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Web 3.0赋能香港金融业发展 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在全球Web 3.0浪潮推动虚拟资产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国际金融秩序重塑的背景下,构建平衡稳健的本地Web 3.0生态体系,已然成为香港金融发展的破局支点。
Web 3.0是由区块链、智慧合约和虚拟资产和代币共同构成的新一代互联网体系。 随著全球加密货币用户数突破七亿,虚拟资产市值达3.5万亿美元, Web 3.0 所代表的去中心化、透明化与智慧化的金融技术浪潮,正在重新塑造国际金融秩序。 对香港而言,深化 Web 3.0 数位创新生态不仅是顺应全球趋势的必要举措,更是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实现高品质金融创新的战略选择。
然而,Web 3.0网路的部分功能具有隐含的社会和金融风险。 由于虚拟资产具有匿名性和全球可交易性质,其曾沦为罪犯进行跨国诈骗、洗钱和毒品走私等违法行为的工具。 因此,如何在推动Web 3.0积极发展和稳健监管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此背景下,香港政府积极推动对Web 3.0的制度化研究,寻找积极推进和稳健监管的平衡点。 在积极推进Web 3.0系统建设层面,香港政府在2025年发布了《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从“优化法律与监管”、“扩展代币化产品种类”,“推进应用场景及跨界别合作”以及“人才与合作伙伴发展”四个方面绘制了一幅条理清晰且具有极大潜力的综合蓝图。
而在监管层面,香港则建立了多层次的综合框架。 证监会在2023年6月正式实施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发牌制度,为中心化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提供了合规指引, 而 2025 年 8 月正式实施的《稳定币条例》,则标志著香港在 Web 3.0 金融基础建设监管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随著香港Web 3.0体系的不断发展,两种数字资产交易体系逐渐崭露头角:由拥有实体管理团队与固定营运地点的中心化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如 Binance和Hashkey)直接为客户提供虚拟资产交易结算服务的中心化金融模式,和由传统金融中和中心化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合作, 发售横跨传统金融市场和虚拟资产市场的综合产品(如加密货币ETF)的传统金融与中心化金融融合模式; 这两种交易模式共同构成了活跃的合规Web 3.0虚拟资产金融网路,昭示了香港未来金融发展的新方向。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Joe Mokyr在其著作中强调,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需多重条件协同作用,其中社会对变革持有开放态度是关键支撑之一。 他的研究指出,技术变革往往会对传统的产品体系和市场格局产生冲击。 而若新兴技术行业与传统行业的代表能透过对话聚集一堂,在利益协调中达成互利共赢的共识,将有助于缓解变革带来的阻力,为社会接纳技术革新创造重要前提。 这一过程并非孤立存在,还需依托知识协同、制度保障等其他条件,共同构成增长的基础。
Web 3.0 生态体系的发展,正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方向。 作为技术驱动的新兴领域,Web 3.0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的运营模式存在差异,但两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存在互惠互利,共同开展业务的可能。 面向未来,香港应继续以区块链技术为引擎,持续完善 Web 3.0合规生态体系,为迎接金融科技的深度变革奠定制度基础。 同时,借助这场数字化转型浪潮,香港可以进一步启动传统金融市场的创新潜能,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巩固并提升其作为全球金融枢纽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
方钰麟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数字经济与创新研究所所长、创新及资讯管理学教授
牟洋忱
港大经管学院在读博士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载于《FT中文网》明德商论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