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狂人:王慶辰

想成功,就必須與眾不同

王博士從小就萌生出對傳承和創造知識的興趣。熱衷於研究一些在現實生活中有高應用價值的知識,王博士在唸本科的中段便果斷地把自己的主修從生物學改為計算機科學,一門給予學者大量機會與商業機構合作的學科。

由於私營研究機構往往只專注研究自己所屬的公司或公司所附屬的行業所面對的難題,王博士認為學術研究的路線更適合他。學者除了在選擇研究主題方面享有更多自由,學術研究同時亦給予王博士從來自各行各業的人身上學習的機會。故此,在完成碩士課程以後,王博士便踏上了他的學術生涯。

學術職位的競爭激烈。王博士認為,儘管唸好本科的技能與研究工作無關,但進入學術界的門券卻偏偏是優異的本科成績。因此,如果想在研究的領域上突圍而出,同學們必須培養一些在研究圈子中較為罕見和重要的技能。以王博士本人為例,他在數據分析方面有著強大的天賦,而擁有優異數據分析能力的人才,正正是學界和商界都渴求的。這使得王博士獲得大量的機會,與各式各樣的企業和機構進行合作研究,以及為它們提供諮詢服務。這使王博士能在建立自己的實戰經驗的同時,樹立自己在學界的聲望。

 

狂熱

近年來,王博士參加了近30多場與資訊科技和金融相關的競賽。王博士認為多參加這類比賽能夠大大提升同學們的專業技能。這些比賽給予同學們一個機會,讓他們把學術理論應用於私人公司的真實數據上。而王博士本人的數據分析技能,也是透過參加這些比賽錘煉而成的。由於研究新的資訊科技知識和開發新的信息產品往往需要動用私人公司的實時數據,故此,王博士認為參加這類比賽對於有志在科網業發展的同學而言,是一流的熱身。

除此之外,參加比賽所帶來的經驗還可以增加同學們對行業的認知。將來,不論他們選擇成為學者或者選擇在商界發展,他們的研究項目和營銷計劃亦能夠與市場接軌。

對王博士而言,參加比賽不僅能幫助他從其他參賽者中學習新的知識,沉醉在競爭的狂熱中亦能幫助他暫時放下學術研究所帶來的壓力。

 

人工智能和債務追討

在自己的研究生涯中,王博士為自己能夠開發出一套專門用於追討債務的人工智能感到特別自豪。債務追討公司的運作一直存在問題。除了追討債務本身包含著繁複工序外,市面上大多數的債務追討公司亦同時面對人手不足的問題。而王博士開發的人工智能,則可以幫助他們把還款紀錄良好的債務人歸類,並計算出最適合客戶服務中心職員致電債務人的時間和致電的頻率。由於騰出了大量時間,使債務追討公司的員工可以把精力集中在還款記錄較差的債務人身上,從而提升公司的生產力。僅在美國,全國本土家庭中所累積的債務就已經超過6000億美元。因此,王博士的這項研究,對全球的債務追討市場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科網巨人與科網企業家

當被問及學生應該為科網巨頭工作,還是在科網的領域上創業時,王博士認為這取決於同學自己的個性。為科網巨頭工作除了可以為同學提供優質的生活,同學亦有很大機會能夠獲得一片充滿光明的職業前景。而創業則充滿風險,過程非常艱鉅。

科網企業家的平均工資不僅低於科網巨頭的員工,科網企業家們還必須面對一些與資訊科技無關但異常惱人的難題,比方說處理辦公室租金等等。儘管科網企業家有百萬分之一的機會成為第二位比爾·蓋茨,但對大部分的初創企業而言,它們會因為總總原因而在起步初期便壯志未酬身先死;雄心壯志的澎湃激昂,在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後,便會慢慢的變成只滿足於收支平衡的平庸。只能說,創業之路既吸引了愚人,也吸引了智者。

 

展望

觀察到香港的人工智能市場微小而缺乏動力,王博士希望透過加入香港大學,利用他在商界的人脈為港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實習機會,以增強他們的對人工智能的知識並加以砥礪他們的能耐。透過吸引各地人才以及繼續秉承港大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平,香港將能夠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中繼往開來。

閱讀更多

卓犖不羈: 史德仁博士

知識的工匠

史德仁博士酷愛思考,在唸本科期間曾四次轉換自己的主修科目,最終找到心頭好,專心修讀會計學。會計學吸引史博士的地方,在於這份知識在商界有著極高的泛用性。掌握會計知識不僅可以使同學在深造其他金融知識時更得心應手,亦能幫助同學們了解會計學與商業道德在規範和監管金融市場的秩序上無可取代的重要性。史博士著迷於會計學的多功能性,故決定成為該領域的學者。

