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9冠状病毒疫情带来经济转变,加上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央及特区政府分别对香港经济发展提出新的规划,香港步入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近日,特区政府公布计划把创科局改组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提升「再工业化」的政策职能,行政长官早前也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发展北部都会区,建议拨出大量用地发展创新科技及先进工业。

3917 0029
3917 4388
MB 335/ KK 920
第五波疫情来袭,航空交通中断及通关阻隔势令供应链更形紧张。连锁快餐店除了衍生「巨无霸指数」,也是供应链的警报。去年日本和台湾出现薯条缺货,香港也曾暂停供应炸鸡翼。在供货不稳之下,亚洲何以仍要继续依赖北美及巴西的货源?上期提到贸易摩擦和区域协议将令供应链网络缩小,但香港现况似乎并非如此。研究国际贸易和产业结构转型的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教授邓希炜先梳理贸易网络的来龙去脉,再从两类短缺货品,分析谁来决定供应地。
继《2016年施政报告》提出香港「再工业化」计划,创新科技局翌年成立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至今香港工业化进展不大,市民对再工业化前景与政府的政策用心也不太了解。
继《2016年施政报告》提出香港「再工业化」计划,创新科技局翌年成立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至今香港工业化进展不大,市民对再工业化前景与政府的政策用心也不太了解。有见及此,笔者最近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撰写《香港再工业化研究》报告,透过企业问卷调查及与业界代表焦点小组讨论,以微观数据分析制造业的当前挑战,以及利用工业4.0技术升级转型的潜力与困难,最后分析本港再工业化的可能性与政策期望。
继《2016年施政报告》提出香港「再工业化」计划,创新科技局翌年成立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至今香港工业化进展不大,市民对再工业化前景与政府的政策用心也不太了解。有见及此,笔者最近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撰写《香港再工业化研究》报告,透过企业问卷调查及与业界代表焦点小组讨论,以微观数据分析制造业的当前挑战,以及利用工业4.0技术升级转型的潜力与困难,最后分析本港再工业化的可能性与政策期望。
Hong Kong insurers are now eagerly awaiting the border re-opening with the mainland and keen to tap into the growing Greater Bay Area (GBA) market. And while COVID-19 has accelerate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maintaining the “human touch”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an industry that is people-oriented and built on trust and integrity.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香港传统工业正在默默起革命,在「後疫情」年代,「再工业化」能否应运而生,扭转香港长期过度倚重金融和地产的格局?本报策划「香港新工业」系列专题,专访了多位业界权威及学界精英,他们均对香港「再工业化」寄予厚望,期盼能够藉此贡献国家,并为香港经济注入全新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撰文指,製造业曾经在香港经济崛起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高峰时期工业占香港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0%。但是,随着香港製造业持续外迁,工业生产总值占比越来越低,2019年香港製造业增加值只有293.6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1%。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任鸿斌近日在《“十四五”外贸高质量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推动内地、香港、澳门共建单一自贸区。就此,有专家指出,有关举措是向香港、澳门开放内地市场,让港澳地区充分享受内地市场扩大开放所带来的红利,但安全是构建内地、香港、澳门单一自贸区的重要前提。
特区政府2016年提出「再工业化」概念,改善香港经济结构。然而5年过去,製造业占香港GDP仅1%,经济发展仍未能摆脱对金融和专业服务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