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首施政报告的启示
上星期特首发表2025年施政报告。从鼓励生育到规范外地劳工,从发展游艇产业到太空经济,包含了香港经济民生发展的方方面面。笔者在此选取印象深刻的几个重点讯息,以作分析评论,只为抛砖引玉,为读者带来思考并留作日后参考。
此次施政报告的重点,无疑是北部都会区的规划。北部都会区包括了整个新界北部,占地面积达全港面积三分之一的土地,计划完成后可供250万人居住,比现时约98万人口多出一倍半。
北部都会区从西到东四个功能区引人注目,将分别建成高端专业服务及物流枢纽、创新科技地带、口岸商贸及产业区,及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区。这四大功能区共同构筑北部都会区多元产业、优质生活、国际化及生态共融的未来城市格局。
而令功能区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无疑是贯穿其中的铁路。施政报告强调铁路建设将会是北部都会区及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重中之重,也带动相关土地、产业发展。北环线铁路、跨境铁路及北部都会区交通网络将会成为北部都会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
其中,北环线铁路主线从西到东连接屯马线锦上路站与东铁线的上水站与落马洲站;支线则连接新田科技城、河套港深创科园,直通深圳新皇岗口岸。另外,亦兴建延线和新界东北线连接香园围;港深西部铁路则连接洪水桥至前海。
这些计划完成后,港深之间会增加包括前海、皇岗、莲塘三个铁路口岸,不但将完善北部都会区交通网络,还将大大便利往返港深两地的交通,促进区域生态共融和经济文化交流。
为保障北部都会区的高效发展,行政长官李家超将设立“北都发展委员会”并亲自担任主席,下设三个由司长级领导的工作组,包括由财政司司长任组长的“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由政务司司长任组长的“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及由财政司副司长担任组长的“规划及发展工作组”。 此外,政府还将尽量避免各部门之间繁复、缓慢、互相掣肘的行政流程,采用跨部门协调和订立专属法例授权,授权政府突破现有法定程序,以加速北都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土地、规划、审批及建造程序。
对政府发展北都的雄心壮志和投资规划,笔者认为有三点需要注意。
首先,欲速不达。跳出既定程式做事,本意是为了提高效率,但也可能带来混乱、错误,甚至是私相授受乃至贪腐风险。因此,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同样需要政府谨慎考虑。
第二,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需要大量金钱,灵活融资可能会隐藏了特区的财政负担。
第三,施政报告中在北都发展的附注中提及:“如合适,上述行政措施亦可套用在北都以外的地方。 ”由此可见,北都不仅只是新发展区,亦可能成为香港管治方式的试水区域。因此,在北都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进行阶段性的报告和总结,并对公众进行讯息披露,保持反思和讯息透明,接受公众监督。这将对香港的未来管治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特首亦宣布大学的非本地生人数上限在下年度(26/27)将由40%提升到50%。 香港资助大学的非本地生自费学额,最早在2004年设有上限10%,主要保护本地生资源。 随著国际化政策推进,2008年政府决定将上限倍增至20%,这一调整让大学可招收更多境外及内地学生,同时提升香港国际教育枢纽地位。 20%的上限维持了十多年,直至上年度(2024/25)才提升到40%。 今次再次提升,不可谓不快速。 政府官员亦补充,50%上限并非极限。
由于八大院校的教学式研究生课程是自费课程,非本地生比例并没有上限规定,再加上大力发展大学城的决心,香港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已经出现结构性转变。这将为香港的劳动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将获得大量接受过本地高等教育的非本地生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本地生,则将遇到数目众多、前所未有的竞争对手。无论是本地生还是本地家庭,都需对此有心理准备。
赵耀华博士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经济学荣誉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