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優秀華裔科學家,尤其是來自美國頂尖大學的教授選擇回流香港及內地工作,為兩地在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等多個領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昨日在「機遇香港」主題採訪活動中,香港大學的兩位教授,包括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鄧希煒,以及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成,先後從美國轉至香港工作,鄧希煒聚焦於香港經濟結構的轉型研究,李成則在促進學者交流和高端智庫建設上擔任了開創者的角色。二人的到來,不僅是個人職業的重新選擇,更是在面對國際環境變化時展現出的適應力、創造力和對中國的深厚情懷,也反映出香港對全球頂級專家的吸引力。

3917 0029
3917 4388
MB 335/ KK 920
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及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教授早前接受訪問時指出,香港長遠可緊盯三個「路向」,包括推動高附加值工業發展,發揮好連結內地與全球的橋樑作用,以及優化人才培育與引進政策。
政府公布香港2024首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為2.7%,低於去年同期的4.3%,反映經濟增速放緩。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及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教授,於接受Now新聞的訪問時分析,去年本港首季經濟表現強勁,主要受惠於疫後的報復性消費。
地緣政治加劇,不少內地企業將部份生產線遷往其他國家,分散投資。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及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教授早前接受訪問時提到,這些內地企業海外經驗較少,建議香港抓緊機遇,提供海外營商所需的支援,如物流、進出口等服務,致力發展成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重塑本港總部經濟的角色。
Prof. Heiwai Tang, Associate Dean of the HKU Business School and Director of the Asia Global Institute, recently shared insights on this issue with China Daily. Drawing from behavioural economics, Prof. Tang highlighted how short-term factors like childcare access, living environments, and educational costs influence couples' decisions to raise children. He remarked, "With a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 the fertility rate can also be boosted...When young couples feel those short-term issues can be resolved, they may decide to raise children."
過去,香港與西方國家奉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但近年地緣政經格局的改變及供應鏈多次受衝擊,各國政府著重經濟安全,轉而推出產業政策。
過去,香港與西方國家奉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但近年地緣政經格局的改變及供應鏈多次受衝擊,各國政府著重經濟安全,轉而推出產業政策。
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及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教授在接受經濟一週訪問時指出,香港經濟的「上游」面對不少問題,例如貸款、租金及原材料供應等, 這些因素使得「下游」做生意的成本居高不下。要解開這些問題,在一個堅持小政府自由經濟原則的社會中,無疑是一個巨大挑戰。
Carolyn Wright speaks with Professor Heiwai Tang, Associate Dean at HKU Business School in part one of a two part discussion about their recent Green Paper on accelerating Hong Kong’s economic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