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港大經管學院是一所紮根亞洲、面向國際的頂尖商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課程 課程
        • 我們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培育人才。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團隊
        • 學院團隊 學院團隊
        • 國際化的教職員團隊,積極推動課程發展,提供優質教育。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研究 研究
        • 引領知識創造的前沿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媒體 媒體
        • 促進知識交流,分享獨到的見解及構思,啟發社會大眾。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就業及工作 就業及工作
        • 加強與企業及夥伴的合作,攜手培育專業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招聘人才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 English
  • 简
輸入搜尋
logo
輸入搜尋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港大經管學院是一所紮根亞洲、面向國際的頂尖商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課程 課程
        • 我們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培育人才。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團隊
        • 學院團隊 學院團隊
        • 國際化的教職員團隊,積極推動課程發展,提供優質教育。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研究 研究
        • 引領知識創造的前沿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媒體 媒體
        • 促進知識交流,分享獨到的見解及構思,啟發社會大眾。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就業及工作 就業及工作
        • 加強與企業及夥伴的合作,攜手培育專業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招聘人才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港大經管學院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團隊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招聘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媒體報導

首頁 研究 思維領導 媒體報導

How the Patriotic Youth is Developed and the Impact of Internet to them

9 Oct 2019
分享到推特分享到面書分享到whatsapp分享到領英分享到電郵

愛國青年是怎樣煉成的和互聯網對他們的影響

特區政府提出修訂《逃犯條例》,激發社會反修例運動,世界各地的香港留學生和海外港人都有聲援行動,當地中國留學生和華人卻發起反抗議行動,觸發或大或小的衝突。成年中國人有這種行為不足為奇,反而那些中國留學生在香港的抗爭運動還沒有很激烈的時候,在能夠取得充足資訊的情況下,還對香港民眾的抗爭抱持敵視態度,這點筆者覺得很值得注意。 當今的內地年青人是否變得更民族主義並對西方世界抱有更多的懷疑,這原因何在?而充分的資訊自由又會對他們有何影響?這些都是很值得探究的問題。下文介紹兩篇近期在國際頂級學報發表的研究,當中有一些啓發。

中學課程與意識形態

第一篇文章為《課程與意識形態》(Curriculum and Ideology),由中外五位學者(Cantoni, Chen, Yang, Yuchtman, Zhang)2017年4月發表於享譽盛名的《政治經濟學報》(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內容為研究中國十多年前推行一次中學課程改革,其高中政治課課程的改革,如何塑造學生的政治信念,朝政府設想的方向改變。

早前有人批評本地年青人的激進行為是通識教育之過,要證明其中因果關係殊不容易,因為他們的激進行為可能是受其他(其前輩所未有的)生活經驗所影響,譬如政府推行國教、人大831釋法。要證實箇中關係,應把這批學生與另一批一模一樣卻沒有受過通識教育的學生比較,才能識別通識教育的作用。倘若通識教育是在不同時間在不同學校推出,這樣的對照就有可能 。中國內地上述課程改革正好符合這個條件,因為雖然新課程在單一省份裏是在所有中學同時推行的,但是不同省份又有不同的推行時間。

五位學者在2013年4至5月期間,對北京大學全體本科生展開網上問卷調查,收回大約2000份問卷,成功率為18.6%。答卷者來自29個省份,2006至2009年間進入高中三年級;其中他們中學時期所讀課程新舊參半。

課程改革範疇涵蓋五方面:管治、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中國人身份、環境保護。下【表】顯示,全國統一使用新舊課程中的政治課教材,對關鍵詞出現頻率的分析。以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例,舊課本共有145,062字,新課本則有172,424字,所以此關鍵詞的使用頻率從0.00276%(4 / 145,062)上升到0.0563%(97 / 172,424),比率變化為1,940%(0.0563 – 0.00276) / 0.00276 x 100%)。

愛國疑外的成因

從關鍵詞使用的變化,也從政府文件可以看出,改革目標是增強學生的民族主義思想(「中華民族」和「祖國」出現率大大提高);在經濟上認同「國進民退」而非西方市場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現率上升,「市場經濟」出現率下降);在政治上更多參與,認同有別於西方的民主選舉制度(多投票,但不包括參選、集會、組黨等自由)。雖然有人認為習近平管治的中國日趨保守,但原來這趨勢十多年前已有跡可尋。

該研究發現,新課程通常成功地改變學生對重要議題的態度,朝中國政府所期待的方向發展。在治理方面, 接受新課程的學生對政府官員更為信任,認為官員都更具公民意識,而賄賂則不那麼普遍和可行。至於政治制度方面,接受新課程的學生視中國為更民主的國家,認為個人的政治參與是民主的決定性特徵,但更多地對自由和民主存有懷疑,並對不受限制的自由市場更加懷疑。

換言之,這個研究證實課程設計確能改變青年學生的政治思想,中國青年在新課程影響變得更民族主義,更相信中國政府,並且對西方社會有更大的懷疑。然而,這項研究也非人人信服,主因在於學生的答案不一定是真心想法,也許他們只是填寫他們所知的標準答案。對於這個質疑,作者指出問卷刻意設計得不像考卷,避免訪問者有考試的感覺;而問卷邀請信也寫得非常生動活潑,減少學生回答時的政治考慮。

此外,內地電視台經常播放共產黨抗日的英勇事蹟,耳濡目染,當然會影響年青人的觀念和看法。上述研究文章並沒有比較學校教育與電視以至其他影響因素的相對重要性。與其批評這為研究的局限,不如說這反映了學術研究是個累積過程。