儘管私營機構也有自己的研究團隊,但由於私營研究團隊所給予研究人員的時間有限,而且主題亦只局限於有關公司或公司所在的行業所面對的難題,因此史博士對此並不熱衷。而由於學界研究人員在研究選材和時間管理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史博士畢業以後便斷然拒絕了為一家知名銀行作研究人員的邀請,並展開了他的學者生涯。

 

創造知識的精髓

許多人認為唸好本科課程的技能與學術研究無關。但儘管兩者之間的性質完全不同,史博士認為在這兩個領域上成功的竅門,本質上是相同的。只要學生熱衷於思考,他們就會有動力從多角度思考課本中的知識。這些思維上的訓練都能有效地為本科生將來成為研究生打好基礎。當然,研究生們比起本科生需要更具創造力,才能為學界探索未知的知識。

作為一個學者,史博士對研究院獨有的學術氛圍情有獨鍾。學者的工作毫不孤單,除了閱讀前人的論文外,他們還必須與其他學者進行激烈的辯論。史博士認為頻密的邏輯思辨可以鼓勵同學從全新的角度思考以及觀測良久以來一直未受質疑的知識,並享受在思維上被挑戰和衝擊所帶來的愉悅。日復日地鍛鍊大腦,說不定有一天你能解決一些困擾學界多年的關鍵難題。

說比做容易。學術研究非常困難,成功的例子都是鳳毛麟角。因此,學會如何管理情緒壓力,對學者的身心健康至為重要。史博士認為關鍵是對自己許下合理的期望。對自己許下合理的期望,可以使研究人員更能夠注意到自己的進度,從而在研究工作中得到滿足感,繼而獲得動力繼續前行。此外,史博士認為讓事業成就成為人生中唯一快樂來源未免太過可悲,人生中的快樂是應該從不同的渠道中獲得的。史博士認為在事業以外,我們應該花時間發展自己的嗜好和興趣,並多與親朋戚友一起享受生活,使我們的生活更多樣化,更幸福。

 

對整數的執著乃鏡花水月

在面談中,史博士與我們分享了一項為解讀人對整數的執著的研究。這個研究已進行了十年。史博士觀察到,人們總是對整數有著異常的喜愛。儘管在金融世界中,1000億與995億之間的差異微不足道,投資者往往對能達到1000億這個指標的企業更加青睞。縱使對整數的追求不合邏輯,但這往往是企業能夠獲得更多媒體關注、令市場分析師趨之若騖,以及獲得更多來自機構股東的投資的契機。但當然,盲目追求整數對企業的營運而言也有不少負面影響。史博士指出,盲目追求整數上的增長對員工的負荷很大。急劇的增長亦難以維持,而當增長突然放緩,市場就會對這些企業失去信心,長遠而言,使公司更難尋找新的投資者注資。筆者相信這項研究的發現將會十分有趣。

 

人工智能與會計前景

儘管許多人擔心人工智能會取代會計師這門專業,史博士指出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其實只僅僅是記帳一類機械式的作業。會計師的價值在於他們能通過有效地分析財務報表上的數據。人工智能的出現能免卻會計實習生花在記帳上的職責,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發展其他技能。

此外,史博士認為會計這個行業在商業社會中是一塊極好的踏腳石。擁有會計知識不僅可以幫助同學日後在進修其他財務分析技能時更得心應手,在四大會計師行工作,還能給予會計師與其他知名企業建立關係的機會。因此,史博士認為會計行業前景仍然一片光明。

 

會計的法則

會計是商業社會的基石丶資本市場的定海神針。故史博士強調,有意成為會計師的同學,必須深入了解會計的法則。會計師的一念之差,在企業盈利與商業道德之間的微妙平衡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同學們必須明確意識到,他們作為會計師為客戶辦事的同時,亦肩負起保障金融市場穩健的道德責任。

關於會計的法則,商界中有兩種說法。有人認為會計數字是鐵一般的事實。它們出自會計系統,故是絕對準確的。但亦有人認為會計數字只不過是首席執行官串通會計師捏造出來的謊言。它們只是一些看起來很準確,但實際上只是為了為騙取市場注資或提高首席執行官年終獎金而精密計算出來的數字。

