佈了《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從「優化法律與監管」、「擴展代幣化產品種類」,「推進應用場景及跨界別合作」以及「人才與合作夥伴發展」四個方面繪製了一幅條理清晰且具有極大潛力的綜合藍圖。
而在監管層面,香港則建立了多層次的綜合框架。 證監會在2023年6月正式實施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發牌制度,為中心化虛擬資產交易平臺提供了合規指引, 而 2025 年 8 月正式實施的《穩定幣條例》,則標誌著香港在 Web 3.0 金融基礎建設監管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隨著香港Web 3.0體系的不斷發展,兩種數字資產交易體系逐漸嶄露頭角:由擁有實體管理團隊與固定營運地點的中心化虛擬資產交易平臺(如 Binance和Hashkey)直接為客戶提供虛擬資產交易結算服務的中心化金融模式,和由傳統金融中和中心化虛擬資產交易平臺合作, 發售橫跨傳統金融市場和虛擬資產市場的綜合產品(如加密貨幣ETF)的傳統金融與中心化金融融合模式; 這兩種交易模式共同構成了活躍的合規Web 3.0虛擬資產金融網路,昭示了香港未來金融發展的新方向。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Joe Mokyr在其著作中強調,實現經濟持續增長需多重條件協同作用,其中社會對變革持有開放態度是關鍵支撐之一。 他的研究指出,技術變革往往會對傳統的產品體系和市場格局產生衝擊。 而若新興技術行業與傳統行業的代表能透過對話聚集一堂,在利益協調中達成互利共贏的共識,將有助於緩解變革帶來的阻力,為社會接納技術革新創造重要前提。 這一過程並非孤立存在,還需依託知識協同、制度保障等其他條件,共同構成增長的基礎。
Web 3.0 生態體系的發展,正為這一理論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實踐方向。 作為技術驅動的新興領域,Web 3.0金融模式與傳統金融的運營模式存在差異,但兩者並非對立關係,而是存在互惠互利,共同開展業務的可能。 面向未來,香港應繼續以區塊鏈技術為引擎,持續完善 Web 3.0合規生態體系,為迎接金融科技的深度變革奠定制度基礎。 同時,藉助這場數字化轉型浪潮,香港可以進一步啟動傳統金融市場的創新潛能,推動金融服務提質增效,鞏固並提升其作為全球金融樞紐的核心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
方鈺麟教授
港大經管學院數字經濟與創新研究所所長、創新及資訊管理學教授
牟洋忱
港大經管學院在讀博士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載於《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