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全球网络
  • 港大经管学院
        •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 港大经管学院是一所扎根亚洲、面向国际的顶尖商学院。
        • 概览
          • 院长寄语
          • 愿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伙伴及环球联系
          • 排名及认证
          • 企业合作
        • 学院领导
          • 学院领导
          • 国际顾问委员会
        • 我们的故事
        • 联络我们
        • 内联网
        • 设施
  • 课程
        • 课程 课程
        • 我们致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培育人才。
        • 总览
        • 本科生课程
        • 硕士课程
          • 会计数据分析硕士
          • 会计学硕士
          • 气候治理与风险管理硕士
          • 经济学硕士
          • 家族财富管理硕士
          • 金融学硕士
          • 金融学硕士(金融科技)
          • 环球管理学硕士
          • 可持续会计及金融硕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硕士﹙市场营销学﹚
          • 财富管理硕士
        • 工商管理学硕士及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学硕士课程
          • 工商管理学硕士
          • 工商管理学硕士(国际)
          •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学硕士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团队
        • 学院团队 学院团队
        • 国际化的教职员团队,积极推动课程发展,提供优质教育。
        • 教学人员
        • 博士后研究员
        • 助教/教学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员
  • 研究
        • 研究 研究
        • 引领知识创造的前沿
        • 思维领导
          • 学术论文
          • 信报龙虎山下专栏
          • FT中文网明德商论专栏
          • 媒体报导
        • 学科专业
        • 学院团队
        • 研究资助
        • 学术活动
          • 陈坤耀杰出学人讲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观经济预测
        • 香港大学知识交流
        • 香港大学学术库
        • 深圳研究院
  • 活动
  • 媒体
        • 媒体 媒体
        • 促进知识交流,分享独到的见解及构思,启发社会大众。
        • 学院消息
        • 媒体报导
        • 新闻稿
  • 就业及工作
        • 就业及工作 就业及工作
        • 加强与企业及伙伴的合作,携手培育专业人才。
        • 招聘人才
        • 学生就业发展
        • 工作机会
          • 教员招聘
          • 香港大学招聘网站
  • English
  • 繁
Type To Search
logo
Type To Search
  • 全球网络
  • 港大经管学院
        •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 港大经管学院是一所扎根亚洲、面向国际的顶尖商学院。
        • 概览
          • 院长寄语
          • 愿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伙伴及环球联系
          • 排名及认证
          • 企业合作
        • 学院领导
          • 学院领导
          • 国际顾问委员会
        • 我们的故事
        • 联络我们
        • 内联网
        • 设施
  • 课程
        • 课程 课程
        • 我们致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培育人才。
        • 总览
        • 本科生课程
        • 硕士课程
          • 会计数据分析硕士
          • 会计学硕士
          • 气候治理与风险管理硕士
          • 经济学硕士
          • 家族财富管理硕士
          • 金融学硕士
          • 金融学硕士(金融科技)
          • 环球管理学硕士
          • 可持续会计及金融硕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硕士﹙市场营销学﹚
          • 财富管理硕士
        • 工商管理学硕士及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学硕士课程
          • 工商管理学硕士
          • 工商管理学硕士(国际)
          •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学硕士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团队
        • 学院团队 学院团队
        • 国际化的教职员团队,积极推动课程发展,提供优质教育。
        • 教学人员
        • 博士后研究员
        • 助教/教学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员
  • 研究
        • 研究 研究
        • 引领知识创造的前沿
        • 思维领导
          • 学术论文
          • 信报龙虎山下专栏
          • FT中文网明德商论专栏
          • 媒体报导
        • 学科专业
        • 学院团队
        • 研究资助
        • 学术活动
          • 陈坤耀杰出学人讲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观经济预测
        • 香港大学知识交流
        • 香港大学学术库
        • 深圳研究院
  • 活动
  • 媒体
        • 媒体 媒体
        • 促进知识交流,分享独到的见解及构思,启发社会大众。
        • 学院消息
        • 媒体报导
        • 新闻稿
  • 就业及工作
        • 就业及工作 就业及工作
        • 加强与企业及伙伴的合作,携手培育专业人才。
        • 招聘人才
        • 学生就业发展
        • 工作机会
          • 教员招聘
          • 香港大学招聘网站
港大經管學院
  • 全球网络
  • 港大经管学院
    • 概览
      • 院长寄语
      • 愿景及使命
      • 里程碑
      • 合作伙伴及环球联系
      • 排名及认证
      • 企业合作
    • 学院领导
      • 学院领导
      • 国际顾问委员会
    • 我们的故事
    • 联络我们
    • 内联网
    • 设施
  • 课程
    • 总览
    • 本科生课程
    • 硕士课程
      • 会计数据分析硕士
      • 会计学硕士
      • 气候治理与风险管理硕士
      • 经济学硕士
      • 家族财富管理硕士
      • 金融学硕士
      • 金融学硕士(金融科技)
      • 环球管理学硕士
      • 可持续会计及金融硕士
      • 理科碩士﹙商業分析﹚
      • 理科硕士﹙市场营销学﹚
      • 财富管理硕士
    • 工商管理学硕士及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学硕士课程
      • 工商管理学硕士
      • 工商管理学硕士(国际)
      •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学硕士
    • 工商管理學博士課程
    • 哲學博士課程
    • 高層管理教育
  • 团队
    • 教学人员
    • 博士后研究员
    • 助教/教学助理
    • 研究生
    • 行政人员
  • 研究
    • 思维领导
      • 学术论文
      • 信报龙虎山下专栏
      • FT中文网明德商论专栏
      • 媒体报导
    • 学科专业
    • 学院团队
    • 研究资助
    • 学术活动
      • 陈坤耀杰出学人讲座系列
    • 研究中心
    • 香港宏观经济预测
    • 香港大学知识交流
    • 香港大学学术库
    • 深圳研究院
  • 活动
  • 媒体
    • 学院消息
    • 媒体报导
    • 新闻稿
  • 就业及工作
    • 招聘人才
    • 学生就业发展
    • 工作机会
      • 教员招聘
      • 香港大学招聘网站

