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私有化暗藏的玄机
继上市不足3年半的谭仔国际,在今年2月由日本母公司东利多控股提出私有化之后,汇丰集团亦于本月9日公布,建议私有化创立于1933年的恒生银行。换言之,恒生成为汇丰全资子公司后,其超过50年的上市地位将被撤销。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资料显示,近5年来每年平均有21家上市公司因私有化退市。以金额计算,去年私有化的16家港股公司市值达1,226亿元,高于首次公开招股(IPO)的集资金额。
在股票市场的私有化,通常指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第三方(其他投资者或金融机构)以现金或证券的方式,向所有股东购买全数股份。私有化的原因涵盖以下5方面。
一、商业保密及成本考量
企业要维持上市地位,每年的固定支出不在少数,包括监管报告费用、资讯披露成本及交易所年费,私有化后则可一概免除。私人公司因无需公开敏感财务或业务细节,而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保持优势。再者,杠杆收购作为私有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所涉及的负债利息支出可用来扣减应纳税额。税务收益通常被视为补贴之类,实际上则是由政府和公众埋单。
二、控制代理成本
私有化透过杠杆收购大幅举债,促使企业使用自由现金流加以偿还,由此可减低管理层的潜在不当投资或浪费行为。自由现金流量缩减与推高债务的财务杠杆水平,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 同时,公司转为私人持有后,股权集中于少数大股东或管理层,因而有动机作出有效监督,避免了股权分散时的弊病,例如监督成本高。
三、解决“搭便车”问题
在股权分散的公司,对管理层的监督是一种“公共财”(public good)。积极监督的股东付出高成本,反而无法独享收益,其他股东却因可成为经济学上所谓“搭便车者”(free rider),而降低监督意愿。企业除牌后,则可能由单一机构或少数股东掌握大权,也就较为容易克服搭便车的问题。
事实上,以公司决策过程而言,无疑更有效率。重要的计划毋需过于详尽的研究或向董事会报告,管理层的决策变得快速有效,并得以专注于公司的长远发展、非核心业务的重组,以至较高风险的转型投资。
四、财富转移效应
私有化股权价值的增加,可能基于财富从其他人(如债权人、特别股股东、雇员以及政府)转移给股东。公司经私有化后,或会为追求更大利润而进行较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从而增加债权人和优先股股东的风险,但收益却主要归于股东。公司亦可能在私有化前提高股息发放,将部分公司的现金分配给股东,令公司留存的资本减少,结果损害债权人和优先股股东的利益。
五、资讯不对称与股价低企
私有化过程中,管理层因较一般投资者掌握更多关于公司价值的资讯,而能以低于公司实际价值的价格收购公司;内部人士又或利用会计和财务技巧压低股价,而以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完成收购。大众投资者往往著眼于短期收益,而低估具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市况愈差,股价与资产价折让就会愈大,而折让愈大,私有化机会亦愈大。细价股以及规模较小的地产股,均较有机会提出私有化。
当股价不及资产净值,私有化可让控股股东以相对低的成本回购资产。以阿里巴巴为例,集团在2007年将旗下B2B业务(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发行价为13. 5元。后因业务增长乏力,加上股价持续低迷,集团于2012年同样以13. 5元私有化上市部分。阿里巴巴在2014年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挂牌,至2019年港交所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阿里巴巴同年重返香港上市。
2024年,本港私有化的上市企业为数共16家。近期在港交所撤销上市地位的公司,包括在2019年挂牌的ESR集团。去年年底,集团创办人与国际金融机构联手组成财团,以每股13元收购ESR所有流通股;私有化交易总值为552亿元。
提出私有化一方表示,ESR锐意转型为轻资产平台,聚焦新经济领域。由于有关策略或会造成短期获利波动,决议应避免公开市场的短期压力及上市规则的限制,以便业务达致转型目标。
与此同时,企业私有化亦不乏失败案例,原因之一是许多私有化方案的价格远高于公司资产净值折让,难获独立股东接纳。此外,有方案须经出席表决的独立股东大多数通过,而表决投票往往令私有化建议功败垂成。
本年4月,迪生创建大股东潘廸生提出以每股7.2元私有化,较当时市价有逾五成溢价,但仍低于公司去年每股资产净值9.05元。再者,公司持有大量现金,令部分股东投下反对票。最终在7月举行的法院会议上,因反对票达10. 16%,而未能满足私有化条件。
上市公司私有化难免面临挑战。首先,交易完成后可能限制公司的融资渠道,因为私人企业无法通过发行或增发股份以进行大规模融资,资金来源仅能依赖银行贷款或私募,灵活性大为降低。其次,或会损害小股东利益。若收购价钱不合理,又或大股东利用优势地位压低收购价,将不利于散户与小股东的合理权益。
回顾本世纪以来,多家港资银行先后易手【表】,例如招商银行在2008年以193亿元收购永隆银行;2013年,广东大型国企越秀集团,宣布以116亿元收购廖创兴家族的创兴银行75%股权。时至今日,纯港资银行只剩东亚银行、大新银行,以及并无上市的大生银行。
表:千禧年后银行并购
| 2000年 | 东亚收购第一太平银行 |
| 2003年 | 永亨收购浙江第一银行;工银亚洲收购华比富通银行 |
| 2004年 | 台湾富邦金控收购港基银行股权 |
| 2006年 | 大众金融收购亚洲商业银行 |
| 2008年 | 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 |
| 2013年 | 越秀集团收购创兴银行 |
| 2014年 | 华侨银行收购永亨银行 |
至于是次汇控决定将恒生私有化,外界认为既能处理恒生坏帐,亦能有效精简集团在香港的业务架构,理顺决策流程,并提高灵活性。汇丰表明,在交易完成后,将暂停股票回购3个季度,以保留资金。虽然此举将令汇丰股东的总回报(包括股息及回购)受压,市场预期短期内股价或下跌,但私有化长远将带来正面影响。
一待恒生私有化,汇丰可望提升效率,并且透过整合业务、人力资源、客户网络以实现协同效应。尽管恒生的品牌、分行日后将获保留,两家银行在管理及决策上无疑更趋紧密。随着全球银行业进一步面临地缘政治及监管压力,此举将标志香港金融业迈向新时代,甚至有望开创亚洲银行业整合的潮流。
谢国生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教学副教授、新界乡议局当然执行委员
何敏淙
香港大学附属学院讲师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五年十月二十九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