史博士認為兩者皆不正確,因為會計的法則在現實生活中是靈活執行的。商家希望會計的準則能具備靈活性,為企業騰出更多空間,向市場反映出最準確的經濟現實。但根據代理理論,由於企業經理和股東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故總會有企業經理屈服於自己的貪念,利用信息不對稱所做成的灰色地帶瞞騙股東為自己圖利。因此,四大會計師行的審計師肩負著巨大的社會責任。他們中立的第三方身份使他們置身於企業內部的利益漩渦之外,確保獨立的審計報告能夠為投資者提供可信的數據,以鞏固市場的信心。

因此史博士一直以來都積極遊說商界提高員工對會計知識的認知和重視。在史博士的學術生涯中,他曾為大大小小的金融機構提供有關會計的諮詢服務和人員培訓,但他的征途遠遠還未結束。

 

展望

透過在課堂中觀測同學,史博士發現港大學生的領導才能很優秀。他們有著一流的談判技巧和溝通能力,在進行小組專題研習時,他們能夠有效地、富彈性地安排組員在指導和執行的職位間調換。這使他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

除了教學,史博士還非常享受他在港大的研究工作。受到學院的熱情和奉獻精神啟發,史博士相信他已經準備好為港大經管學院成為全亞洲,以至全世界最好的商學院的宏願全力以赴。

閱讀更多

會計就只是記帳?:邱琳博士

知識.家庭.自由

自邱博士修讀本科以來,她就醉心於知識創造。儘管她主修經濟學和金融學,但她母親作為審計師的專業背景,最終鼓勵了邱博士選擇研究會計學。此外,鑑於私營企業給予員工的自由度有限,而學者在挑選研究課題上卻享有較大的自由度,因此邱博士在本科畢業後便隨即展開了她的學者生涯。

 

研究生入門指南

對於有志成為研究生的同學,邱博士建議他們多參與院校舉辦的研討會和工作坊,使自己更了解學界的重點研究問題。此外,主動與剛上任的教授交談,能獲得最新的市場資訊,以便自己了解不同研究院的文化,以及認清由不同院校舉辦的研究生課程之間的好壞優缺。

以一級榮譽畢業殊非易事,但相比研究工作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也只是小巫見大巫。研究工作是一場持久的作戰,故此適量的休息對研究人員的生理及心理健康至關重要。邱博士本人則會透過參觀博物館和聽音樂會減壓。

尋找傾訴對象也是一個很好的抒發渠道。研究的道路有時候甚為孤獨,皆因局外人無法設身處地去理解學者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挫折。因此,邱博士認為博士生之間應該多作交流,以保持身心健康。

 

會計學不局限於記帳

製作財務報表只是會計師工作的一部分。會計師的真正價值在於他們透過分析業務數據的能力,為客戶提供能夠應對今日的挑戰以及準備將來的商業建議。人工智能的出現減省了繁瑣的數據輸入工作,讓實習生有更多時間來磨練他們對數據分析的造詣。

 

會計知識就像一扇隨意門,能為同學們開拓出不同的就業選擇。除了能夠成為會計師或在投資銀行擔任信託管理的職務以外,擁有豐富的會計知識亦能為有志成為企業家的同學在處理企業財務和投資理財的事宜上更得心應手。

 

會計知識還可以輔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明智的決定。記帳等基本會計知識可以培養我們謹慎理財的美德,而進階的會計知識,比如投資回報評估等,更能指導我們把有限的資源投資在高回報的商品上。

 

展望

香港大學是一所享負盛名的教育及研究機構,其豐富的資源及人際網絡無遠弗屆。邱博士希望透過利用港大的聲望爭取參與更多的諮詢研究項目。而邱博士最有興趣的研究對象,是藥廠和科技公司。邱博士指出,在這些公司裡,首席執行官擁有的專業知識往往超越董事會和股東。故此,她非常有興趣研究在這些情況下,三方的權力將會如何分配。透過從企業內部觀察企業營運,邱博士希望能為學界貢獻更多實質的數據。

 

除研究外,邱博士也希望她作為新晉的學者,能與學生之間有更多的互動,可以鼓勵他們在課堂上更主動地參與討論,並使他們能更放心地與她分享自己在學業和時間管理上的困難。

閱讀更多

Year 4 student Janice Danier wins case category in Team Case Competition at Beta Gamma Sigma’s 2019 Global Leadership Summit


Janice Danier (4th from right) and her teammates won their case category.

Janice Danier, a Year 4 BEcon&Fin student, and fellow team members from other business schools, won their case category during the KPMG sponsored Team Case Competition at Beta Gamma Sigma’s Global Leadership Summit held in Chicago in late 2019. The team was selected as a winner based on their innovative solution for their assigned business cas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presentation.

