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全球网络
  • 港大经管学院
        •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 港大经管学院是一所扎根亚洲、面向国际的顶尖商学院。
        • 概览
          • 院长寄语
          • 愿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伙伴及环球联系
          • 排名及认证
          • 企业合作
        • 学院领导
          • 学院领导
          • 国际顾问委员会
        • 我们的故事
        • 联络我们
        • 内联网
        • 设施
  • 课程
        • 课程 课程
        • 我们致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培育人才。
        • 总览
        • 本科生课程
        • 硕士课程
          • 会计数据分析硕士
          • 会计学硕士
          • 气候治理与风险管理硕士
          • 经济学硕士
          • 家族财富管理硕士
          • 金融学硕士
          • 金融学硕士(金融科技)
          • 环球管理学硕士
          • 可持续会计及金融硕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硕士﹙市场营销学﹚
          • 财富管理硕士
        • 工商管理学硕士及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学硕士课程
          • 工商管理学硕士
          • 工商管理学硕士(国际)
          •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学硕士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团队
        • 学院团队 学院团队
        • 国际化的教职员团队,积极推动课程发展,提供优质教育。
        • 教学人员
        • 博士后研究员
        • 助教/教学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员
  • 研究
        • 研究 研究
        • 引领知识创造的前沿
        • 思维领导
          • 学术论文
          • 信报龙虎山下专栏
          • FT中文网明德商论专栏
          • 媒体报导
        • 学科专业
        • 学院团队
        • 研究资助
        • 学术活动
          • 陈坤耀杰出学人讲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观经济预测
        • 香港大学知识交流
        • 香港大学学术库
        • 深圳研究院
  • 活动
  • 媒体
        • 媒体 媒体
        • 促进知识交流,分享独到的见解及构思,启发社会大众。
        • 学院消息
        • 媒体报导
        • 新闻稿
  • 就业及工作
        • 就业及工作 就业及工作
        • 加强与企业及伙伴的合作,携手培育专业人才。
        • 招聘人才
        • 学生就业发展
        • 工作机会
          • 教员招聘
          • 香港大学招聘网站
  • English
  • 繁
Type To Search
logo
Type To Search
  • 全球网络
  • 港大经管学院
        •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 港大经管学院是一所扎根亚洲、面向国际的顶尖商学院。
        • 概览
          • 院长寄语
          • 愿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伙伴及环球联系
          • 排名及认证
          • 企业合作
        • 学院领导
          • 学院领导
          • 国际顾问委员会
        • 我们的故事
        • 联络我们
        • 内联网
        • 设施
  • 课程
        • 课程 课程
        • 我们致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培育人才。
        • 总览
        • 本科生课程
        • 硕士课程
          • 会计数据分析硕士
          • 会计学硕士
          • 气候治理与风险管理硕士
          • 经济学硕士
          • 家族财富管理硕士
          • 金融学硕士
          • 金融学硕士(金融科技)
          • 环球管理学硕士
          • 可持续会计及金融硕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硕士﹙市场营销学﹚
          • 财富管理硕士
        • 工商管理学硕士及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学硕士课程
          • 工商管理学硕士
          • 工商管理学硕士(国际)
          •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学硕士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团队
        • 学院团队 学院团队
        • 国际化的教职员团队,积极推动课程发展,提供优质教育。
        • 教学人员
        • 博士后研究员
        • 助教/教学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员
  • 研究
        • 研究 研究
        • 引领知识创造的前沿
        • 思维领导
          • 学术论文
          • 信报龙虎山下专栏
          • FT中文网明德商论专栏
          • 媒体报导
        • 学科专业
        • 学院团队
        • 研究资助
        • 学术活动
          • 陈坤耀杰出学人讲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观经济预测
        • 香港大学知识交流
        • 香港大学学术库
        • 深圳研究院
  • 活动
  • 媒体
        • 媒体 媒体
        • 促进知识交流,分享独到的见解及构思,启发社会大众。
        • 学院消息
        • 媒体报导
        • 新闻稿
  • 就业及工作
        • 就业及工作 就业及工作
        • 加强与企业及伙伴的合作,携手培育专业人才。
        • 招聘人才
        • 学生就业发展
        • 工作机会
          • 教员招聘
          • 香港大学招聘网站
港大經管學院
  • 全球网络
  • 港大经管学院
    • 概览
      • 院长寄语
      • 愿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伙伴及环球联系
      • 排名及认证
      • 企业合作
    • 学院领导
      • 学院领导
      • 国际顾问委员会
    • 我们的故事
    • 联络我们
    • 内联网
    • 设施
  • 课程
    • 总览
    • 本科生课程
    • 硕士课程
      • 会计数据分析硕士
      • 会计学硕士
      • 气候治理与风险管理硕士
      • 经济学硕士
      • 家族财富管理硕士
      • 金融学硕士
      • 金融学硕士(金融科技)
      • 环球管理学硕士
      • 可持续会计及金融硕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硕士﹙市场营销学﹚
      • 财富管理硕士
    • 工商管理学硕士及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学硕士课程
      • 工商管理学硕士
      • 工商管理学硕士(国际)
      •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学硕士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团队
    • 教学人员
    • 博士后研究员
    • 助教/教学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员
  • 研究
    • 思维领导
      • 学术论文
      • 信报龙虎山下专栏
      • FT中文网明德商论专栏
      • 媒体报导
    • 学科专业
    • 学院团队
    • 研究资助
    • 学术活动
      • 陈坤耀杰出学人讲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观经济预测
    • 香港大学知识交流
    • 香港大学学术库
    • 深圳研究院
  • 活动
  • 媒体
    • 学院消息
    • 媒体报导
    • 新闻稿
  • 就业及工作
    • 招聘人才
    • 学生就业发展
    • 工作机会
      • 教员招聘
      • 香港大学招聘网站

