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港资工业企业 探讨香港产业政策
由香港工业总会委托笔者撰写的《香港制造:新型工业化策略》研究报告已于上月发布,本文将分享研究报告内有关港资工业企业营运情况及展望未来的部分,为香港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报告的部分内容亦曾于〈新法量度工业贡献 有效评估产业趋势〉一文中有所论述【注】。笔者从价值链和产业政策的角度,将香港工业划分为“制造业”、“出版及包装”、“分判制造工序”及“新型工业”四个部分,在2023年分别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1.0%、0.2%、1.8%及1.4%,合共4.4%。此外,笔者强调生产性服务业对本港经济的重要性,并作出保守估计:同年,与工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占香港GDP 的16.2%,当中主要由进出口及批发业所组成。
根据数据库的研究样本分析,2024年共有 68,314 家港资制造企业于内地处于存续或正常经营状态,并呈现出跨地域、跨行业的多元分布,可见已深度融入国内经济,并在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中发挥作用。
地域分布方面,广东省是最多港资制造企业的所在地(30,971家),其次为江苏省(9,557家)、福建省(6,913家) 和浙江省(5,300家)。若按城市划分,则以深圳市为主(6,862家),其次为东莞市(5,906家)、惠州市(4,628家)、苏州市(3,567家)、泉州市(3,002家)和上海市(2,638家)。
行业分布方面,“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是最多港资制造企业涉足的领域(9,177家),其次为“纺织服装、服饰”(5,630家)、“橡胶和塑料制品”(4,879家)及“金属制品”(4,710家)。
除了数据库分析外,笔者亦对约250家港资工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涵盖传统工业和新型工业,也涵盖原材料加工和终端制品行业。近 9成受访企业以香港为总部,3成以上受访企业在港的主营业务并非制造业,而是研发、设计、进出口贸易、品牌、零售、专业服务等更高增值的业务。
受访大型企业普遍盈利能力较强,而受访中小企则面对较大挑战。对于营收为5亿港元以上的企业,75%表示于去年实现盈利,只有7%表示亏损;对于营收为1亿港元以下的企业,只有30%表示于去年实现盈利。上述数据反映大企业是推动新型工业发展的引擎动力;再者,考虑到中小企贡献社会大部分的就业机会,政府应在升级转型方面予以支援。
受访港资工业企业的两大优势是拥有多元的销售市场和对研究投入的重视。2023 年,约60%受访企业已分别立足于香港和内地的销售市场;约45%已分别活跃于美国和欧洲的销售市场;约30%则已进入东南亚销售市场。多元的销售市场反映港资工业企业的韧性,足见其拓展市场空间和分散市场风险的实力。
至于2024年研发投入在总营收占比方面,46%上述受访企业预期达5%或以上,67%预期达3%或以上;与疫情前相比,45%受访企业估计研发投入有所增加,只有26%估计有所减少。参考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内地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之一,在于研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不低于3至5%;上述数据反映受访港资工业企业普遍具备技术含量,致力成为更高增值的原设计制造商(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简称ODM) 和原品牌制造商(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 ;简称OBM),而非停留在原设备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简称OEM) 的阶段。
2022至2024年间,以内地和香港为主要投资目的地的受访港资工业企业,比例分别为超过80%和超过60%,而以东南亚为主要投资目的地的比例则约为30%。多数受访企业同时以香港和内地作为研发及设计活动的所在地。总体而言,受访企业在香港境外的业务偏向产业链上游和中游环节,如原材料及零部件采购、智能制造服务及技术支援、中试、大批量生产、质管检测及认证,以及环境工程及相关顾问服务等。香港业务则较集中于产业链下游环节,包括市场营销、批发、进出口贸易、零售、专业服务、行政管理等。
观乎2025至2027年港资制造企业在内地和东南亚的投资趋势,预期有所增长的受访港资企业分别超过40%和超过80%。开拓东南亚业务的主因,在于分散地缘政治风险和拓展海外市场,其次是节省生产成本。
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多数港资工业企业将香港视为从事供应链管理和进出口贸易业务的总部,并实行“中国+N”的供应链布局策略,将主要制造基地分布在内地和东南亚。这是由于内地拥有最充裕的生产要素,能满足制造企业的一站式需求;而东南亚的人力和土地成本则普遍较低,较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并能够分散地缘政治风险。
上述研究的焦点小组访谈结果显示,港资工业企业认为开拓新兴销售市场是头等大事,而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则是必修课。从需求端看,香港市场空间有限、内销市场竞争激烈、欧美市场受地缘政治影响营商环境;相比之下,东南亚的中产消费需求持续增加,自然成为备受港资工业企业重视的新兴市场。从供应端看,市场急速变化、商业环境竞争激烈,对此等企业供应链的韧性更是双重考验。一方面,在市场需求波动时,需要有效调配产能、管理库存;另一方面,“中国+N”策略则要求港资工业企业具备在海外建立和管理供应链的能力。
港资工业企业规模庞大,是香港推动本地新型工业发展的独特资源。对于在本港发展高增值工业而言,受访港资工业企业均倾向看重下列第三方服务: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及技术支援、中试、环境工程、质管、检测及认证、电子商贸、物流和仓库、进出口贸易及批发业、金融及保险、法律及知识产权,以及人力资源及技能培训。
在本地传统业务的升级转型方面,受访企业表示面对不同困难,包括行业人才短缺、缺乏明确的工业发展规划、优惠政策欠缺吸引力、政府行政及审批手续繁琐、工厂大厦的设计未能配合科技应用要求、缺乏发展成熟的产业园区,以及难以与内地业务协同发展。令人鼓舞的是,特区政府已注意到相关问题,并通过各项现行和即将推出的政策措施,积极为业界创造更佳的营商环境。
鉴于人力和土地成本高昂,不少市民认为香港不适宜发展工业。然而,新加坡和瑞士的经验或许证明事实并非如此。新加坡通过顶层政策、税收减免、资助计划及基建投资等方式,成功发展出半导体、精密工程、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
至于瑞士,尽管土地和人力成本不菲,但凭着“瑞士制造”的品牌溢价,其制造业在 2023 年贡献GDP约18%。这背后离不开瑞士政府的支持,例如通过知识产权和严格的来源地标准,保护“瑞士制造”的品牌价值;以税务优惠鼓励私营界别进行研发;利用公共财政投入支持一流创新生态;透过双轨制教育培育技术专才。借助工业的蓬勃发展,新加坡和瑞士得以驱动产业结构多元化,从而实现更具包容性的经济增长,广泛惠及社会大众。
笔者期望这份研究报告,能为香港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提供坚实的理论及数据基础,为香港的产业政策制定与企业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推动香港产业多元化及可持续发展。
注:今日信报 – 时事评论 – 新法量度工业贡献 有效评估产业趋势 – 邓希炜 – 信报网站 hkej.com
邓希炜教授
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环球事务)、港大经管学院副院长(对外事务)、冯国经冯国纶基金经济学教授
张超艺先生
港大经管学院香港经济及商业策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助理
(本文同时于二零二五年八月十三日载于《信报》“龙虎山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