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B. WONG
Prof. Michael B. WONG
经济学
管理及商业策略
Assistant Professor

3910 3086

KK 921

Academic &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 PhD in Economics, MIT
  • A.B. in Physics, Harvard
Biography

Dr. Michael B. WONG grew up in Hong Kong and joined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2022. He received a PhD in Economics from MIT and an A.B. in Physics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Michael’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labor, organizational, housing, and monetary economics. His current focus is on the economics of barter and digital money, the global rise of labor service outsourcing, and the housing crisis in Hong Kong.

Teaching
  • Global Management in Economics Perspective
  •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and Strategy
Research Interest
  • Labor economics
  • Personnel economics
  •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
  • Monetary economics
  • Housing economics
Recent Publications
贵租不再?香港四大核心区吉铺涌现 空置率创四年半新高

新闻透视-贵租不再?( 繁/简字幕 ) 今年第一季,本港四大核心购物区的街铺空置率升至百分之12.1,创近四年半新高。有地产业界指,面对高企空置率,不少业主开始愿意减租,部分铺租下调三、四成,甚至七、八成都有,贵租时代是否已经过去?之前很多商户因为租金高企而结业,随著街铺租金下跌,商户能否迎来转机?外围因素影响下,铺市出现结构性转变,地产能否继续支撑整体经济呢?

过渡性房屋入住率参差!简约公屋成申请者首选?

香港过渡性房屋入住率严重分化,部分偏远项目高达九成满,但新界多个屋邨却低于六成。随著数千新单位即将落成,如何避免资源浪费?本台实地考察高入住率的元朗同心村,分析其入住率高企主因,并探讨未来政策调整方向。

公屋富户叹难置业:私楼买不起 抽一手居屋又难过中六合彩

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管理及商业策略助理教授王柏林教授最近接受文汇报访问时表示,提升居屋建造质素可为公屋人士置业提供诱因。他认为,公屋与居屋质素趋同是政策设计的重大失误,公屋旨在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居所,居屋整理质素理应优于公屋,才能吸引公屋户向上流动。他建议,政府应该预留高质素、地点好的单位为居屋,并提升市场流通性,鼓励“楼换楼”。

Ideological Bias and Trust in Information Sources

We study the role of endogenous trust in amplifying ideological bias. Agents in our model learn a sequence of states from sources whose accuracy is ex ante uncertain. Agents learn these accuracies by comparing their own reasoning about the states based on introspection or direct experience to the sources' reports. Small biases in this reasoning can cause large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in the agents' trust in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the states, and may lead agents to become overconfident in their own reasoning. Disagreements can be similar in magnitude whether agents see only ideologically aligned sources or diverse sources.

财赤之出路:卖公屋 救香港

近年香港政府财赤迅速恶化,过往占财政重要部分的卖地收入断崖式下跌。2012至2022的10年间,卖地收入平均占政府总收入的14%,平均约779亿元;但在2024/25年度,卖地收入暴跌至仅占政府总收入1%,约66亿元,只剩下约十分之一,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印花税收入亦从过去10年平均占政府收入13%,因政府“撤辣”而大幅下滑。这两项是政府重中之重的收入来源,料短期内难以复苏。

剖析香港住房危机:演变与对策

除了退休,香港市民另一个持续关注的问题是城市的住房负担能力。自2010年以来,香港已连续14年被评为全球住房最难以负担的市场。在第四章中,何汉梁先生、洪雨林先生和王柏林教授通过分解人口、价格和建筑数据,来衡量香港住房负担能力危机的分配效应。研究显示,2006年至2016年间,大型公共房屋使大量本地家庭免遭私楼住房支出急升影响。然而,随着私楼住房支出上升,公共房屋错配问题频生,私楼租户的人口显著增加。面积较小私楼单位的楼价和租金则不成比例地增加,造成这类单位价格飙升,年轻租户承担了不成比例的重担,逐渐缺乏在香港住房阶梯向上流动的能力。持续缺乏可负担住房正阻碍香港吸引境外人才和投资,对本港经济极为不利。

住房短缺碍引才 政府应续增建屋

为促进香港经济增长,政府实行了大规模的研发补贴,旨在创造新产业和刺激新的经济增长。政府还积极放宽移民限制,希望吸引年轻人才。 可惜,这些政策的作用很有限。过去10年,尽管特区政府在创新补贴上花费了巨额资金,但本港的机械、设备和知识产权实际投资,从2012年的2780亿元(占GDP的13.7%),下降到2023年的1730亿元(占GDP的5.8%)。尽管移民限制得到放宽,本港劳动人口在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仅增长了0.4%。

王柏林、何汉梁:加强富户审查 劏房户免受苦?

香港地狭人稠,公共房屋资源紧绌。不少基层人士因未能轮候到公屋,而被迫选择住于狭小且生活环境恶劣的劏房。可讽的是现时居住公屋的住户中,有为数不少拥有名车甚或在外地有物业,过着不俗的物质生活。他们被统称为「富户」。

人才得失与香港前景:领英社交资料左证

基于种种社会经济问题,香港有数十万劳动人口及其家庭已经移居海外。与此同时,受香港政府积极进取的人才计划所吸引,过去一年也有数十万人从外地来港。人口流动对香港的劳动力和人才库有何影响?关颖伦博士、邓希炜教授和王柏林博士通过分析领英(LinkedIn)社交数据和政府统计数据评估香港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前景。

香港劏房问题之出路

近10年来,香港一直面对分间楼宇单位(俗称「劏房」)激增的困局。 穷等人家蜗居在拥挤不堪的非人居住环境,此等影像令人心痛,亦有损香港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