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5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标志著中国将逐步参与稳定币市场,并探索如何通过香港这一离岸金融中心,利用稳定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在当前市场情绪高涨的背景中,理性、客观地理解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逻辑。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前景由其使用需求、底层资产供给和政策与监管支援三个因素决定。
需求潜力巨大,但储备资产不足
在需求层面,未来人民币稳定币的主要应用将集中于跨境支付上。 稳定币可以利用支付效率高、成本低、手续便捷等技术优势服务实体经济。 2024年全年,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收付达到十六万亿元,是两大稳定币USDT和USDC总市值的八倍。 在中长期,这一巨大的结算体量有望逐步转向稳定币。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亟需解决储备资产供给不足问题。 截至2024年末,点心债馀额1.7万亿元,其中国债和央票合计3500亿元,短期债券占比不足一成。 若人民币跨境贸易中的20%采用稳定币支付,且稳定币的流通速率与美元稳定币相似(根据我们的估计为6.8),仅贸易场景所需稳定币规模就将突破4000亿元,相当于当前离岸人民币短债的十余倍。 因此,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发展需要加速构建更大的离岸人民币安全资产池。
稳定币的贸易支付潜力与储备资产供给挑战一体两面,相互依存。 经济学研究表明,货币的贸易结算与储备资产功能具有强互补性。 贸易支付份额的提升能促进其成为储备货币,降低融资成本; 反之,流动性强的安全资产市场会推动货币的贸易结算。 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经验佐证了这一理论。 例如,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定改善人民币融资条件后,相关国家的人民币跨境支付增长四倍。 扩大离岸人民币短期国债和香港政府债券供给,能发挥贸易结算需求与储备资产规模和流动性的协同作用。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将为现有的支付结算体系提供补充。 近年来CIPS、数字货币桥等举措提升了跨境支付效率。 然而,这些管道依赖于双边谈判,发展耗时,其运行依赖各国发展程度不一的银行体系,也深受地缘政治的影响。 与此相比,运行在公链上的稳定币跨国接受度高,不直接受制于各国政府。 当前已涌现不少跨境支付架构连接传统支付系统。 若能将类似技术纳入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顶层设计中,有望在短时间内实现支付效率的提升。
港元稳定币先行探索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确有其复杂性。 在有限度的资本项目开放政策下,如何处理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与在岸人民币的关系仍需探索。 相较而言,依托自由兑付和联系汇率制度的港元稳定币更具操作性。 率先推出的港元稳定币将在储备资产管理、金融稳定、合规、反洗钱、网路安全等维度经受时间和市场的检验,为后续离岸人民币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对于眼下香港稳定币的发展,监管部门的立场趋于稳健。 提升监管经验和水准,确保稳定币不沦为滋养犯罪的温床,是稳定币未来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决定稳定币能否行稳致远。 不过也应注意,稳定币方兴未艾,过度严苛的监管可能抑制市场活力。 现阶段的监管应当借鉴美国稳定币发展的经验,保持适当灵活性,在实践中动态调整,在风险防控与创新激励间达到理想的平衡。
方翔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
刘洋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副教授
周皓南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五年八月二十二日载于《FT中文网》明德商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