媒体报导

主页 研究 思维领导 媒体报导

Civil resistance works better than violent protests

25 Sep 2019
分享到推特分享到面书分享到whatsapp分享到領英分享到電郵

非暴力抗爭比暴力抗爭有效

香港當前抗爭運動的一個主要爭議,在於它對示威者的暴力該有多大容忍度,撇除道德和法治的考量,這主要取決於暴力抑或非暴力抗爭較能達到運動目標。 為解答此一問題,筆者最近參閱兩位美國學者Erica Chenoweth 和Maria J. Stephan的有關研究《為何非暴力抗爭有效》(Why Civil Resistance Works),覺得頗有收穫。早前香港教育大學趙明明教授已在《明報》介紹這項研究,珠玉在前,筆者在此就將認為有趣的地方與讀者分享一下,希望對處於困局中的香港人有點幫助。

這個研究的起源頗有趣味;2006年,該書第一作者Chenoweth不過20來歲,博士學位還沒完成,作為狂熱的暴力抗爭支持者,她的博士論文題目就是《暴力抗爭為何出現和如何取得成功》。那年她在一個會議遇上一個行家的挑戰,對方問:「妳既然認為暴力抗爭比非暴力抗爭有效,能用客觀數據證明給我們看嗎?」她才醒覺到,對於如此重大的問題,政治學家所依據的只是自己熟悉的個別案例,而非大規模統計學分析。

出於好奇心,也為了說服對方,Chenoweth便和那位批評者(亦即日後該書的另一作者Stephan)決定攜手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她們收集了自1900年以來試圖推翻政府或領土解放的重大非暴力和暴力運動的數據,範圍涵蓋世界各地,據觀察所得,由為數至少1,000名參加者組成的每個已知運動,總共有323個案例。研究結果與Chenoweth原先的看法剛好相反。從1900年到2006年,全球非暴力運動的成功率是暴力叛亂的兩倍。同樣重要,過去的50多年來,公民抵抗不僅愈來愈頻繁也越來越有效,而暴力叛亂不僅愈來愈罕見也越來越無效。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指出即使在極度專制的環境中,非暴力抗爭比暴力抗爭有效的結論仍然成立。

