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出没注意:经济学上的特效解方
从各大媒体报导和社交平台信息广传可见,日本近期正被一场前所未有的熊灾困扰。棕熊与亚洲黑熊以空前频率闯入人口密集地区,甚至闯入停机坪,令机场暂时关闭。截至10月底,已有超过170人遭受攻击,造成十多人丧生。日本环境省以及农林水产省将之定性为“异常事态”,并紧急调拨资源应对。
事件引发舆论关注,一般指向因气候变化而导致食物短缺。若用经济学“手术刀”解剖,则会发现危机的核心症结在于猎人群体,皆因维系人熊边界的这道传统防线,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系统性失灵。
野熊频繁“下山”,直接导火线的确是生态因素。夏季创纪录高温与干旱导致山毛榉、橡实等坚果严重歉收,饥饿驱使熊群冒险走进人类活动区域;背后其实反映日本经济结构经过数十年变迁所埋下的深层隐患。战后经济高速增长与城市化进程有如巨大抽水泵,将乡村人口源源不断吸入都市圈,令广大乡村陷入过疏化与超高老龄化的困境。
曾被精心耕作的农田、有序管理的“里山”(Satoyama)遭弃耕荒废。“里山”强调“社会—生态—生产地景”(socio-ecological and production landscape),在日本传统生态格局中,一直充当人与自然之间的缓冲带,通过人类适度经济活动维持半自然生态,有效隔离野生动物与人类居住区。
今时今日,缓冲带因荒废而杂草丛生。对饥饿的野熊而言,村庄附近废弃的果树、管理不善的垃圾收集站无异于自助餐厅;人与熊的边界在蔓延的荒野中变得空前模糊。这场看似偶然的生态失衡,实则是社会经济结构性问题的集中爆发。
猎人亏本 防线失守
面对熊群,地方政府本来可以透过传统应对方式,请猎友会出动驱赶或捕杀。无奈这道历时数百年的防线已风雨飘摇。要理解个中原因,必须站在猎人角度算一笔理性而残酷的经济账。
先看收益。猎人冒生命危险捕熊,经济回报却小得惊人。长野县一名猎人披露,他参与两小时黑熊驱逐任务,政府补贴仅3000日元(约150元港币)。这种象征性补贴更像车马费报销,而非就专业技能和风险而言的对价。过去熊胆、熊掌曾是可观收入来源,但在《野生动物保护法》日益完善的今天,任何有关的商业交易都被严禁。虽然生态保护有其必要,却切断了猎人唯一的潜在高额回报,而政府并未建立相应补偿机制;猎人捕熊的直接经济收益近乎零。
再看成本。与微薄收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昂得令人却步的预期成本。首先是物质与时间成本。一把合格猎枪动辄数十万日元,每年保养、牌照费不菲;每次出动的弹药、燃油、通讯等都是实打实的开支,区区数千日元的补贴,连直接成本都无法弥补。尤其重要的是时间成本。一次行动耗时半天至数天是常态,补贴却按次数或极低时薪计算,完全无视猎人的机会成本。
其次是生命安全风险。与饥饿或被激怒的野熊正面交锋,危险程度可想而知。2025年熊灾已导致多人死亡,其中不乏经验丰富者。承担捕熊重任队伍的人口结构更令人担忧,日本猎人平均年龄高达68岁,被媒体称为“银发军团”,况且全国猎人总数从70年代巅峰的50多万,锐减至不足10万。让这支队伍对抗体型愈来愈大、数量愈来愈多的熊群,是将他们置于足以致命的险境;政府却一直未能提供相应的意外伤亡保障。
再者,还有法律与社会成本。在枪支管理极严的日本,于市区开枪面临巨大法律风险。根据《鸟兽保护管理法》及枪械法规,猎人必须确保行动时万无一失。一旦误伤路人或造成财产损失,须承担沉重民事赔偿乃至刑事责任。这种“一枪不慎,倾家荡产”的后果使许多猎人犹豫不决。此外,日益高涨的动物保护思潮让猎人腹背受敌。受熊威胁的市民要求他们果断行动,动物保护团体则可能将猎杀行动贴上“残忍”标签,通过社交媒体不断施压。这种“干或不干,也要挨骂”的困境,使不少猎人裹足不前。
从经济人(Economic Man〔homo economicus〕)看来,结论可谓清晰不过:捕熊行动预期收益微薄,预期成本却极高。当成本远超收益时,理性选择自然是“能免则免”。这正是日益萎缩的猎人群体未能及时回应熊灾的基本经济原因。
治本之策并非道德呼吁,而在于正视经济逻辑,从根源上进行制度重构,让保护社区安全这项公共服务成为回报合理、可控风险的专业化行为。笔者建议以下三大方向:
一、建立专业化薪酬等级。象征性低额补贴必须取消,而将猎人捕熊行动定位为由政府购买的高风险专业公共服务。可考虑设计“基本待命费+出勤费+绩效奖金”模式:待命费确保队伍稳定性,出勤费覆盖直接成本和时间成本,绩效奖金是专业技能和风险承担的回报。报酬标准应参照警察、消防员等高危公共服务,确保总收入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二、构建全面的国家级风险保障体系,这比提高补贴更为关键。政府应为所有在册并受委托执行任务的猎人建立强制性公共保险,包括个人意外保险和抚恤金,第三者责任险,覆盖任务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损失;以及法律援助保险,为因合规行动而卷入诉讼的猎人提供专业支援。这套组合拳让猎人“敢于开枪”而无后顾之忧。
三、系统化培养接班人。解决银发军团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吸引年轻人入行。政府应将猎人培养纳入资助职业教育一环,以便大幅减免新人培训、考证及装备费用;建立官方师徒制,对带徒的老猎人予以补贴;通过宣传重塑猎人的社会形象,强调其作为“生态系统管理者”和“社区安全守护者”的专业性,以提升专业自豪感。
总而言之,2025年日本熊灾折射出社会经济深层结构性问题,警示我们任何依赖传统、情怀和个人奉献的方式,当遇上现代经济社会的精密计算和风险评估,都显得脆弱不堪。解决问题不能依靠空洞的道德呼吁,而须勇敢地正视并重构经济激励和保障机制。唯有让这份古老而危险的职业在当今社会获得应有的经济尊严、制度保障和人才传承,日本才能重新建立起可持续的“防火墙”, 摆脱难以招架“熊军”入侵的困局。
章逸飞博士
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高级讲师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五年十一月二十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