Also attending the event was Ji Ming Jung, a Year 4 BBA(Acc&Fin) student. During the 4-day summit, they both participated in specialised leadership trainings and team events hosted by BGS, and learned from the leaders in various fields of business and academia. They were also given many networking opportunities with recruiters from big companies and got the latest job market information firsthand.

Commenting on the summit, Janice said, “The sessions and speakers had definitely inspired me to develop my own passion, and develop skills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that would help me differentiate from others and be a good leader in work environment. I also found having conversations with recruiters very useful in understanding more about the requirements that I might need for future enrollment.”

Ji Ming also found helping others to grow and to reveal their potentials at work is another approach of leadership that can drive business success, “I gained an idea of how I can further utilise one’s strengths, motivations and social styles for optimising results and the best work experience.”

The Beta Gamma Sigma’s annual Global Leadership Summit brings together nearly 400 BGS members to explore their talents while building relationships with fellow leaders from chapters around the world. During the Summit, attendees participate in a carefully cultivated series of leadership sessions designed to build upon each other to culminate in an intensive team competition.

Janice Danier (left) and Ji Ming Jung (right) participated in the Beta Gamma Sigma’s 2019 Global Leadership Summit.

 

About Beta Gamma Sigma

Established in 1913, Beta Gamma Sigma is an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which operates exclusively for AACSB accredited business programs. Membership in Beta Gamma Sigma is highly selective, reserved for top students within the top 5% of business schools around the world. Members of Beta Gamma Sigma go on to lead—and even create—som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successful companies around the globe. Beta Gamma Sigma has inducted more than 830,000 members worldwide since its founding in 1913.

閱讀更多

藝術.經濟.生活:李晉教授

追求快樂

 為追求人生中的快樂,李教授在年輕的時候曾想過成為一名精算師,一份在他的年代薪金豐厚而且在社會中享負盛名的職業。然而,在一個為期兩週的研究計劃中與現代微分幾何學之父陳省身的相遇,成為了李教授人生中一個重大的轉捩點。這段經歷使李教授對知識創造的過程著迷,亦使他意識到學者所享有的自由就是他一生所渴望的 「快樂」 ,驅使李教授踏上了他的學術之旅。

 

班特 · 霍姆斯壯教授,是另一位對李教授影響深遠的人物。他不但是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他亦是李教授的博士委員會的成員。霍姆斯壯教授有著強大的洞察力,他精闢獨到的眼光以及嚴密的邏輯思維,令他往往能夠從平凡的現象中挖掘出隱蔽深藏的秘密。他見微知著的能力,以及他富哲學性的思維和研究方式,鼓勵了李教授成為一位致力於化繁為簡的經濟學理論家。

 

看清全局的眼界

 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多變的世界,但是我們的大腦能過吸收以及分析的資訊是有限的,心理學家更認為我們的大腦平均只能記住七個項目。故此,由人腦創建的知識必然是不完整和不準確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經濟學模型都是錯誤的,皆因它們都不能夠完美地反映現實。但是總有一些模型能夠相對地反映現實,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更全面的角度觀察自己的日常生活,了解世界。探索的過程中,說不定我們能夠發掘一些驚人丶卻又原來理所當然的事實。

 

能夠認知到我們的分析工具的局限性,意味著一個人已經到達了學習經濟學和研究經濟學之間的分水嶺。本科課程的培訓使同學能夠利用既有的分析工具解決數字上的問題。但研究生的課程已經超越單純處理二元對立,只有對錯的數學問題。研究,是一門藝術,因為它牽涉價值判斷。李教授認為,經濟理論家的工作過程與藝術家丶畫家和詩人的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文科與商科學者之間的相似之處,不僅在於兩者都需要無比的創造力,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利用有限的媒介(不論是紙張丶詩詞丶還是數學公式),在複雜的世界中,反映他們能夠拿捏的現實。媒介的局限性意味著藝術品和經濟模型中無可避免的扭曲現實。能否做出明確的價值判斷補捉適合的現實,捨棄局部的現實,以展示出更重要,以及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世界的現實,不但能夠反映出一個學者的功架和實力,亦能夠使讀者發現在藝術品以及經濟模式中的美。為幫助大家進入經濟學家的思想領域,磨練自己的價值判斷能力,李教授推薦大家閱讀恩斯特 · 貢布里希的《藝術與幻覺》,以及托馬斯 · 斯特恩斯 · 艾略特的《On Poetry and Poets》。

 

