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港大經管學院是一所紮根亞洲、面向國際的頂尖商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課程 課程
        • 我們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培育人才。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團隊
        • 學院團隊 學院團隊
        • 國際化的教職員團隊,積極推動課程發展,提供優質教育。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研究 研究
        • 引領知識創造的前沿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媒體 媒體
        • 促進知識交流,分享獨到的見解及構思,啟發社會大眾。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就業及工作 就業及工作
        • 加強與企業及夥伴的合作,攜手培育專業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招聘人才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 English
  • 简
輸入搜尋
logo
輸入搜尋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港大經管學院是一所紮根亞洲、面向國際的頂尖商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課程 課程
        • 我們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培育人才。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團隊
        • 學院團隊 學院團隊
        • 國際化的教職員團隊,積極推動課程發展,提供優質教育。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研究 研究
        • 引領知識創造的前沿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媒體 媒體
        • 促進知識交流,分享獨到的見解及構思,啟發社會大眾。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就業及工作 就業及工作
        • 加強與企業及夥伴的合作,攜手培育專業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招聘人才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港大經管學院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團隊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招聘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媒體報導

首頁 研究 思維領導 媒體報導
The opening and competition of the Hong Kong electricity market

The opening and competition of the Hong Kong electricity market

8 Jan 2020
分享到推特分享到面書分享到whatsapp分享到領英分享到電郵
香港電力市場的開放與競爭

新年伊始,兩家電力公司提高電費,引起公眾普遍關注。電力市場為什麼需要管制,以及價格管制的兩種基本模式有何利弊,筆者上周已在本欄論述。電力供應的穩定與安全至關重要,特區政府的能源政策又須兼顧環保,在未來幾年將大幅提升發電燃料中天然氣的比例,在此大前提之下,新的《管制計劃協議》繼續採用回報率機制,亦在情理之中。

不論規管模式如何,對許多升斗小民來說,電費昂貴是不爭的事實。有報道指由於政府的電費補貼悉數落入業主袋中,劏房租戶未能受惠,為省電費而改用石油氣爐,只能每周煲湯一次;夏天會在孩子睡覺前才開冷氣,凌晨再起床關掉。有人於是建議政府把有關資助直接交到用戶手中。可惜這個建議不會幫到劏房戶,原因很簡單:即使租戶得到政府電費資助500元,業主大可等額加租,同樣可以中飽私囊。所謂「按下葫蘆浮起瓢」,只要劏房戶和業主的供需關係沒有改變,不管怎樣對租戶直接資助,最終都只會讓業主得益。

撙節電費與監管投資

此外,鼓勵用戶節約用電的措施也不可或缺。如果能夠有效節約,不僅可以減低電費,還可減少碳排放,可謂一箭雙鵰。若要改變消費行為,單靠教育難以奏效,更要通過經濟手段,例如不同時段收費不同,有助調節消費。有別於食水和天然氣,電力無法儲存,不即時消費的話,就只會浪費掉。

雖然電力供應全日相對平穩,但電力需求卻會在不同時段大幅波動。單以住宅用戶為例,半夜的用電量比傍晚要低得多,冬春秋三季的用電量又遠比夏天為低。外國曾經嘗試過高峰負荷定價(peak-load pricing),即在用電低谷時以較低電費鼓勵消費,在用電高峰時則收取較高電費,以鼓勵節能。根據媒體報道,北歐國家推行彈性收費,許多用戶在夜間廉價時段加熱電暖設備,以便白天不靠供電也能保持室內溫暖。紐約帝國大廈在夏天夜裏用電造冰,在白天電力昂貴時就用冰降溫,以減少冷氣用電,一個夏季可節省電費幾十萬美元。

在香港,中電正在試驗使用智能電錶及通訊系統,透過電費回贈或非繁忙時間用電折扣的方式鼓勵節能,涉及3000個住宅用戶及約1400家中小企業,希望可把成功經驗向更多用戶推廣,以減低高峰電力需求。但是這些調節需求的措施,難以在短期內直接減低電費,只能通過推延發電機組的投資,才有望在一段長時間後達致較合理的電費水平。短期而言,則仍須着眼於提高管制效率。

針對回報率管制下電力公司過度投資的問題,政府監管部門也有一些體制化的應對措施。例如規定電力公司提交投資建議給政府,由有關當局在獨立能源顧問的協助下,進行檢視和批核。在上一輪發展計劃期間,兩電提交的部分投資項目就曾被政府否決,導致它們的備用電量於2018年前後下跌至20%至30%。另外,根據現行《管制計劃協議》,電力公司的新增發電設施,如啟用時容量過剩,過剩部分的50%資產淨值,將不列入計算回報的固定資產平均淨值。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低了過度投資的風險。

釋放市場力量

不過,政府管制始終不及市場力量來得有效,即使我們相信香港公務員廉潔、高效,富於專業精神,從理論上講,在與被管制企業的博弈中,監管機構所獲的專業資訊往往比不上對手,行動誘因也較低。舉例來說,即使政府成功迫使企業降低利潤一億元以惠及用戶,相關官員最多贏得幾句表揚,有時甚至還會有議員指摘他們本來可以做得更好。