1984 還是美麗新世界

至於第二個問題:在互聯網獲得更多資訊,能否令人更為客觀,減少對政府的盲目信任?筆者在此介紹另一篇文章由兩位作者(Chen and Yang,也就是上述第一篇文章其中兩位作者)的研究。這篇文章有很耀眼的題目 《媒體審查的作用:1984還是美麗新世界》(The Impact of Media Censorship: 1984 or Brave New World?),在2019年6月號的《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發表。

作者對1,800名北京某大學的大學生作出為期18個月的追蹤調查,調查對象隨機分成兩組,第一組所受互聯網審查和普通市民一樣;第二組則可免費瀏覽受審查的網站,其中更有一部分人在調查期間獲得額外的鼓勵,短暫瀏覽某些外國的新聞網站。

在這18個月內,研究人員得以收集這些參與調查的學生在互聯網上所有活動,包括何時到訪哪些網站,結果出現以下驚人發現。

對被禁的網站不感興趣

第一,僅僅可以瀏覽之前被禁止的網站,並沒有增進他們取得政治敏感資料的意欲,有近半學生根本沒有使用免費服務,去造訪之前被禁的網站,即使有使用免費服務的學生,也幾乎沒有人造訪之前被禁的外國新聞網站。這說明學生對受禁閉的政治敏感資料,本來就興趣不大,因此就算不費分文取得這些資料,也無甚吸引力。

第二,短暫引導學生造訪某些西方新聞網站,會對他們有持久的影響,即使短暫的推動力過後,學生花在這些網站的時間,仍然會比以前多;可見學生原本對這些網站的興趣不大,只因他們低估了其價值。使用這些網站一段時間之後,學生都表示對其信任的程度有所提高。18個月的調查結束之後,這批學生中就有23%願意掏錢自費使用不受禁制的互聯網服務。

第三,調查期間,學生取得政治敏感資料,這對他們的知識、信念、態度、計劃有以下廣泛而持久的改變:1.對受到政治封鎖的國內新聞以及期間曾接觸的政治敏感資料都更為知情。2.對中國經濟的增長和短期的股票市場表現較為悲觀。3.對中國政府較感懷疑,對其表現較不滿意,有較大可能提出體制上的改變。4.較有可能計劃通過到海外升學而離開中國,較有可能從中國的股票市場撤走投資(好些學生在股票市場有少量的投資!)。

第四,學生會把所知政治敏感資料告訴朋輩,但是傳播範圍很小。那些經常造訪外國新聞網站的學生,他們的宿舍室友(也為調查參與者)在有關的新聞內容小測驗(也是研究者發出的),答對的比率較其他學生高出12.7%。換言之,只有當知道這些敏感新聞的人達到「臨界人數」(critical mass),社會才會普遍知道。

上文闡釋的兩項研究有助了解中國內地青年的心態。中國的審查制度之所以有效,除了因為能使人難以獲取敏感信息,還因為它營造了一個公民毋需知道此類資訊的環境。中國教育制度嘗試去培養學生的愛國和民族主義,在經濟上國進民退,以及對外國帝國主義的懷疑,讓青年人對西方被封閉網站缺乏興趣,成功煉成愛國青年。但是,倘如學生真的到訪了那些被審查但有分量的外國新聞網站,他們就會在知識、信念、態度方面出現重大的改變,這仍然是非常值得鼓舞的地方!

【表】

詞語目標範疇在舊課程中出現的次數在新課程中出現的次數比率變化
依法治國管治010∞
監督管治30116225%
選舉政治制度

2

120

4,948%

民主政治制度

11

282

2,057%

市場經濟經濟制度

208

67

-7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4

97

1,940%

中華民族身份

1

100

8,313%

祖國身份

1

51

4,191%

環保環保

0

4

∞

可持續發展環保

0

3

∞

參考文獻:

1. Davide Cantoni, Yuyu Chen, David Y. Yang, Noam Yuchtman, Y. Jane Zhang (April 2017), “Curriculum and Ideolog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25, No.2

2. Yuyu Chen, David Y. Yang (June 2019), “The Impact of Media Censorship: 1984 or Brave New World?”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109, No.6
趙耀華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本文同時於二零一九年十月九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Economic Disputes and US-China Trade War2 Oct 2019
Universal Basic Income16 Oct 2019
Trending
AI工業革命衝擊勞動力市場
AI工業革命衝擊勞動力市場
Prof. Michael C.L. CHAU
你是否注意到,有別於過往工業革命主要衝擊基層職位,此輪AI浪潮的影響顯然不同? 它不但深入自動化流程,更可能取代那些高技能、高收入的工作。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AI或將影響全球高達40%的就業,其中在發達經濟體如香港,比例可能更高達60%。
16 May 2025
創新策略的共通點——從減貧談到國際Web3中心
創新策略的共通點——從減貧談到國際Web3中心
Prof. Joseph CHAN
一直以來,香港在四大支柱產業上表現卓越,包括貿易與物流、金融服務、專業及工商業服務以及旅遊業。根據香港政府的研究統計,在新冠疫情之前,這四個行業貢獻了接近六成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和近一半的總就業機會。然而,這些支柱產業各自都面臨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原因包括市場需求和用戶行為的快速變化、區域和全球競爭、新的價值鏈發展、先進科技的影響,以及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為應對這些挑戰,「創新」被提出作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手法,而問題在於我們應如何制定創新策略——而不是單單為了「創新」而提出想法。本文將探討如何從減貧的角度出發進而延伸至研究Web3行業的發展,來思考創新策略的制定方法——這兩個話題的共通點或許能為我們提供關於香港未來發展路徑的啟示。
14 May 2025
教學人員
Dr_Stepten_Chiu_web
About Author
Dr. Stephen Y CHIU

Honorary Associate Professor

我想了解更多學院的最新消息和活動資訊
LinkedIn WeChat Instagram Facebook Weibo Twitter YouTube

©2025 版權屬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所有 | 隱私政策 | 無障礙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