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en Interdependence Fades: How AI and Automation Are Recasting Global Trade
彼此不再依賴的世界? AI與自動化如何重塑世界貿易格局
自動化和人工智慧(AI)正在顛覆傳統國際貿易格局,讓發達國家在原本低技能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中獲得內生比較優勢,從而逆轉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優勢。 根據2025年最新趨勢,這一變化已加速全球供應鏈重構,並加劇了貿易不平等。
經濟學里有一條著名的赫克歇爾-俄林定理,講的是各國應該根據要素稟賦進行專業分工。 勞動密集型的國家可以依靠自己的比較優勢,多生產和出口工作力密集產品,通過國際貿易,發展自己的經濟。 上世紀東亞國家如韓國和中國,就是通過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組裝等),通過出口進行積累資本、逐漸實現產業升級。 但現如今,這種「舊規則」正面臨崩盤——AI和自動化讓工作力不再是世界貿易分工的決定性因素。 世界貿易組織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製造業出口份額從2010年的40%峰值后增速放緩,許多發展中國家出現“過早去工業化”。 如果AI和機器人能高效取代人力,發展中國家還能靠低人力成本競爭嗎? 這正是AI重塑貿易的核心問題。
事實上,自動化正通過改變產業要素密集度,逆轉傳統比較優勢。 過去,低技能勞動力豐裕國在工作力密集產業(如汽車組裝)中出口更多,但21世紀以來,這種關係弱化甚至逆轉,尤其在高機器人採用領域。 背後的原因在於,發達國家通過自動化降低工作力密集度,提高生產率,從而在這些產業中獲得內生優勢。
擴展到當前,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和自動化正在迅速優化供應鏈。 例如,中國在各類製造業中廣泛的使用工業機器人機器,使其在全球製造業出口中屢創新高。 儘管其現階段的工作力成本已經遠遠高於很多中低收入國家,但過去被認為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並未從中國向這些國家流動。 美國的特斯拉是另一個例子:通過普遍的使用工業機器人進行生產,特斯拉可以在美國做到低成本的生產汽車,在全球市場上具有競爭力。 再加上高價值環節(如研發、設計)本身也就在這些國家,出現的結果是,全球價值鏈向自動化領先的國家越發傾斜,低端製造外包在未來會顯著減少。
AI加劇貿易格局重塑
近年來,AI的迅速發展正進一步加劇世界貿易格局的重塑。 AI不僅替換物理工作力,還帶來認知自動化。 當AI嵌入任務框架,使很多低技能服務和任務(如質量檢測)也轉為機器人任務。 在很多工業領域,AI集成自動化革命正在加速,供應鏈正在朝著全面智慧化和自動化的方向發展,有相關技術積累的國家因此受益。
這一系列改變的積極影響主要是提升全球生產和貿易的效率, 但其負面效應也十分顯著。 如果按照現在的國際治理框架發展,未來中低收入國家將很難通過依賴發展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提高收入水平,並帶來失業上升, 地緣政治風險加劇。
以下表格比較傳統與AI時代貿易格局的區別:
| 維度 | 傳統國際貿易分工 | AI自動化時代 |
| 比較優勢來源 | 要素稟賦(勞動力與資本的相對價格) | 內生技術(自動化帶來的生產力提高) |
| 受益國家 | 所有參與國家貿易分工的國家 | 具有大規模運用AI和自動化能力的國家 |
| 中低收入國家增長模式 | 出口導向性增長 | 過早去工業化、不平等加劇 |
展望更遠,AI和自動化可能進一步極化全球格局:中美兩國將在這些領域佔據優勢,主導全球主要的工業品貿易。 這將導致全球分配更不均衡。 一些貧窮落後國家過去依賴低工作力成本的發展路徑不復存在,失去了工業化機會。 如果收入分配製度設計不當,未來貧富差距將進一步擴大:無論國與國之間還是一國內部,勞動者收入佔比將持續減少。 長遠看來,這樣的發展可能引發普遍的社會問題和區域衝突,導致失業浪潮和地緣政治緊張。
AI與自動化的快速發展帶來另一個可能性是,各國為了保護本土製造業而加強貿易壁壘。 在技術擁有國通過AI和自動化提升製造業競爭力的同時,很多國家本土產業將面臨更大壓力,從而轉向保護主義措施。 如果各國都通過提高關稅來以維護本國就業和產業安全,我們可能會走向一個“彼此不再依賴的世界”。
為了避免這樣暗淡的前景,政策制定者該如何做? 筆者認為,對於中低收入國家,AI的出現一方面帶來極大挑戰,另一方面也帶來機會。 例如,AI的普及能帶來教育成本的極大降低。 如果中低收入國家能夠積極主動的開展大範圍的投資AI教育、為年輕人提供AI基礎設施,則可以跳過以比較優勢為基礎進行發展的傳統模式,直接進入以AI和自動化為基礎的分工鏈條中來,為世界的變化做好準備。其次,對於AI技術主要提供國(主要是中國和美國),應該積極推動公平貿易,通過國際合作體系分享AI和自動化技術,避免加劇全球不平等和因此可能帶來的地區衝突。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美AI競爭過程中,中國作為領域的主要追趕者,開源了大量的AI模型。 對於缺乏AI技術和資本的國家而言,應該積極擁抱這些免費的AI技術,積累人才。 中國也應該積極推廣這些技術,為全球治理和穩定提供重要的解決方案。
何國俊教授
香港大學賽馬會基金經濟學教授
港大賽馬會環球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
(本文同時於二零二五年十一月十四日載於《FT中文網》明德商論專欄)