相反,受管制企業的管理層,多爭取到一億元的利潤,就一定會獲得豐厚的獎賞。在經濟學上有「監管俘虜」(regulatory capture)的說法,意指本來監管機構的任務是保護競爭和消費者,但久而久之,反而變得處處保障受管制行業和業內僱員,因同情有關企業而難以作出正確判斷和有效監管。反觀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美國掀起一片管制浪潮,促使許多受管制行業大幅降價和展開技術革新,令消費者大受裨益,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傳統規管模式的不足。

引入市場競爭,可作為最後一個值得認真考慮的辦法。電力市場之所以需要管制,是因為輸電網絡具有自然壟斷的特點。但是,供電鏈中的發電環節完全可以容許競爭。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許多國家都有電力市場重組(restructuring)的成功經驗,在電網對所有電力供應商開放、一視同仁的前提下,引入複雜的批發、零售、競價等機制進行市場交易,可以增強競爭、提高效率。在香港,利潤管制協議並不賦予兩電專營權,也沒有指定各自的供電範圍;有意投資者只須符合供電可靠性、安全和環保的規定,就可進入電力市場。事實上,土地供應有限才是一大障礙,而且基於電力行業須作出巨額投資,加上本地電力市場規模較小,在兩家電力公司長期盤據的情況下,公眾難以指望有新的獨立投資者大舉進軍電力行業。

輸入內地電力

那麼,鼓勵兩家電力公司相互競爭可行嗎?目前港燈和中電之間已鋪設海底電纜,以備一方出現故障時,可由另一方提供緊急的後備電力支援。如欲鼓勵兩電之間充分競爭,則有必要擴大現有的聯網系統容量,以便任何一方恒常大量輸送電力。即使如此,筆者估計兩電之間也不會出現彼此競爭,而極有可能達到默契串通(tacit collusion)。本地電力市場僅有這兩家供應商,如一方欲通過壓價以擴大巿場份額,對方會有足夠機會報復,最終必然是兩敗俱傷、得不償失,兩電應該不會出此下策。政府也有措施鼓勵分散式發電(distributed power generation),但這種發電比例微乎其微,不可能對電力市場有實質性影響。

歸根究柢,唯一有實質意義的選項,就是從內地輸入電力。在2015年環境局發布的《電力市場未來發展公眾諮詢》文件中,特區政府建議從內地輸入約50%的電力,當中約30%從內地電網購買,而現時從內地輸入核電的比率則維持在20%。在諮詢過程中,絕大部分人反對從內地輸入電力,理由主要在供電可靠性、價格備受操控,以及內地由此產生的污染問題或會影響香港的空氣質素。其實這些理據都相當薄弱,不難辯駁,但政府卻在諮詢文件中表明「未具備所需條件於2018年為電力市場引入具相當規模的競爭」,未免可惜。事實上,只要連接中國南方電網,即使不從中買電,已足以令港燈和中電在取利上知所收斂。在談判中若任何一方有替代方案(outside option),即使備而不用,也會大大提升討價還價的能力。目前的結果,在未來15年完全不考慮從內地輸電,得益的是兩家電力公司,受損的是廣大用戶。

 

周文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零年一月八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The regulation of electricity market in Hong Kong1 Jan 2020
Simple solutions to serious problems15 Jan 2020
Trending
AI工業革命衝擊勞動力市場
AI工業革命衝擊勞動力市場
Prof. Michael C.L. CHAU
你是否注意到,有別於過往工業革命主要衝擊基層職位,此輪AI浪潮的影響顯然不同? 它不但深入自動化流程,更可能取代那些高技能、高收入的工作。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AI或將影響全球高達40%的就業,其中在發達經濟體如香港,比例可能更高達60%。
16 May 2025
創新策略的共通點——從減貧談到國際Web3中心
創新策略的共通點——從減貧談到國際Web3中心
Prof. Joseph CHAN
一直以來,香港在四大支柱產業上表現卓越,包括貿易與物流、金融服務、專業及工商業服務以及旅遊業。根據香港政府的研究統計,在新冠疫情之前,這四個行業貢獻了接近六成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和近一半的總就業機會。然而,這些支柱產業各自都面臨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原因包括市場需求和用戶行為的快速變化、區域和全球競爭、新的價值鏈發展、先進科技的影響,以及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為應對這些挑戰,「創新」被提出作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手法,而問題在於我們應如何制定創新策略——而不是單單為了「創新」而提出想法。本文將探討如何從減貧的角度出發進而延伸至研究Web3行業的發展,來思考創新策略的制定方法——這兩個話題的共通點或許能為我們提供關於香港未來發展路徑的啟示。
14 May 2025
教學人員
Prof_Zhou_Wen__2019
About Author
Prof. Wen ZHOU

Associate Professor

關鍵字
能源及環境
政府
資訊科技
我想了解更多學院的最新消息和活動資訊
LinkedIn WeChat Instagram Facebook Weibo Twitter YouTube

©2025 版權屬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所有 | 隱私政策 | 無障礙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