信报龙虎山下专栏

主页 研究 思维领导 信报龙虎山下专栏
Hong Kong’s second curve

Hong Kong’s second curve

22 Jul 2020
分享到推特分享到面书分享到whatsapp分享到領英分享到電郵

香港的第二曲線 

年屆88歲的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是英國管理學大師,其著作《理解組織》(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s)更是組織研究的經典。近幾年,漢迪在中國內地聲望日隆,原因是他的一本小書《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

何謂「第二曲線」?這是一個有關組織存亡的概念。在漢迪看來,無論小如個人或公司,抑或大至城市、國家,所有組織都像生物體一樣,要經歷一個生命周期:從成長到成熟,直至衰亡。一般而言,若以一條曲線來展示組織的生命周期,那是倒U形的曲線,是為「第一曲線」。第一曲線固然無可避免,然而有些組織歷久不衰,另一些卻迅速衰老消亡,原因究竟在哪裏?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夠拖慢組織衰老的過程?

重塑社會關鍵

作者的答案是「第二曲線」。簡而言之,當組織的第一曲線還沒到頂,組織就應該尋找新的增長點,準備轉型。新的增長點找出來了,組織能成功轉型,其生命軌跡就會移到一條新曲線上,重新開始成長;而嶄新的生命軌跡就是組織的第二曲線,象徵組織走得更高更遠,延緩衰老。

「第二曲線」這個概念在內地的高科技公司,尤其在有關數碼經濟的公司中大行其道。原因是這些行業變化快,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企業若不能順勢而為,迅速找到第二曲線,很快就會被新的競爭者所打敗。這個概念其實對城市國家和社會十分重要。

《第二曲線》一書就有這個副題:〈預見社會與個人新出路〉(Thoughts on Reinventing Society)。漢迪認為,我們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也許都需要尋找第二曲線。當然,不同國家和城市情況各有不同。對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來說,第二曲線何在?

聚焦知識創新

香港的第二曲線無疑是知識創新,打造以知識驅動創新的經濟模式。香港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有條件朝這一方向發展。

天時方面,正當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皆然,知識進步一日千里。從生物醫藥到材料工程,量子計算到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到自動駕駛,電子貨幣到3D列印,知識創新既在重塑我們的生活,創造巨大價值,也是價值鏈中的主要元素。傳統製造業效率和利潤遠遠不及着重知識創新的公司。

以蘋果手機為例,蘋果公司股價在過去10年漲了6倍以上,而其代工商富士康,即使效率高,股價卻變化不大。由此可見,蘋果和谷歌等創新科技龍頭在創造價值之餘,也積累了龐大的財富。

知識創新的價值既然有目共睹,不少城市也想成為知識創新中心,但矽谷只得一個,香港又有什麼優勢呢?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其實是這個城市的比較劣勢,為鞏固金融地位所付出的代價就是生活成本(尤其是房價)太高,況且拜金文化也不利於知識創新。話說回來,香港畢竟有足夠資源發展為知識創新中心;知識創新的核心就是人才。

近40年來,中國崛起,除了GDP大增之外,還孕育了遍布世界的人才。對於吸引這些人才,香港有不少優勢。首先是毗鄰內地,又與世界主要城市有直達航線。其次是法制健全,可讓知識創新者專心致志,做出成績。第三,香港的財經實力有助知識變現,令知識創新者振翅高飛。第四,香港融滙中西的包融文化環境,有利於對知識創新者將天馬行空的奇想付諸實行。這些條件都是香港的地利。