蜜成花不見

在訪談中,李教授與我們分享了一段他認為深刻難忘的的研究經歷。該研究鑽研企業應該透過什麼方法提拔高層管理人員以留住人才。特別是當企業的增長率隨時間波動時,企業的內部市場可以怎樣穩定公司的內部勞動力供應。概括而言,研究得出的結論,指出最佳的升遷機制應結合「先到先得」和「隨機分配」這兩個因素。「隨機分配」可以給與具有相同能力的優質員工相同的晉昇機會,而「先到先得」則可以有效控制企業內部的流動性,使企業的結構在「上重下輕」以「下重上輕」之間取得平衡。

 

雖然研究結果看似簡單易明,但李教授其實花了好幾年時間才得出這個結論。在研究的早期階段,李教授將大量的變數(例如工資和獎金)加入了計算模型裡。儘管這些變數使模型計算出來的結果更加貼近現實的,但亦同時使「該如可制定最佳的升遷機制」這個關鍵條件變得不透明,令研究的結果難以被分析,得不出有意義的結論。經過長時間的停滯,李教授決定排除這些額外的變數。排除他們使李教授能夠專注於問題的核心,反過來幫助他簡化了計算模型,從而產生出了一個清晰而簡單的結果。

 

這段經歷除了反映出退一步開闊天空的道理,亦反映出研究知識是一段漫長的道路。唯有帶著無比的耐性,不斷地探索新的出路,我們才能突破自己以及環境加諸在我們身上的限制,獲得成功以及進步。

 

展望

作為一名富有想像力的組織經濟學家,李教授一直視我們的身體視為一個組織(企業)。由於研發出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的人工智能是機器學習學者的目標,李教授開始涉足相關領域的研究,藉以了解機器人和人類的命令結構之間會否存在差異。席間,他還與我們分享了他對神經科學與人工智能之間可能有所相關的想法。

 

『當我們拿著一杯熱咖啡的時候,我們的手會想放開,但是我們的大腦會迫使它繼續握住杯身。但是,如果杯身太熱,我們的手會違抗大腦的指令而放手。因此,我相信研究神經科學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機器學習的方式。』

閱讀更多

Foster a Lifelong Learning Community: Alumni Auditing Programme

One requires more than constant adaptation and acquisition of new skills to excel in today’s dynamic and fast-paced business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quip our alumni with new knowledge and to refresh their networks, the Faculty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offers the taught post-graduate alumni the chance to come back to class and top-up their learning to stay relevant and competitive.

Last autumn, HKU MBA alumni were invited to join the pilot alumni auditing programme. Beyond our expectation, we received encouraging response and nearly all forty seats were filled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programme was then expanded to include alumni from taught-postgraduate master programmes last December, including Master of Accounting, Masters of Economics and Master of Finance. Once again, we were impressed by the overwhelming feedback with all seats taken quickly by alumni who are eager to learn.

“It was refreshing to learn for myself,” one alumni participated in the programme last semester noted. Others reported much satisfaction growing their network and meeting current students.  “My experience was fantastic, loved the teacher and content and found the lectures very engaging and relevant,” raved a student who joined the newly added Private Equity/Venture Capital course taught by a VC expert and new adjunct professor, Marvin Lai. Another student in Mr. Lai’s class mentioned that he was interested in learning more about investing, as he was investing private funds himself.

This audit programme also benefits faculty members, who enjoy having experienced participants in the classroom with current students, who then can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meet with alumni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age. Students are delighted to sit with alumni who have lived through the programme and are now working in a large variety of industries in Hong Kong.

In view of growing demand for lifelong learning, the Faculty will be offering another round of audit classes the coming summer, and explore opportunities to expand the programme to a broader alumni community.

Please stay tuned.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lumni auditing:

  • FBE postgraduate alumni are eligible to audit one elective per academic year
  • The cost is HKD500, payable via bank transfer
  • Seats are allocated on the basis of availability and only with the permission of the teaching faculty members
  • No credit or certificate of completion will be granted to alumni
  • The teaching faculty member(s) reserves the rights to decide alumni’s in-class engagement
     
      MBA alumni auditing an elective course “Crisis Management in a Global Business Environment” taught by Prof. Raymond Reed Baker in September 2019
      Students and alumni are inspired by the sharing of Prof. Philip Chen, Professor of Practice in Management and Strategy and former CEO of Hang Lung Properties and Hang Lung Group; Ms Diana Cesar, HSBC Hong Kong CEO and Christine Ip, CEO of United Overseas Bank (UOB) Greater China
閱讀更多

從金融到機器學習:張曉煒博士

摸石過河

與許多本科生一樣,張博士念本科的時候對自己將來的就業取向感到迷惘。為了給自己更多的就業選擇,張博士決定畢業後先修讀一個博士學位。與博士導師探討自己的前程問題對張博士的事業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受到老師的鼓勵,張博士額外修讀了一個金融數學的碩士課程,取得了進攻金融界的入場券。

