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港大經管學院是一所紮根亞洲、面向國際的頂尖商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課程 課程
        • 我們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培育人才。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團隊
        • 學院團隊 學院團隊
        • 國際化的教職員團隊,積極推動課程發展,提供優質教育。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研究 研究
        • 引領知識創造的前沿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媒體 媒體
        • 促進知識交流,分享獨到的見解及構思,啟發社會大眾。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就業及工作 就業及工作
        • 加強與企業及夥伴的合作,攜手培育專業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招聘人才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 English
  • 简
輸入搜尋
logo
輸入搜尋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港大經管學院是一所紮根亞洲、面向國際的頂尖商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課程 課程
        • 我們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培育人才。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團隊
        • 學院團隊 學院團隊
        • 國際化的教職員團隊,積極推動課程發展,提供優質教育。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研究 研究
        • 引領知識創造的前沿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媒體 媒體
        • 促進知識交流,分享獨到的見解及構思,啟發社會大眾。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就業及工作 就業及工作
        • 加強與企業及夥伴的合作,攜手培育專業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招聘人才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港大經管學院
  • 全球網絡
  • 港大經管學院
    • 概覽
      • 院長寄語
      • 願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夥伴及環球聯繫
      • 排名及認證
      • 企業合作
    • 學院領導
      • 學院領導
      • 國際顧問委員會
    • 我們的故事
    • 聯絡我們
    • 內聯網
    • 設施
  • 課程
    • 總覽
    • 本科生課程
    • 碩士課程
      • 會計數據分析碩士
      • 會計學碩士
      • 氣候治理與風險管理碩士
      • 經濟學碩士
      • 家族財富管理碩士
      • 金融學碩士
      • 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
      • 環球管理學碩士
      • 可持續會計及金融碩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碩士﹙市場營銷學﹚
      • 財富管理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課程
      • 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碩士(國際)
      •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學碩士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團隊
    • 教學人員
    • 博士後研究員
    • 助教/教學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員
  • 研究
    • 思維領導
      • 學術論文
      •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 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 媒體報導
    • 學科專業
    • 學院團隊
    • 研究資助
    • 學術活動
      • 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觀經濟預測
    •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
    • 香港大學學術庫
    • 深圳研究院
  • 活動
  • 媒體
    • 學院消息
    • 媒體報導
    • 新聞稿
  • 就業及工作
    • 招聘人才
    • 學生就業發展
    • 工作機會
      • 教員招聘
      • 香港大學招聘網站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首頁 研究 思維領導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Who is going to be helpless and suffered severely?

28 Aug 2019
分享到推特分享到面書分享到whatsapp分享到領英分享到電郵

誰焦頭爛額? 誰束手無策?

許多時候,主觀感覺與客觀情況出入很大。舉例說,當我們遇到失敗挫折,有時會視而不見,反而認為自己成功在握。最近看到一段討論關於反修例運動的視頻,兩個嘉賓都反對設大台,但是引起筆者注意的,卻是他們對運動成果的總結。他們多次提到中共現已「焦頭爛額 」,對他們已「束手無策 」等等。筆者認為這與事實有頗大的落差。

誰吃了大虧

認為中央政府在這事件上焦頭爛額,那並不符合事實。筆者覺得焦頭爛額的,反而其實是香港人自己。這篇文章執筆之時,已經有800多人因為近期的衝突而被捕,並有一定數目的示威者嚴重受傷,多名示威者亦因經常吸入催淚氣體,構成長遠的健康風險;一些大企業也相繼辭退曾經參與非法集會和發表過激言論的僱員。超過30個國家對香港發出旅遊警示,以致遊客減少,消費行業萎縮和裁員,可說是意料中事。

單單是被捕800多人,已佔香港人口的萬分之一,同一比率在中國內地相當於10多萬人;試問內地有沒有10多萬人(武警、軍人等等)因為反對香港的反修例運動而受到嚴重打擊呢?而那些對香港發出旅遊警示的國家,可有同樣向中國內地發出旅遊警示呢?誰焦頭爛額不就是清楚不過嗎?

就算中央對反修例運動無計可施(筆者並不同意這個說法),我們也不應該沾沾自喜。對於社會現狀真正無可奈何的,其實是香港的普羅大眾,他們既不能迫使林鄭政府接受運動的訴求,又不能阻止激進示威者各種擾亂社會秩序的行動。

誰無計可施

激進示威者固然是香港的持份者,但是那些在最大型遊行才出現、為數更多的市民,同樣是香港的持份者,他們會贊成示威者去機場阻止旅客登機嗎?他們會贊成對可疑人物禁錮、濫行私刑嗎?會否贊成暴力攻入立法會大樓?又會否贊成破壞國徽及圍堵中聯辦、警局?

回顧這幾個月的社會運動,能得到國際的廣泛注意和同情,筆者認為有三點原因:參與人數眾多,而且和平、持久。示威者有沒有被警察打,這並不是重點,因為反政府示威者被警察打,世界各地都有,但是連番出現參與者佔總人口六分之一的和平抗議活動,卻真是史無前例。

顯而易見,示威者的激烈行動並無提高香港民主運動的國際聲望,更會有負面影響,而且正在慢慢浮現,只待時間的發酵。這些激烈行動的確可以產生一些和平示威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就是迫使對手犯錯,進一步暴露其「邪惡」一面,使民眾變得情緒化,更包容示威者的暴力行為。然而這能否逼使林鄭最終讓步,筆者不得而知;縱使政府真的就範,這種通過提升暴力,散播仇恨的處事方式,必定後患無窮。今天的因,會造成明天的果。

筆者留意到同情示威活動的評論,鮮有論及以下關鍵問題:如果特首一直沒有提供滿意答覆,示威者的暴力是否要不斷加強?市民對這種暴力的容忍度,是否也要相應提高?極限何在?是否要等到有五千人被捕才罷手?抑或失業率高至10%才停止?這是所有香港人的問題。香港人不願意命運受林鄭擺佈,難道就要接受激進示威者擺佈嗎?