至於人和方面,未來幾年將是香港邁向知識創新這第二曲線轉型的最佳時機。一方面,本地金融業仍然強大,硬軟實力兼備,有足夠的資源轉型。另一方面,在去全球化趨勢下,獨沽一味,單靠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吃老本的固有思維逐漸過時。有心有力,當前正是邁向第二曲線的理想窗口。

更重要的是,去全球化也令不少國家(尤其是美國)降低對移民專才的歡迎程度,導致高科技領域的移民專才萌生去意,另覓更適合自己發展的土壤。這給香港帶來機遇,以其包容的文化和優良的制度吸納這些人才。

階段性三部曲

當然,展開第二曲線殊不容易,香港目前對於創新、創業、新經濟不算積極,也未能邁開步子,例如電子商務就不及其他一流大都會,網上購物不算方便,出行坐車、支付也有些落後。雖然特區政府在鼓勵知識創新一環有不少優惠政策,但創業人士仍面臨一籃子挑戰,人才更尤其稀缺,不少創業者就抱怨難以在本地物色到優秀的軟體工程師。

要解決高科技和知識方面的人才荒,從人才戰略的角度,筆者對特區政府有三項建議:短期靠「買」,中期靠「租」,長期靠「造」。

買,是指吸納環球人才,尤其是頂尖大師級的一群優才來港。1930年馮卡門(Theodore von Karman)加盟加州理工學院,吸引和培養一大批人才,對於南加州航空航太業騰飛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自2004年起
任職北京清華大學,也大大促進了內地人工智能的發展。假使本港可以在知識創新領域聘請此等翹楚,給予優厚待遇,不但展現海納百川的氣度,對社會促進知識創新也能產生正面效果。

租,是指推出更靈活的人才政策,讓知識創新企業更容易從全球招徠所需高科技人才,在港短期工作。世界各地固有的高科技人才政策,往往要求僱主證明所需人才無法在本地找到,徒令成本大增,對於小型創新公司尤其不利。總之,有關政策不應窒礙創新企業招攬外來專才,能助此等企業一臂之力的才是良策。

造,是指造就,即在本地學生中多培養日後投身知識創新領域的人才。本地最優秀的學生往往修讀醫學、法律或者商科。學生以待遇優厚行業為首選,乃屬人之常情。但對高材生,政府不妨在學業以至生活各方面給予扶持,讓他們看到知識創新的光明前景,而願意在這領域發展事業。當然,說易行難,這亦非一日之功,但假以時日,隨着香港逐漸建立崇尚知識的文化,知識工作者也通過創新取得可觀的回報,高材生自然會選擇知識創新,社會也能建立一個良性循環。

傳統上,特區政府一向信奉自由經濟市場,採取不干預政策。不過自由市場並非總是有效,前沿的經濟學研究也指出,通過公共政策扶持一些行業,可以幫助經濟發展。除了協助具體的行業,特區政府更可加強扶持人才的政策,打造知識型創新驅動式經濟,走入第二曲線,迎來更好的未來。

 

李晉教授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管理及商業策略、經濟學)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零年七月廿二日載於《信報》「龍虎山下」專欄)

The pandemic's impact on education quality and equality15 Jul 2020
Entrepreneurship as spearhead of the new economy29 Jul 2020
Trending
创新策略的共通点——从减贫谈到国际Web3中心
创新策略的共通点——从减贫谈到国际Web3中心
Prof. Joseph CHAN
一直以来,香港在四大支柱产业上表现卓越,包括贸易与物流、金融服务、专业及工商业服务以及旅游业。根据香港政府的研究统计,在新冠疫情之前,这四个行业贡献了接近六成的本地生产总值(GDP)和近一半的总就业机会。然而,这些支柱产业各自都面临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原因包括市场需求和用户行为的快速变化、区域和全球竞争、新的价值链发展、先进科技的影响,以及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为应对这些挑战,“创新”被提出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手法,而问题在于我们应如何制定创新策略——而不是单单为了“创新”而提出想法。本文将探讨如何从减贫的角度出发进而延伸至研究Web3行业的发展,来思考创新策略的制定方法——这两个话题的共通点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关于香港未来发展路径的启示。
14 May 2025
教学人员
关税豪赌  只有输家
关税豪赌  只有输家
Dr. Maurice K.S. TSE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上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今年 1 月的 3.3% 显著调低至 2.8%。报告指出,中国和印度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未来5年贡献比例分别为 23%和超过15%;而美国因其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遭下调至 11.3%。
7 May 2025
教学人员
Prof_Li_Jin_2019
About Author
Prof. Jin LI

Area Head of Management and Strategy

关键字
经济学
管理及商业策略
我想了解更多学院的最新消息和活动资讯
LinkedIn WeChat Instagram Facebook Weibo Twitter YouTube

©2025 版权属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所有 | 隐私政策 | 无障碍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