有著金融知識的加持,精通數學的張博士獲得了一個在美國某知名金融機構中實習的機會。儘管公司在張博士在完成博士課程後願意正式僱用他,但經過深思熟慮,張博士還是決定從事學術研究。對比學術研究和在銀行業工作,張博士覺得征服在知識層面上的挑戰更加刺激,更具吸引力。儘管金融機構也有自己的研究團隊,但張博士認為,把研究成果和公司盈利掛鉤會妨礙自己對知識的探求。鑑於學者在學術研究中有相對較大的自由,張博士最終決定成為一名學者。

張博士最初的研究集中在信貸風險的領域上,但由於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市場對高風險金融產品需求大幅下降,研究風險計算的項目經費和需求也隨之銳減。但有危必有機,學術界對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的興趣卻在這段時間開始增長,為張博士這位熱愛研究具實際應用價值的知識的學者開展新的方向。

回顧自己的學術旅程,張博士認為對學術的熱情比個人的才智更重要。研究所涉及的技能與本科相比差異很大。本科生只需要執行老師下達的命令撰寫報告及應付考試,而研究生則需要在解難和命題方面更為主動。此外,探索未知的知識是一項非常艱鉅且耗時的工作。缺乏對學術研究的熱情,將無法令自己產生堅持下去的動力和耐性。

 

機器學習與熱線中心

在採訪中,張博士與我們分享了他最近一項有關機器學習如何能提高熱線中心服務效率,亦即提升運營管理的研究。張博士觀察到熱線中心的勞動力供應不穩定。員工流失率很高而且大多數僱員都只是兼職。此外,由於顧客對服務的需求難以預測,因此能否有效地分配人力資源是熱線中心生死存亡的關鍵。

透過開發人工智能以分析熱線中心過往所有的服務紀錄,便能大概預測到在什麼日子、什麼時間、什麼時段,顧客對熱線服務的需求會特別大,從而方便中心經理編配僱員的值勤表。該人工智能還能就著不同的突發情況進行模擬,使中心經理在不同的極端情況下仍然能有效地分配人力資源。

 

機械人還不能夠取代人類

張博士觀察到,商業用人工智能的技術仍未成熟。以熱線中心為例,儘管人工智能出色的分析能力使它可以設計出流暢的行動計畫,但由於它無法處理客人有可能會不經意地提出的不一致、矛盾、或錯誤的指令和執行其編碼以外的命令,人工智能在提供服務的層面上仍未能夠取代人類。

研發出一個可以同時為成千上萬人提供和管理度身訂造服務的人工智能,是每一個機器學習學者的夢想,但現今的科技水平根本無法做出這種程度的人工智能。張博士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會繼續側重於精簡企業的運作流程,以及提升人類的工作效率等領域。至少在未來十年,人工智能還不會對勞動力市場造成巨大衝擊。

 

展望

張博士表示很榮幸能夠為香港大學服務。港大的學生很聰明,而且很有創新精神。以上一個學期為例,張博士的一位學生成功地運用初階的文字挖掘技術,調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會議紀要中的某些特別用字,與美國股票市場的波幅之間會否存在關連。他的創意在張博士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此外,張博士亦非常感謝他的學生對他的教學質素表示認可及並作出反饋。他將會繼續在教學上下苦功。張博士也很欣賞港大注重跨學科和跨學院合作研究的文化。作為一個熱愛創造知識的學者,張博士覺得自己在港大找到了他的二個家。

閱讀更多

連結資訊科技與金融:羅曄博士

興趣使然

 對應用數學和社會科學感到無比興趣,羅博士早早就決定選修經濟學,以數字和算式分析世界。受到母校豐富的學術文化影響,畢業以後,羅博士就馬上展開了他的學術生涯。

 

儘管學者在研究的過程中享有很大的自由度,但羅博士不得不指出,開發新知識就像在黑暗中探索。研究過程波折重重,除了需要無比耐性外,能否相信自己所進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是研究人員能否堅持下去的關鍵。當你在研究遇到重大的挫折時,你會發覺,一個能夠在技術上和情緒上支援持你的導師是可遇不可求的。

 

儘管艱苦,但能成功創造對世界有益的知識所帶來的樂趣無可比擬。對於羅博士來說,能夠成為一個研究人員是一種榮幸,而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是一種光榮。因此,他非常鼓勵有志通透過知識改變世界的學生成為學者。

 

