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wai TANG
Prof. Heiwai TANG
經濟學
Associate Vice-President (Global)
Associate Dean (External Relations)
Victor and William Fung Professor in Economics (馮國經馮國綸基金教授 (經濟學))
Director, Asia Global Institute
Director, APEC Study Center
Associate Director,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3917 0029
3917 4388

MB 335/ KK 920

Publications
GDP勝2018年 消費反收縮 港經濟「無就業式復蘇」

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鄧希煒教授接受明報訪問時表示,香港經濟增長但消費市道低迷,與香港價格剛性(price rigidity)現象有關,企業員工工資及店舖租金高企,導致整體價格的調整幅度慢。他說,在此前提下,一般市民的觀感就是餐廳人手不足、價錢貴但不好食,高成本減弱企業競爭力、亦減低市民消費意欲。

世界向多極過渡 小經濟體更有機遇

第七屆「香港大學中國經濟季度論壇」系列活動近日舉行。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及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發表題為《地緣政治下的亞洲經濟新格局》的主題演講。鄧希煒認為,未來十年的“全球化”,各國經濟交流將更加碎片化、數位化、區域化,世界向多極過渡。全新的「全球化」可能是沒有美國參與的。

倫敦經驗對香港經貿轉型的四大啟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倫敦經歷了從全球貿易港口到離岸金融中心的深刻轉型。1964年,倫敦位居歐洲三大港口之一,處理貨物量高達6130萬噸;但至1980年代,隨着大型遠洋船舶和集裝箱技術的普及,當地封閉式碼頭在地理與設施上均難以適應新型貨運需求,貨物處理量大降至2500萬噸,倫敦港口因而失落領導地位。

訂立工業量度方法 監測產業發展動態

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及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教授撰文指出,現時香港經濟結構單一,推動「新型工業」可促進多元化經濟發展。而為了監測產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協助政府制定產業政策和檢視政策成效,鄧教授提出一套量度香港工業經濟貢獻的新方法。 根據研究所得,鄧教授相信新型工業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存在廣闊的增長空間,隨着香港創新科技的加速發展,2000-2023年間,「研發、設計、測試及環境工程」的增加價值從33億港元增至133億港元; 同時,「電腦編程、數據及工業互聯網服務」的增加價值則從50億港元增至255億港元。 此外鄧教授亦提到,香港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與新型工業同樣重要的相關生產性服務業,如物流、法律服務等,不但支援本地工業的發展,更推動全球工業的發展,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和貢獻不容忽視。

貿易戰下中國經濟的危與機

鄧希煒教授:特朗普關稅政策對中國而言,短期壓力雖大,但長期通過產業鏈韌性建設、內需市場挖掘和理性出海,中國經濟仍具備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追蹤數據解讀RCEP 自貿四大關鍵趨勢

歷經7年談判,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成員國共佔世界人口近30%以及全球GDP超過三分之一。在全球經濟碎片化持續加劇之際,RCEP被寄予厚望。這項協定匯聚了亞太地區規模懸殊、制度各異的多元國家,展現出區域包容性合作的強大潛力與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