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wai TANG
Prof. Heiwai TANG
經濟學
Associate Dean (External Relations)
Victor and William Fung Professor in Economics (馮國經馮國綸基金教授 (經濟學))
Director, Asia Global Institute
Director, APEC Study Center
Associate Director,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rategy

3917 0029
3917 4388

MB 335/ KK 920

Publications
香港「再工業化」欠什麼?

特區政府2016年提出「再工業化」概念,改善香港經濟結構。然而5年過去,製造業佔香港GDP僅1%,經濟發展仍未能擺脫對金融和專業服務的依賴。

Universities need to generate innotech talent

The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said on Monday technology companies are eager to manufacture more of their products in the SAR, but they need support to help nurture talent.

跨國企業會轉移文化嗎? 中國女性就業的實證研究

我們通過跨國企業,研究性別文化在全球傳播的現象。研究利用中國製造企業於2004年至2007年的數據,發現較認同性別平等國家的外國企業分支機構,相對傾向僱用較多女性,並任命更多女性管理人員。這些企業也產生了文化溢出效應。研究發現國內企業的女性勞動力份額,會隨著其他在同一行業或城市中的外國企業分支機構普及而有所增加。透過一個解釋企業異質性在生產力、性別偏見和學習方面的多部門模式,我們進行了反事實的分析。假設公司能夠消除性別偏見,中國的總全要素生產率可提高5%,當中19%是來自外國企業分支機構產生的溢出效應。

Revolutionizing HK’s landscape, economy

The making of the Northern Metropolis heralds a reshuffling of Hong Kong’s landscape and economy in the coming years — an ambitious and timely visionary move to optimize the city’s unbalanced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ntegrate it into the robust development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pundits said. In the last Policy Address of her administration’s current tenure, delivered on Oct 6, Chief Executive Carrie Lam Cheng Yuet-ngor unveiled a blueprint to develop the northern part of Hong Kong into a metropolitan area.

藉國際化優勢 拓展外循環

大灣區概念為香港帶來與內地廣東省9市和澳門合作發展的機會,各界認為未來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方面,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表示,中國現時經濟發展重點已由量轉質,企業能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除了催谷「內循環」,亦要對外接軌,而本港的市場化、國際化和法制優勢,將是協助內地連接及拓展「外循環」的重要環節。

關家明:內地經濟發展重點已由量轉質

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出席《信報》主辦的「2021粵港澳大灣區高峰論壇」時表示,中國內地現時經濟發展重點已由量轉質,企業能力和競爭力亦正上升,除催谷內循環外,亦要對外接軌。他認為,本港的市場化、國際化和法制法優勢,將是協助內地連接及拓展外循環的重要環節。

財經演義 – 香港前路

中央最近發表了兩份關於香港及澳門的發展方案,當中提到澳門與橫琴、香港與前海的優勢互補,究竟本港應如何把握機遇?節目請來港大經濟學教授談談。

經濟專家稱: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將進一步穩固

香港總排名較今年3月上升一位至全球第三位。有經濟專家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伴隨香港國安法的落地實施,社會恢復安定,在各項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憑藉傳統優勢的鞏固及新優勢的發展,相信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將進一步穩固。

為何香港經濟騰飛卻未帶來共同富裕?

香港三大支柱行業僱員流失的比率,並未由香港作為先進經濟體所應致力發展的高科技知識密集行業補上,反而像眾多西方國家一樣,落入收入較低的服務業之中,尤其是零售和個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