全球市場趨勢

經年累月地為金融機構進行諮詢工作,令羅博士肯定了工作經驗對教學和研究的質素的正面的影響。羅博士指出信息技術上的研發需要大量與金融活動和社交媒體用戶相關的一類原始數據,而唯有與大型企業或者公共企業合作才能索取。此外,親身體驗新科技如何應用在企業的日常營運,以及了解其在應用上的限制,能使教學人員在課堂上提供實用和高水平的內容。

 

羅博士亦觀察到市場對數據科學和金融學方面的專才的需求正呈現指數級的增長。在中,美,以及歐盟區,當地的金融機構每年都在招聘數以千計的數據科學家來開發和支援商業用的人工智能。這類的職位,在環球金融市場裡有近二丶三百萬的空缺。由於金融服務正逐漸電子化,後台辦公室在銀行界將會越來越舉足輕重。面對市場的轉變,港大經管學院將繼續致力為同學提供研修跨學科技能的機會,加強他們的競爭力。

 

成為區域性的金融科技中心

羅博士認為香港雖然在創新和技術方面落後,但他認為香港在發展金融科技方面有巨大的潛力。畢竟,金融科技的發展需要遵循金融的法則,在不干擾金融市場的秩序下才能穩健成長。羅博士認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擁有足夠的財務資源和健全的法律保障,為金融科技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適合的環境。本地的大學除了具備國際級的研究能力外,他們亦能為市場提供大量擁有跨學科技能的專才。故此,羅博士相信香港擁有成為一個地區性金融科技中心必備的「金融」和「技術」。

 

羅博士認為香港很幸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使其在亞太區金融市場中落地生根。他們對金融產品擁有強大的需求,這一點將會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外源性因素,由外刺激香港內部的金融科技產業。

 

金融科技開拓新市場

羅博士觀察到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助開放微型市場,如小額貸款。儘管因應日常消費(例如借錢購買智能電話)而生的小額貸款一直存在需求,但由於審批貸款所需要的行政成本不菲,故大型金融機構的業務過往從不染指小額貸款市場。然而,商業用人工智能可以自動化貸款程序,大大降低了提供服務時所產生的行政成本,使大型金融機構擁有了和小型金融機構在這類微型金融市場中競爭的能力。

 

大數據技術是另一個改變市場遊戲規則的角色。隨著雲端技術的發展,記錄管理變得越來越準確和全面。阿里巴巴和騰訊等平台公司則透過把數據科學應用在他們豐富的客戶數據庫中,令他們能夠為自己既有的客戶群提供風險評估,以至提供線上銀行服務的能力。由於它們的違約率遠遠低於傳統銀行,它們作為線上銀行的出現,相信能夠為銀行業激起的更多競爭。

 

展望

加入香港大學後,羅博士希望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研究上深造。他已經準備好貢獻出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令港大成為亞洲領先的商業AI研究機構。除此以外,有見本地生對創科技術上有強烈的興趣,羅博士感到驚訝之餘,也非常享受在港大經管學院的教學體驗。

閱讀更多

為香港發展帶來正面影響:鄧希煒教授

人生道路曲折離奇

 鄧教授大學本科主修工程,但他對自己的學科不感興趣。意識到自己熱衷於運用數據分析研究社會問題後,鄧教授轉而研修經濟學,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鄧教授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美國為一間知名企業從事有關資訊科技的研究。縱使他的工作性質在某程度上與自己立志進行經濟分析的夢想相近,但鄧教授意識到作為一家大公司的小僱員,影響力有限。鄧教授毅然踏上學者之路,藉以建立自己的社會影響力,令自己分析研究的結果更廣為人知。

 

然而,鄧教授依然建議同學在成為學者前應先積累一些工作經驗。豐富的工作經驗不僅可以增強授課內容的可信性,亦可以為研究生提供更貼近現實的研究題目。因此,當一名女同學問鄧教授自己應否前往非洲發展資訊科技時,鄧教授指出,只要不存在安全隱患,他強烈建議她勇往直前。

 

成長平穩安 觀或欠獨見解

 在像美國這樣的民族大熔爐中學習和工作了大半生,鄧教授與不少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接觸過。他觀察到若一個人的成長環境越趨平穩安定,則他對事物的看法一般缺乏獨特見解。比如在學術界,這些人通常都會選擇研究一些較技術上的學問,例如計量經濟學之類的課題。但相反,在動盪中成長的人往往會有一個非常清晰且具體的研究題目。比方說,印度人會熱衷於解決貧困問題,而南美人會熱衷於制止循環性的金融危機等等。故此,港大學生應該多參與海外交流計劃以拓闊眼界,建立一個更成熟的世界觀。