大型抗爭佐證

上述結論從研究範圍內最大規模的25次抗爭運動中也得到印證。下【表】列出參與人數最多的25個運動的資料,其中5個屬暴力一類,成功個案只得兩個(成功率為40%)。非暴力抗爭20個,成功個案卻達14個(成功率70%)。換言之,在這些大規模抗爭運動中,非暴力抗爭運動成功的機會遠超暴力抗爭運動。

想深一層,就會發現這類研究如何艱巨。首先,一個運動何時開始,何時結束,何謂成功,以至最多參與人數如何界定,必須有客觀的標準,更要小心核實;作者在研究中都有令人信服的說明,筆者在此也就從略。然而,從圖表可見一些值得本港和國內讀者注意的地方。

這25個運動中有5個在中國發生,包括規模最大的抗日戰爭;這場抗日運動在研究中被界定為失敗,對此兩位作者沒有另作解釋,反而對另一個案的闡釋(希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對納粹佔領運動)則解說清楚。一場運動的目標即使最終達到,但若非運動本身所致,其實也算不上成功。日本向中國投降是因為遭美國打敗,而不是在戰場上敗於中國之手,所以在此項研究中不算成功。第二,香港在今次反修例運動中最大型的活動有兩百萬人參加,足以打入這個頭25位排名榜,但究竟是喜是哀,則是見仁見智。

究竟為何非暴力抗爭比暴力抗爭成功的機會大得多呢?根據書中統計分析,關鍵正正在於參與人數(【圖】),數目愈多,運動成功的機會愈大。暴力參與者在體能和其他方面的要求很高,因此註定參與人數不及非暴力抗爭。此項研究發現,只要有3.5%的人口積極參與其中,沒有任何一場抗爭會失敗,而且許多成功抗爭的參與比例都低於此。再者,每一項參與人數超過3.5%門檻的運動都屬非暴力性質。實際上,非暴力抗爭的平均最多參與人數為暴力抗爭的四倍。

人數關鍵門檻

在非暴力抗爭的情況下,諸色人等都能參與其中,包括長者、傷健人士、婦女、兒童。這樣有幾個好處。第一,抗爭會更具創新性。以反修例運動為例,民間在文宣工作方面很有創造性,如構想在海外刊登廣告,且廣告設計出色;有優秀歌曲《願榮光歸香港》;每晚在指定時間喊口號等等。第二,這種運動在受到打擊之後不會完全崩潰。第三,管治者及其支持者並非活在真空之中,這些各種各樣的參與者和他們都有某種關係,甚或是他們的家人,這樣就較容易使得他們倒戈,或者整體上改變意見。第四,這些反對者比較友善,是比較可靠的談判對象,而不像暴力抗爭者那樣你死我亡。上述兩位作者的數據也顯示,非暴力抗爭比暴力抗爭更有可能引入民主制度,而非暴力抗爭成功的國家再次陷入內戰的可能性亦降低了15%。

誠如李嘉誠先生所言,香港正處於日本佔領時期之後最大的危機,如何保護香港的新生力量,避免無謂犧牲,無疑變得格外重要。《為何非暴力抗爭有效》這部著作很有系統地整理出一些未廣為人知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非暴力抗爭在道德上更為可取之餘,也更見成效,實在值得香港人認真深思。

書中唯一不足之處(也因而可能產生誤導),在於並沒有研究抗爭如何啟動,怎樣從星星之火變為具備足夠規模,而可以與作者研究的案例相比較。缺乏這方面的總結,有關經驗對於仍在初始階段的運動未必有很大的啓發。這就好比聚焦公司上市之後的發展經驗,對只聘用10多人的微型公司未必合用一樣。對中國內地而言,這個考慮可說尤其關鍵。

