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資訊科技與金融:羅曄博士

興趣使然

 對應用數學和社會科學感到無比興趣,羅博士早早就決定選修經濟學,以數字和算式分析世界。受到母校豐富的學術文化影響,畢業以後,羅博士就馬上展開了他的學術生涯。

 

儘管學者在研究的過程中享有很大的自由度,但羅博士不得不指出,開發新知識就像在黑暗中探索。研究過程波折重重,除了需要無比耐性外,能否相信自己所進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是研究人員能否堅持下去的關鍵。當你在研究遇到重大的挫折時,你會發覺,一個能夠在技術上和情緒上支援持你的導師是可遇不可求的。

 

儘管艱苦,但能成功創造對世界有益的知識所帶來的樂趣無可比擬。對於羅博士來說,能夠成為一個研究人員是一種榮幸,而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是一種光榮。因此,他非常鼓勵有志通透過知識改變世界的學生成為學者。

 

全球市場趨勢

經年累月地為金融機構進行諮詢工作,令羅博士肯定了工作經驗對教學和研究的質素的正面的影響。羅博士指出信息技術上的研發需要大量與金融活動和社交媒體用戶相關的一類原始數據,而唯有與大型企業或者公共企業合作才能索取。此外,親身體驗新科技如何應用在企業的日常營運,以及了解其在應用上的限制,能使教學人員在課堂上提供實用和高水平的內容。

 

羅博士亦觀察到市場對數據科學和金融學方面的專才的需求正呈現指數級的增長。在中,美,以及歐盟區,當地的金融機構每年都在招聘數以千計的數據科學家來開發和支援商業用的人工智能。這類的職位,在環球金融市場裡有近二丶三百萬的空缺。由於金融服務正逐漸電子化,後台辦公室在銀行界將會越來越舉足輕重。面對市場的轉變,港大經管學院將繼續致力為同學提供研修跨學科技能的機會,加強他們的競爭力。

 

成為區域性的金融科技中心

羅博士認為香港雖然在創新和技術方面落後,但他認為香港在發展金融科技方面有巨大的潛力。畢竟,金融科技的發展需要遵循金融的法則,在不干擾金融市場的秩序下才能穩健成長。羅博士認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擁有足夠的財務資源和健全的法律保障,為金融科技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適合的環境。本地的大學除了具備國際級的研究能力外,他們亦能為市場提供大量擁有跨學科技能的專才。故此,羅博士相信香港擁有成為一個地區性金融科技中心必備的「金融」和「技術」。

 

羅博士認為香港很幸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使其在亞太區金融市場中落地生根。他們對金融產品擁有強大的需求,這一點將會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外源性因素,由外刺激香港內部的金融科技產業。

 

金融科技開拓新市場

羅博士觀察到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助開放微型市場,如小額貸款。儘管因應日常消費(例如借錢購買智能電話)而生的小額貸款一直存在需求,但由於審批貸款所需要的行政成本不菲,故大型金融機構的業務過往從不染指小額貸款市場。然而,商業用人工智能可以自動化貸款程序,大大降低了提供服務時所產生的行政成本,使大型金融機構擁有了和小型金融機構在這類微型金融市場中競爭的能力。

 

大數據技術是另一個改變市場遊戲規則的角色。隨著雲端技術的發展,記錄管理變得越來越準確和全面。阿里巴巴和騰訊等平台公司則透過把數據科學應用在他們豐富的客戶數據庫中,令他們能夠為自己既有的客戶群提供風險評估,以至提供線上銀行服務的能力。由於它們的違約率遠遠低於傳統銀行,它們作為線上銀行的出現,相信能夠為銀行業激起的更多競爭。

 

展望

加入香港大學後,羅博士希望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研究上深造。他已經準備好貢獻出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令港大成為亞洲領先的商業AI研究機構。除此以外,有見本地生對創科技術上有強烈的興趣,羅博士感到驚訝之餘,也非常享受在港大經管學院的教學體驗。

Other Events
第六屆「香港大學中國經濟季度論壇」 探討中美貿易局勢、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及展望
2025 | 學院新聞
第六屆「香港大學中國經濟季度論壇」 探討中美貿易局勢、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及展望
港大經管學院中國經濟研究所聯同香港清華同學會舉辦的第六屆「香港大學中國經濟季度論壇」於4月16日圓滿舉行。論壇匯聚了多位著名專家學者和工商界領袖,共同探討在當前環球變局下中國經濟的增長動能及相關政策的方向與展望。一眾講者就時下關稅戰、貿易戰、中國房產經濟及宏觀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話題分享了深刻見解。論壇於香港大學創立方舉行,共吸引近230位工商界領袖、傑出學者、校友和學生出席。
港大經管學院領袖企業家講壇系列2025年第二講 – 困難和失敗往往是人生和事業的大機遇
2025 | 教與學
港大經管學院領袖企業家講壇系列2025年第二講 – 困難和失敗往往是人生和事業的大機遇
港大經管學院很榮幸邀請到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先生,參與學院於2025年4月8日舉辦的「港大經管學院領袖企業家講壇系列 2025年 - 第二講」,並擔任主講嘉賓。 俞老師以自身投身教育界和創業故事為基礎,與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實務教授毛振華教授討論如何在人生或事業低谷時保持積極心態,化挑戰為機遇、錘煉韌性,並探索突破的方向,為出席者帶來了寶貴的見解和人生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