 

論優質學術文章

 在中國市場於千禧年代初逐漸對全球開放以後,世界銀行對研究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演變非常感興趣。特別是研究中國本土出口中,國內成分與其市場開放度之間竟然存在著正面關係的現象。這與國際貿易的經典理論相悖,令世界銀行大感不惑。

 

而這一道難題,在鄧教授與世界銀行的合作計劃中被破解了。透過分析中國企業層面的數據,鄧教授發現,由於進口外國原材料提高了中國企業的生產力,中國企業所生產的原材料亦因而變得更具競爭力。中國的出口商,最終亦順理成章地從本地企業購買原材料製作出口貨品。

 

這項研究不但得出一個破天荒的結果,過程中還成功產生一個專門將企業層面的數據轉化至國家層面的計算模型。鄧教授對於他能夠把既有的知識,例如市場自由化理論,納入研究的分析中感到非常自豪。他認為利用既有的知識來分析新現象可以刺激讀者的思維,有利於知識的創造,亦令文章的水平得以提高。

 

香港的資源詛咒

 鄧教授同時也是一名經濟發展學的專家。他指出,許多第三世界國家都在遭受資源詛咒之苦。資源詛咒是指當全國的經濟完全由單一產業所支撐,全國所有的資源都會自動被投放在發展該產業上,結果令其他產業無法進步的現象。萬一主導產業崩潰,市場上將不會有另一個產業可以防止全國經濟一同崩潰的災難。由於香港的經濟過分依賴房地產市場和金融業,因此香港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那該如何破解這個詛咒?鄧教授認為社會必須傳達一個清晰的信息,證明投身在非主導行業的人也能夠有生活品質。要做到這一點,政府可以在資源分配上下手,而大學亦可以透過培養多樣性的專才以輔佐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唯有透過不同持份者之間的合作,一個充滿活力的新產業才能誕生,從而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

 

展望

 中美貿易戰正處於關鍵時刻,許多學者都希望能夠解決這一個全球危機。香港在中美之間佔一特殊位置,且是鄧教授的出生地,因此鄧教授回歸香港,旨在透過發佈國際貿易相關的論文,激發地區性甚至地域性的討論,對決策者帶來影響。長遠而言,鄧教授希望能對世界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

 

 

閱讀更多

Faculty Teaching Award Scheme 2018-19

The Faculty Teaching Award Scheme recognises and rewards teachers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in teaching and student learning in the Faculty. The award-winners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18-19 are:

 

Faculty Outstanding Teacher Awar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lex chan

Dr. Alex CHAN
Principal Lecturer

“My passion in teaching drives me to explore different teaching practices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my students.  Excellent course preparation and course design is one of essential elements. Furthermore, as I believe that every student in my class is a distinctive individual learner, I do my best to recognize every student and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gress. Through developing a mutual respect relationship, a teacher can provide a personalized learning experience to individual students. I believe that this personalization practice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and their commitment to learning process and also let a teacher provide personalized learning guidance to individual students.”

Dr. Michael JIA
Assistant Professor

“As a researcher,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the beauty of academic business research lies in its power to address real-world issues with theoretical insights, which practitioners might not be readily aware of through simply accumulating business experiences. It is crucial to engage students in active learning by encouraging them to apply theoretical frameworks to various real-life examples and cases and by inspiring them with recent research findings that offer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managerial problems. Through various forms of active learning, students can eventually acquire analytical skills and develop sharp business insights. ”

Dr. Claudian KWOK
Principal Lecturer

“To arouse the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to learn Economics, we cannot simply teach them the technical skills to solve the economic models. We have to show them that Economics IS relevant: Economics can help them develop insights about the real world that they live in.

To engage the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we cannot simply use the monotonous chalk-and-talk presentation format in the lectures. We have to draw the attention of the students by using multi-media in the lecture presentation and to enrich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the students by adopting a variety of a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

Dr. Olivia LEUNG
Principal Lecturer

“Design and Delivery are the two most significant factors in my teaching preparation.  Design includes digesting academic materials to find the hidden twists that may challeng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creating teaching materials that fit the learning style of most students.  In order to design effectively, you need to observe the students’ needs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m to understand their learning styles and challenges.

While good design produces the tangibles, delivery is all about the intangibles, such as logic, pace, tone, and atmosphere.  You may vary these elements in different classe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interes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udent group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intangibles will naturally build a trustworthy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to interact with you.  The feedback you collect from students will help you with designing the next class.”

Faculty Special Contribution Teaching Award

Mr. David BISHOP
Principal Lecturer

Mr. David LEE
Senior Lecturer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