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起于青萍之末:内地电商浪潮重塑香港
香港曾以「购物天堂」闻名于世,其零售业是经济的关键支柱。从尖端电子产品到国际奢侈品,这座城市一度凭借品质保证与汇率优势吸引着全球消费者。如今,内地电商平台的崛起,正深刻重塑着香港的商业生态。这不仅是一场线上与线下的模式之争,更是由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驱动的,对香港核心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发起的根本性拷问。
过去,商品经香港流向内地;如今,技术进步正在驱动消费流向发生历史性逆转。内地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凭借其规模经济与激烈竞争,为香港市民创造了巨大的消费者剩余。据Statrys调查显示,高达75%的香港网上消费者曾在内地网站购物。从大型家电到日常杂货,消费外流的趋势日益显著。
这一转变得益于交易成本的显著降低。线上比价打破了信息壁垒,而菜鸟、顺丰等物流巨头构建的集运网络,配合遍布全港的数千个自提点,已将跨境包裹的平均配送时间缩短至2-4天。同时,香港「转数快」系统支持支付宝(香港)、微信支付(香港)等钱包的即时支付,提升了本地交易效率,而这些钱包的跨境功能进一步便利人民币结算。当低价的「引力」足够强大,交易成本的「阻力」趋近于零时,消费行为的转向便成为由经济规律所驱动的必然。
内地电商的冲击对香港零售业而言,是一场经典的「创造性破坏」。高昂的租金与人力成本,使实体店在与线上对手的价格战中处于天然劣势。据国际房地产顾问公司的数据,即便在复苏期,铜锣湾等核心商业区的商铺空置率近年仍徘徊于接近两位数的高位。然而,破坏亦催生创造。敏锐的商家正积极拥抱变革,例如崇光百货早已推出其网上商店,提供线上订购、线下提货的o2o服务。诚品书店等品牌则通过融合咖啡馆、举办文化讲座与展览,打造独特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转型的核心,是从贩卖商品转向经营服务与体验。零售商需利用深刻的本地文化洞察,提供线上平台无法复制的即时感官享受与社群连接,并以此重新定义自身的价值主张。
这场变革的影响已溢出商业范畴,在社会层面激起深远涟漪。首先,它冲击着劳动力市场,传统零售从业者亟需向数字营销、数据分析等新技能转型。香港职业训练局近年已开设电子商务及数码营销高级文凭课程以应对市场需求。
其次,变革重塑了城市空间的功能。部分位于黄金地段的高租金商铺,或将让位于更多元化的服务业态,如文化空间、共享办公或社区体验中心。这为本地中小企业带来了双重考验:既要直面电商的竞争,亦可善用平台开拓内地市场的机遇,例如通过各类电商渠道销售本地的特色品牌产品。
这并非「购物天堂」的黄昏,而是香港重塑其核心比较优势的历史契机。过去所依赖的零关税「商品通道」角色,其优势正在技术与市场的穿透下迅速消解。香港的未来,必须从「商品流的通道」转向「高端服务流的枢纽」。
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可为数字经济企业的全球化提供跨境结算、贸易融资及资本市场服务。其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可为跨境业务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数据合规保驾护航。在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框架下,香港更能凭借其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深化与深圳、广州的供应链合作,并升级为全球高价值产品的供应链管理中心。
香港未来的角色,应是从一个单纯的消费目的地,升维为链接内地庞大生产力、消费力与全球市场的「双向增值节点」,创造远超商品交易本身的宏大价值。
内地电商的冲击,是数字经济与区域一体化浪潮下的必然产物。对素以灵活应变著称的香港而言,危机之中亦孕育着转机。从「购物天堂」到「战略服务枢纽」,香港需要拥抱变革,将挑战内化为升级的动力,在大湾区与全球市场的交汇处,锚定一个更高价值的未来。
章逸飞博士
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高级讲师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五年九月二十二日载于《FT中文网》明德商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