參考文獻:
1.    Erica Chenoweth and Maria J. Stephan, Why Civil Resistance Work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1)
2.    《抗爭者應好好思考未來路向》,趙明明,《明報》,2019年8月21日

【表】        1900–2006年期間25個最大規模抗爭運動

最高參與人數年份地點抗爭對象種類

(V=暴力,NV=非暴力)

結果

(1=成功,0=失敗)

4,500,0001937-45中國日本佔領V0
2,000,0001978-79伊朗巴列維政權NV1
2,000,0001983-86菲律賓馬科斯政權NV1
1,000,0001988緬甸軍政府NV0
1,000,0002006墨西哥卡爾德龍政權NV0
1,000,0002005黎巴嫩敘利亞勢力NV1
1,000,0001993-99尼日利亞軍政府NV1
1,000,0001989中國共產黨政權NV0
1,000,0001984-85巴西軍事統治NV1
1,000,0001967-68中國反毛派(anti-Maoists)NV1
1,000,0001922-49中國國民黨政權 (nationalist regime)V1
700,0001990-91俄羅斯反共產主義NV1
700,0001983-89智利皮諾切特政權NV1
550,0001956-57中國共產黨政權NV0
500,0002002-03馬達加斯加拉齊拉卡政權NV1
500,0001989烏克蘭庫奇馬政權NV1
500,0002001菲律賓埃斯特拉達政權NV1
500,0001989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政權NV1
500,0001963希臘卡拉曼利斯政權NV1
400,0001991-93馬達加斯加拉齊拉卡政權NV1
400,0001953東德共產黨政權NV0
400,0001941-45蘇聯納粹佔領V0
340,0001958-75越南美國佔領V1
300,0001990-95尼日利亞尼日利亞政權NV0
300,0001944波蘭納粹佔領V0

資料來源:Why Civil Resistance Works

【圖】    參與人數對運動成功概率的效應

資料來源:Why Civil Resistance Works

 

趙耀華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本文同時於二零一九年九月廿五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Hong Kong Insurance Industry: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18 Sep 2019
Economic Disputes and US-China Trade War2 Oct 2019
Trending
AI工业革命冲击劳动力市场
AI工业革命冲击劳动力市场
Prof. Michael C.L. CHAU
你是否注意到,有别于过往工业革命主要冲击基层职位,此轮AI浪潮的影响显然不同? 它不但深入自动化流程,更可能取代那些高技能、高收入的工作。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AI或将影响全球高达40%的就业,其中在发达经济体如香港,比例可能更高达60%。
16 May 2025
创新策略的共通点——从减贫谈到国际Web3中心
创新策略的共通点——从减贫谈到国际Web3中心
Prof. Joseph CHAN
一直以来,香港在四大支柱产业上表现卓越,包括贸易与物流、金融服务、专业及工商业服务以及旅游业。根据香港政府的研究统计,在新冠疫情之前,这四个行业贡献了接近六成的本地生产总值(GDP)和近一半的总就业机会。然而,这些支柱产业各自都面临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原因包括市场需求和用户行为的快速变化、区域和全球竞争、新的价值链发展、先进科技的影响,以及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为应对这些挑战,“创新”被提出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手法,而问题在于我们应如何制定创新策略——而不是单单为了“创新”而提出想法。本文将探讨如何从减贫的角度出发进而延伸至研究Web3行业的发展,来思考创新策略的制定方法——这两个话题的共通点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关于香港未来发展路径的启示。
14 May 2025
教学人员
Dr_Stepten_Chiu_web
About Author
Dr. Stephen Y CHIU

Honorary Associate Professor

我想了解更多学院的最新消息和活动资讯
LinkedIn WeChat Instagram Facebook Weibo Twitter YouTube

©2025 版权属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所有 | 隐私政策 | 无障碍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