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自2016年開始推出多項措施,投資過百億元,協助傳統行業以科技升級改造,以及發展高產值行業。5年後的今天,無論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或工人佔本地總就業人口依然不變,其實政府一直提倡的「再工業化」 概念,究竟為香港工業帶甚麼改變?香港企業在回應工業4.0的大勢時,又面對甚麼問題呢?

3917 0029
3917 4388
MB 335/ KK 920
國務院本周一(9月6日)公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前海方案),將前海合作區域面積擴大至原本的8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9月9日)下午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橫琴、前海兩地開發建設有關情況。 港深合作的議題,對於港人來說絕不是新鮮事,也同時會帶來一個疑問:到底香港和深圳協作,是競爭還是互補?尤其最大的疑問是:在整份前海方案中,香港的角色只是「從旁協助」前海發展,一旦香港的專業服務、企業家落戶前海,又會否導致香港人才流失?
從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或亞里士多德的「最差的不平等形式是讓不平等的事物變得平等」(The worst form of inequality is trying to make unequal things equal),到近年美國坊間探討下滲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的失敗,及最近中國在檢討自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後「共同富裕」的進展,貧富懸殊自古以來都是常被熱論的話題。筆者在此綜觀全球貧富懸殊問題和聚焦香港的嚴峻情況,望能激發更多深入的討論及思考。
從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或亞里士多德的「最差的不平等形式是讓不平等的事物變得平等」(The worst form of inequality is trying to make unequal things equal),到近年美國坊間探討下滲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的失敗,及最近中國在檢討自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後「共同富裕」的進展,貧富懸殊自古以來都是常被熱論的話題。筆者在此綜觀全球貧富懸殊問題和聚焦香港的嚴峻情況,望能激發更多深入的討論及思考。
「香港、內地過去熟悉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那個『浪漫時代』,結束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周二(8月24日)透過視像參加其中一場《國家十四五規劃》香港宣講會時,一針見血地點出香港的危機所在。面對國際政經巨變,《國家十四五規劃》確定「雙循環」戰略,強調以內循環為主,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全新格局,而香港必須更好融入國家發展,積極參與雙循環甚至擔起「前鋒」角色,才能轉危為機、化險為夷。
之前的幾十年裡,羅伯托·萊昂內( Roberto Leone)一直將電子產品生產外包給中國內地和東南亞等低成本地區,而現在他為自己的最新生產地選擇了一個令人意外的地點:亞洲成本最高城市之一的中國香港。在鄰近內地的元朗區,萊昂內參與創建的公司Nirotech Ltd.自2020年12月以來生產約3萬套視頻門禁對講機。
中新社香港7月20日電(記者王嘉程)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0日發表今年4月至6月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3月至5月的6.0%下跌至4月至6月的5.5%。 具體數字方面,總就業人數由上一期的363.04萬人,上升至364.01萬人,增加約9700人。同期總勞動人口則由386.37萬人下跌至385.31萬人,減少約1.06萬人。就業不足率也從2.8%下跌至2.5%。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見圖)表示,全球經濟環境近年出現「去全球化」的情況,面對經濟模式轉變,企業轉型及創新是必須的。他認為香港或需要第三次經濟轉型,當中政府決策者及坊間的觀念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改變,如對科研持更包容的態度,學會接受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