暴力弄巧反拙

抽離一點看局勢:今日的五大訴求早在6月底就已經提出來,當時要釋放的被捕者只有6月12日示威衝突中二、三十人,但是今天被捕的已有800多人。換言之,我們為了拯救這數十人,卻多「犧牲」約800個被捕者,甚至更多傷者,還要引來30多個國家的旅遊警示⋯⋯除非為搞事而搞事,否則不得不承認,這兩個月的行動是失敗的,更遠離了原本的目標。相反,若能在過去兩個月堅定維持「和理非」,傷害就一定少得多。

數年前,筆者一次在校內學生餐廳吃下午茶時,注意到鄰座坐着一個中年男子和一個稍為年長用拐杖的男子,氣氛異常沈重。原來他們是一對兄弟,哥哥說:「你回來香港,為什麼不找姐姐和我呢?我們都很掛念你呢。」弟弟憤然說:「我都不想見你們了,我年輕的時候誤入歧途,你們那時放縱我,從沒有提點過我;我真後悔走了太多冤枉路。」

這番話讓我思考良久,還寫了篇短文與家人分享。這男子是對的。當一個人犯錯或者有犯錯的想法的時候,他的親友師長是應該加以明確指出,特別是這種想法會危害他的人身安全和終生前途,絕不應跟對方說:「你既是成人,行為應已經過深思熟慮,就跟着自己的想法去做吧」,又或礙於對方的玻璃心而默不作聲。

這裏不妨假設如下情景。30年後同一個學生餐廳,一個衣衫襤褸的中年男子與他衣冠楚楚的哥哥相聚。哥哥問弟弟為甚麼10多年都沒有聯絡,弟弟憤然說: 「我不想見到你們,在2019年的反修例事件中,你是『和理非』,愛在示威衝突最後一排叫口號;我是勇武派,不顧安危,但你不但沒有阻止我,還對我的勇武行動讚賞有加。我更自恃是學界武術比賽冠軍,對抗尤其激烈,結果被判較長刑期;捱了整整八年鐵窗生涯,還盲了一隻眼睛。你卻能置身事外,後來更成為城中名人⋯⋯」

示威真正出路

激進示威者是時候收手了。在「凡敵人反對的,我就贊成;凡敵人贊成的,我就反對」這種叛逆心理驅使下,官員和警方對他們的警告,對他們是不中聽的。因此,最有可能令他們臨崖勒馬的,就只有那些他們比較信任的人,而泛民陣營中的立法會議員及元老,作為反對派的社會領袖,更屬責無旁貸。

要處理當下的危機,最簡單的就是特首作出較大的讓步,如宣布撤回修例,把元朗某個指揮官調職(例如守水塘)。這樣一來,相信大部份不滿的群眾都會收貨。與此同時,我們在態度和立場上要保持堅定,行動上必須克制而成熟。對於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這樣的對手(是對手,不是敵人),暴力是港人的弱點,不是強項;激進示威者將暴力升級,既是自暴其短,又是倒持干戈,授人以柄的下下之策。

既然大家都很珍惜連儂牆,竭盡全力保護它,何不靜心細聽約翰連儂以下給示威者的建議?

「真要動起手來,你就等於也來玩建制的把戲。到時建制派就會激怒你——捋你的鬚、彈你的臉——總之千方百計使你動粗!因為一旦能令你採用暴力,他們就有辦法收拾你。唯有非暴力和幽默感,才能夠令他們束手無策。」

(”When it gets down to having to use violence, then you are playing the system’s game. The establishment will irritate you – pull your beard, flick your face – to make you fight. Because once they’ve got you violent, then they know how to handle you. The only thing they don’t know how to handle is non-violence and humor.”-John Lennon.)

趙耀華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本文同時於二零一九年八月廿八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Confirmation Bias”: an illustration from the political analogy of a poetic advertisement21 Aug 2019
From Trade War to Currency War?4 Sep 2019
Trending
創新策略的共通點——從減貧談到國際Web3中心
創新策略的共通點——從減貧談到國際Web3中心
Prof. Joseph CHAN
一直以來,香港在四大支柱產業上表現卓越,包括貿易與物流、金融服務、專業及工商業服務以及旅遊業。根據香港政府的研究統計,在新冠疫情之前,這四個行業貢獻了接近六成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和近一半的總就業機會。然而,這些支柱產業各自都面臨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原因包括市場需求和用戶行為的快速變化、區域和全球競爭、新的價值鏈發展、先進科技的影響,以及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為應對這些挑戰,「創新」被提出作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手法,而問題在於我們應如何制定創新策略——而不是單單為了「創新」而提出想法。本文將探討如何從減貧的角度出發進而延伸至研究Web3行業的發展,來思考創新策略的制定方法——這兩個話題的共通點或許能為我們提供關於香港未來發展路徑的啟示。
14 May 2025
教學人員
關稅豪賭  只有輸家
關稅豪賭  只有輸家
Dr. Maurice K.S. TSE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上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將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今年 1 月的 3.3% 顯著調低至 2.8%。報告指出,中國和印度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預計未來5年貢獻比例分別為 23%和超過15%;而美國因其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遭下調至 11.3%。
7 May 2025
教學人員
Dr_Stepten_Chiu_web
About Author
Dr. Stephen Y CHIU

Honorary Associate Professor

我想了解更多學院的最新消息和活動資訊
LinkedIn WeChat Instagram Facebook Weibo Twitter YouTube

©2025 版權屬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所有 | 隱私政策 | 無障礙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